陳受之

陳受之

陳受之,紡織科技專家,我國梳棉技術研究的開拓者,新農式紡紗機的主要研製者之一。長期從事棉紡工程技術研究和紡織企業管理工作,倡導棉紡織高速高產,對創建和發展我國紡織科學研究事業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概述

棉紡織專家。江蘇六合人。1930年畢業於無錫申新紡織專科學校。曾任上海申新紡織總公司第二廠前紡保全主任,上海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棉紡一廠工程師、代理廠長。建國後,歷任上海第一棉紡織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華東紡織管理局技術處處長,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兼上海紡織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十八屆副理事長。曾領導研製成功細紗大搖架,為提高成紗質量起了積極作用。

生平簡介

紡織生產 紡織生產

陳受之,1912年7月29日生於江蘇省六合縣的一個職員家庭。幼年喪父,家境清寒。1928年國中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到上海申新第二棉紡織廠當練習生,時年僅16歲。他求知若渴,白天在廠內辛勤工作,晚上進夜校補習,彌補不能進正規學校求學的不足。20年代末,我國民族資本家榮宗敬和榮德生為了培養現代企業的技術管理人才,在無錫榮巷創辦申新紡織專科職員養成所,陳受之考入該所,進修兩年,1930年畢業。畢業後繼續在上海申新第二紡織廠擔任清花、梳棉保全技術員、前紡保全主任達11年之久。1938年申新二廠創辦職員訓練班,陳受之兼任梳棉專業教師。他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加上認真的治學精神,培養出一批梳棉專業技術人才,不少人後來成為國內著名的梳棉專家。抗日戰爭期間,不論是淪陷區還是大後方,不少紡織廠停工,紗布奇缺,為了解決廣大人民衣被之需,1939年上海紡織界倡議創建新友企業公司,設計製造新農式紡紗機,陳受之為主要研製者之一。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申新二廠和新友鐵工廠被迫停工,陳受之受天津北洋紗廠之聘,赴津擔任運轉主任一年。1943年他應邀從天津回到上海,擔任上海新友鐵工廠排裝工廠廠長。新農式紡紗機研製成功後,大後方各地建成一批小型紡紗廠並投入生產,為支援抗日戰爭和當時國計民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陳受之進入上海內外棉一廠(後改名為中紡一廠),擔任該廠紡部工程師,繼續致力於棉紡工程管理工作,特別是梳棉技術的研究,他先後擔任中紡公司技訓班的實習導師、中紡公司專業技術研究班梳棉組教導主任,培養出一批梳棉專業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他目睹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思想傾向進步。當時中紡一廠有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領導的“工人協會”和“同仁聯誼會”兩個進步組織,陳受之擔任同仁聯誼會主席。當人民解放軍兵臨上海城下時,兩個組織共同發動職工成立護廠隊,他親自組織和參加護廠工作,堅持生產,嚴禁原料和紗布偷運出廠,防止抽逃資金和其他破壞活動,使工廠得以正常開工。由於護廠有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上海市軍管會的獎勵。

上海解放後,陳受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了恢復和發展中國紡織工業的工作。1949年9月,他擔任上海國棉一廠代廠長,同年11月正式任命為該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51 年,華東局和上海市正式選定上棉一廠為棉紡織典型實驗工廠,他組織領導全廠職工率先推行高速高產,成績顯著。1952 年全國紡織工會派工作組到上棉一廠調查研究,總結經驗,陳受之組織全廠職工通過加強管理,採取有效的技術措施,大力降低細紗斷頭率,把棉紡技術管理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自1954年起陳受之當選為上海市第一至第五屆人民代表。1958 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上海紡織界入黨較早的知名專家。

家用紡織品 家用紡織品

1960年,陳受之被任命為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兼上海紡織工業局總工程師、科研處處長,從此他把全部精力轉到領導紡織科研工作上來。當時他根據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和《科研工作十四條》意見的精神,對科研工作進行有力調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與紡織工業部紡織研究院被公認為全國紡織科學研究的“兩個拳頭”。

“文化大革命”期間,陳受之受到不應有的待遇,但他始終堅信黨的陽光必將普照大地。1977年他復職後繼續擔任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積極承擔國家和上海市下達的重大科研項目,努力改善研究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使科研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1983年陳受之退居二線,1990年退休,但他仍為發展我國的紡織工業發揮餘熱,擔任著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紡織學報》編委會主任、《中國近代紡織史》編委及《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紡織詞典》編委、副主編等職務,繼續作出自己的貢獻。

技術成就

中國梳棉技術研究的開拓者

梳棉是棉紡工程中的關鍵工序之一。梳棉質量的好壞,與成中國棉紡技術包括梳棉技術十分落後,梳棉機(包括主要部件)全部依賴進口,一些複雜的技術問題,也得仰仗於外國技術人員。剛從無錫申新紡織養成所畢業進入上海申新第二棉紡織廠擔任技術員的陳受之,懷著實業救國的抱負,以頑強進取、刻苦好學的精神,立志要掌握梳棉技術。包針布是梳棉機的一項高難度操作,當時梳棉機針布國內不能製造,需用黃金向國外購買,一旦包卷針布出現差錯,就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包針布成了一種技術訣竅。功夫不負有心人,陳受之潛心研究,終於熟練掌握了各種牌號梳棉機包針布和大平車的操作技術,這在當時技術人員中是難能可貴的。1938-1942年申新二廠創辦職員訓練班,陳受之先後擔任兩屆學員的梳棉專業教師,授課嚴謹,強調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手腦並用,把培養學員的實際動手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深受學員們的愛戴。在他任保全部主任期間,經過不斷鑽研,研製出一批很有實用價值的專用工具,如確定機框中心線位置工具、錫林中心位置工具、蓋板托腳高低位置工具、角尺牙校正位置工具、大小漏底弧度檢查工具、給棉板至給棉羅拉隔距檢查校正工具等都是由他設計的,大大提高了平車效率和平車質量。他還對梳棉機的錫林、刺輥軸承的加油裝置和蓋板慢速滑動的潤滑裝置進行了改進,有效地減少機件的磨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陳受之在中紡公司上海第一紡織廠擔任紡部工程師。中紡公司為了培養技術幹部,於1946年9月創辦中紡公司技訓班,招生200多名,其中棉紡織學員167人,修業4個學期,陳受之擔任梳棉實習指導老師,做了大量的培養工作。1948年中紡公司成立棉紡專業技術研究班,開展了理論與實際並進的研究工作,梳棉組設在中紡一廠內,陳受之任梳棉組主任,指導全組學員研究工作。在這期間,他主編了《梳棉機械裝置及保全標準》和《梳棉機械運轉工作標準》兩書,系統地總結了梳棉機保全和運轉的經驗,內容豐富,被公認為梳棉專業人員必備的工具書,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53-1956年期間,陳受之在擔任華東紡織管理局技術處長時,直接領導和指導棉紡廠梳棉機高產的研究工作,從提高錫林、道夫轉速,加強分梳,減少棉結雜質入手,使梳棉機台時產量大大提高,居當時國內領先水平。

新農式紡紗機的主要研製者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棉紡織廠幾乎全部停工。為了解決軍民紗布奇缺的困難,上海部分紡織界人士倡議研製各種簡易式紡紗設備,利用大後方和淪陷區的偏僻鄉鎮以化整為零的形式從事紡紗生產,以解燃眉之急。新農式紡紗機就是由張方佐等人提議研製,陳受之為主要研製人之一。為此,1939年創建新友鐵工廠,從事新農式紡紗機的製造生產。陳受之任該廠排裝工廠廠長,具體組織該機的製造,同時他對小型梳棉機的設計研究提出了不少創見,對保證細紗質量發揮了良好的作用。新農式紡紗機組的主要特點是:1.工藝流程短。既無龐大的開清棉機組,又取消了機構複雜的粗紗機,而以棉條在超大牽伸細紗機上直接紡成細紗。2.紡廠小型化。每套紡紗設備(以128錠細紗機為一小單元)占地面積為75平方米,使用動力為10馬力,便於民間集資建廠。3.運輸方便。所有配套設備都經精心設計,一套紡紗機用兩輛卡車即可運走,使該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新農式紡紗機由於運用近代紡紗技術,加以研究改進使之小型化,適應戰時狀態下生產,在當時技術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得到了大後方紡織界人士的好評,並獲得當時中央研究院的工業發明獎和經濟部的專利證書。該機從1939年開始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後,新友鐵工廠製造出一批又一批的新農式紡紗機,產品遍布江蘇、浙江、上海、湖南、廣西、四川等地,在西南地區該機甚至供不應求。1946年泰國華僑購買新農式紡紗機三套計768錠,促進了泰國紡織工業的發展。1953年該機還支援朝鮮人民,生產重要的軍用物資——藥棉,對抗美援朝作出了一定貢獻。

倡導棉紡織高速高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紡織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廣大人民對紡織品不僅從數量上,而且從花色品種和質量上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充分挖掘老廠設備的潛力,提高產量和質量,成為恢復和發展我國紡織工業的主要途徑。上海作為我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擔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任務。1951年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上海市委選擇上海國棉一廠為棉紡織典型實驗工廠,陳受之擔任該廠生產副廠長兼總工程師,他與全廠職工一起,帶頭參加技術改造工作,充分挖掘現有設備潛力,在全國棉紡織廠中率先推行高速高產,創造了18英支棉紗產量的全國紀錄和400號嗶嘰產量的全市新紀錄,大大提高了棉紗和棉布的生產效率,獲得上級的獎勵,並以這筆獎金為全廠建造集體職工宿舍和醫務室各一座。斷頭是紡紗工程中的災難,1952年全國紡織工會主席陳少敏率工作組來上海國棉一廠蹲點,在陳受之的組織參與下,通過加強原棉管理、提高半制品質量、提高細紗條幹均勻度、提高細紗強力、降低強力不勻率等措施,大大減少細紗斷頭,在全國首創千錠時斷頭率由原來的500根降低為200根左右,提高了紡紗生產效率。大大降低了細紗擋車工的勞動強度。這一經驗並向其他省市推廣。1955-1956年他在擔任華東紡織管理局技術處處長期間,通過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召開專業會議,集中解決普遍存在的技術問題,著重抓了上海各棉紡織廠提高紗布質量,節約用棉的工作,在全局範圍內收到良好的效果。各支棉紗強力均穩定在上等,條幹均勻度達到一級;扯件用棉量在389市斤左右;細紗千錠時斷頭率穩定在30-70根。陳受之對先進經驗極為關注,1959年出國考察時,他看到蘇聯棉紡廠使用鏟刀式落紗機,回國後很快在上海棉紡織廠細紗車間推廣使用,使落紗效率提高了3-4倍,勞動強度大為減輕,為國內推廣細紗機械落紗開創了先河。

紡織科研的卓越組織者之一

紡織工業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起步最早、規模較大。但科學研究落後。直到1956年在黨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在北京和上海首先建立專業的紡織研究院(所)。如何辦好紡織研究院(所),如何使科學研究更好地為發展我國紡織工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服務,這些都缺乏經驗,只能在邊建設、邊實踐中不斷開拓前進。陳受之1960年9月被任命為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併兼任上海市紡織工業局總工程師和科研處處長,從此他全身心地投入組織領導紡織科研事業新的戰鬥中去。當時正值中國經濟困難時期,黨和國家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貫徹《科研工作十四條》意見。陳受之受命於困難之際,在黨的領導下,對全院科研工作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他重點抓了加強科研計畫管理;建立作為院部技術決策諮詢和參謀機構的學術委員會;建立適應紡織科技發展的工業用品、技術情報、電儀、無紡織布等新的研究室;根據科研任務的需要進行人員定編定員;採取各種措施,大力培養科技人才。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在承擔國家、紡織工業部和上海市的重大紡織科研項目、承擔具有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長遠項目中爭挑重擔,打攻堅戰,被公認為全國紡織科學研究的“兩個拳頭”之一。在棉紡織、染整、工業用品、科技情報、非織造布、纖維材料等研究領域內作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填補了缺門,並為以後承擔全國紡織專業技術中心(和基地)打下了基礎。陳受之十分注意學習吸取國外先進經驗,發揮自身的優勢,從實際出發,形成本院新的技術生長點和研究特色,使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逐步建設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紡織科研院所。例如60年代初期,他抓住棉紡老廠技術改造、新型紡紗、無梭織機

紡織品 紡織品

、化纖產品的紡織染整、印染後整理等技術,集中力量,建立了一批專題,實行院廠結合研究,取得了一批豐碩的科研成果,並在生產中推廣套用,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促進了科研水平的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間,陳受之受到不應有的待遇,直到粉碎“四人幫”後,又繼續擔任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的職務。在科學技術的春天裡,他意氣風發,不顧年邁體弱,抓住有利時機,在黨的領導下,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等一系列方針政策落到實處;他積極爭取承擔國家的重大科研項目;他四處奔走,實現了多年沒有實現的建立理化實驗大樓、科研情報大樓和職工宿舍的夙願;他受命組建紡織工業部印染技術開發中心、紡織部南方測試中心、全國印染科技情報站、全國非織造布科技情報站等為全國紡織工業服務的機構,大大提高了該院的研究服務功能和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在1960-1983年陳受之主持全院工作的20多年中,在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先後取得科研成果454項,其中1977-1985年的9年中即取得科研成果314項(平均每年35項)。歷年來獲得國家、紡織工業部、上海市、紡織局科研成果獎的共250項,其中國家創造發明獎4項。這些成果80%以上已在生產中推廣套用,對提高我國紡織工業的生產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加出口創匯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簡歷

1912年7月19日

出生於江蘇省六合縣。

1929-1930年

畢業於無錫申新紡織專科職員養成所。

1930-1935年

任上海申新第二棉紡織廠技術員。

1936-1941年

任上海申新第二棉紡織廠前紡保全主任。

1942-1943年

任天津北洋紗廠運轉主任。

1943-1945年

任上海新友鐵工廠排裝工廠廠長。

1945-1949年

任中紡公司上海第一紡織廠工程師。

1949-1953年

任上海國棉一廠副廠長、總工程師。

1953-1960年

任華東紡織管理局技術處副處長、處長。

1960-1983年

任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

1979-1993年

任《紡織學報》第一至第四屆編委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

1983-1990年

任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顧問,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十八屆、十九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90年

退休。

主要論著

1 陳受之等.梳棉機械裝置及保全標準.中國紡織建設股份有限公司,1948.

2 陳受之等.梳棉機械運轉工作標準.紡織工業部華東紡織管理局,1950.

3 陳受之.提高紗布質量的幾項主要工作.中國紡織,1956(15):10 -13.

4 陳受之.回顧與展望——紀念建院二十五周年.上海紡織科技,1981(10):6-8.

5 陳受之等.訪英考察見聞.上海紡織科技,1982(1):45-50.

6 陳受之.科研工作要提高經濟效益為國民經濟服務.紡織學報,1983,3(9):57-59.

7 陳受之.振興紡織工業.紡織學報,1987,8(5):47-48.

8 陳受之.抗日戰爭時期至解放前夕的申新企業.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彙編,1988(1):36-40.

9 陳受之.小農經濟的內部凝固性妨礙近代棉紡織工業的發展.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彙編,1988(2):1-3.

10 陳受之.抗日戰爭時期的紡織工業.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彙編,1989(3):22-25.

11 陳受之.申新紡織企業發展史料.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彙編,1989(4):26-27.

12 陳受之.中國近代棉紡織業的技術進步.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彙編,1989(6):31~34.

13 陳受之.中紡公司接管的日資棉紡廠資料.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彙編,1990(9):31-34.

14 陳受之.重慶第七棉紡織廠的前身.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彙編,1991(13):23-2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