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洛南縣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洛南縣位於秦嶺東段南麓,洛河上游 ,因縣治所在洛河之南而得名,是陝西省南部唯一屬黃河流域的縣份,洛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形似飛鴿,境內最高點草鏈嶺海拔2646米,最低點蘭草河口海拔670米。洛水從縣境中部穿流而東,大小支流均以指狀分布,構成了山峰林立,河川交匯,丘陵起伏的山地地貌。總面積2830.16平方公里,總人口450975人。

洛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據考證,遠在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河口、焦村遺址山土的大量石器帶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顯著特徵。近年來,考古學者又在洛河、石門河、縣河交匯處的“龍牙洞”中相繼發掘出古猿人牙齒化石及大熊貓和貘的牙齒化石,把洛南的文明史又向前推進了近百萬年。史載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曾隨黃帝南巡到洛南,“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指掌而創文字”。其字28個。

洛南屬革命老區,是鄂豫陝、豫鄂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唐澍、劉志丹、徐向前、程子華、徐海東、劉華清、李先念、汪鋒等曾揮戈秦蟒,轉戰洛水。

洛南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初期,先民們就在此安居,繁衍生息。唐虞時代屬商國。夏商時隸於梁州。周時武王、成王歸馬於華山之陽,稱華陽地。春秋為晉。戰國屬秦。秦統一中國後,屬內史地,設華陽縣,故治在今縣城東南武谷川的古城街。西漢屬弘農郡。東漢屬京兆尹。魏又屬弘農郡。晉、後魏屬上洛郡。均設上洛縣。後周設拒陽郡拒陽縣。隋屬商州。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拒陽,以縣城在洛水之南易名洛南。

洛南縣位於陝西省東南,秦嶺東段南麓,洛河上游。介於北緯33°52′00〃—34°25′58〃、東經109°44′10〃—110°40′06〃之間。北依秦嶺與華陰、潼關縣相鄰,南憑蟒嶺與商州市、丹鳳縣毗連,東與河南省靈寶、盧氏縣接壤,西同華縣、藍田縣、商州區交界。東部有近百里長的省界線,延伸於秦豫邊陲。

縣城與相鄰縣距離為:西經葡萄嶺距商州市區72公里,西南經胡河妗子溝距商州市區45公里,南經楊洞距丹鳳縣城71公里,北經黑彰距潼關縣城72公里,東南經箭桿嶺距河南省盧氏縣城135公里,西距西安市155公里,東北經河南道距首都北京1200公里、經山西道距北京1100公里。素有“陝西東南門戶”之稱。

全縣共有25個鄉鎮,383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3029個村民小組。

耕地資源:洛南縣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區,全縣土地總面積423.8萬畝,其中耕了49.6萬畝。

林業資源:全縣林業資源比較豐富,林業用地面積248.91萬畝,常見樹種160多個品種,主要有柏、松、殼斗、樺 樹、楊樹、玄參、核桃、柿子、薔薇、漆、苦木、槭及竹亞等科。

水資源:水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河流遍布,餌類生物豐富,全縣水庫22座,總庫容1348萬立方米。

礦藏:洛南地質成礦條件較好,礦藏資源豐富,經地質普查勘探,探明礦藏有34種。其中金屬礦有金、銀、銅、鐵、鉬、鉛、錸、鋅、鎢、稀土等,集中分布在秦嶺小山脈中;非金屬礦有煤、鉀長石、白雲石、水泥灰岩、水晶、矽石、大理石、葉臘石、透輝石、透閃石、麥飯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布在縣境中部和東南部。

洛南縣屬於暖溫帶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由於群山連綿,起伏懸殊,具有明顯山區氣候特徵。季風影響明顯。冬季氣候寒冷,雨雪稀少,為一年中乾燥季節;春季氣溫回升較快,降水逐漸增多,如果伴有大風,土壤蒸發加劇,極易形成春旱,當寒潮入侵時,往往出現凍害;夏季是一年中最高氣溫季節,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節,雨量集中,多有雷陣雨、暴雨出現,有時伴有冰雹,有時還出現局部伏旱和夏旱;秋季氣溫速降,初期多有連陰雨,常常形成澇災,末期偏少,天氣晴朗,秋高氣爽。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在植物生長季節中,太陽輻射較強,日照時數多。但因氣溫、降水年際變化大,常有旱澇霜雹等災害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