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陝西省多河流濕地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依託於渭南師範學院,其前身為渭洛黃交匯區域生態環境實驗室。該實驗室成立於2006年,2007年成為校級重點實驗室。此後,實驗室繼續加強科研平台與科研隊伍建設,科研能力逐步提升,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也不斷提高。2012年初,經陝西省科技廳批准,進行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並更名為陝西省多河流濕地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
陝西省多河流濕地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主要通過對渭河、洛河、黃河交匯區域具有的大面積典型河流濕地在區域氣候調節與水文調節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及對整個黃河中下游的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影響。結合當前濕地研究趨勢以及我們在氣候研究、濕地生物調查與保護、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基礎,確定了以下三個研究方向以及相應的研究內容。方向1:全球變化的河流濕地回響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1)開展三河交匯區域河流濕地的環境化學本底調查與動態監測,系統研究河流濕地的主要生態過程對區域氣候變化的回響機理。(2)利用實際氣象觀測數據,結合網路氣候數據資料,對區域氣候變化的趨勢、規律及其生態影響進行研究;(3)定量研究人類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幅度,規範區域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措施。
方向2:河流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1)通過長期定位監測與實驗研究,闡明三河交匯區域的生態環境變化,特別是河流濕地植被狀況、種群動態及水文生態過程;(2)研究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結構、過程與功能的關係,為濕地保護奠定基礎。(3)探索河流濕地退化生態系統的修復原理與技術,開展退化濕地的生態修復示範工程。(4)進行渭河污染的全面調查與治理研究,探討三門峽水庫與庫區洪澇災害的關係,推動渭河流域與三門峽庫區綜合治理。
方向3:河流濕地的資源綜合利用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1)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生物信息系統研究,建立濕地遺傳資源種質庫,對濕地生物多樣性進行評價;(2)開展珍稀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生物學研究,探討生物多樣性綜合保護途徑;(3)加強河流灘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開展特色經濟作物的人工選育及栽培;(4)開展區域生態環境評價及生態規劃與管理。
人員構成
該重點實驗室人員主要由依託單位以及兩個成員單位(陝西黃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和渭南市環境保護監測站)的相關人員組成。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48人,其中固定科研人員31人,技術人員10人,管理人員7人,其中博士14人,高級職稱20人。近年來,實驗室不斷加強現有人員的培養,送出科研人員國內外高校攻讀博士學位或訪問學者,從而了提高實驗室的整體科研實力。現有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比較合理,科研素質較高,管理經驗豐富。首先,研究人員涉及地學、生物學、環境化學、生態學、區域經濟學等專業,便於學科交叉與滲透,開展系統的綜合研究。其次,各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員均是老中青組合,資深教授做帶頭人,中青年研究人員作骨幹,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次,科研隊伍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較強的科研能力,主持、參與過多項國家級項目,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最後,本實驗室的管理人員一直從事相關的管理工作,能夠保證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維護、日常運行及開放合作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實驗設備
實驗室現有儀器設備1271台(套),資產總計約1280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儀器設備約24台(套),資產總計784萬元。合作單位的共享大型儀器設備進一步提高實驗室的科研平台水平。實驗室現有科研用房2000平方米,並配有辦公用房200平方米,資料室150平方米,為相關人員的日常辦公及資料查閱創造了良好條件。另外,實驗室的所有科研用房按照不同專業和研究方向設定了多個分室,每個分室都配備了相應的常規儀器設備和基礎實驗裝置,為相關的實驗教學與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配套基礎設施。管理機制
實驗室設立了理事會、學術委員及日常管理機構,並制定了其相應職責,同時還制定了實驗室運行管理辦法、儀器設備管理與使用辦法、人員聘用與流動管理辦法,為實驗室日常運行與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該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與兩個共建合作單位建立了良好的“產學研”聯合體,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積極合作,實現產、學、研的緊密結合。首先,發揮各自優勢,共建產學研基地,如野外監測與實驗基地、生態修復示範工程等。其次,共享科技資源,共同開展科學研究,主要體現在共同進行野外監測,共享各種儀器設備、文獻查閱平台以及監測數據,聯合開展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生物保護等研究。再次,共同培養人才,將野外監測與實驗基地作為學生實習基地,提托單位聘請合作單位成員做兼職導師,共同培養實踐型人才。實驗室也將積極承擔合作單位委託的研發項目、人員培訓與技術服務等。最後,提供公共技術服務,為地方相關單位和部門提供技術諮詢、實驗平台等服務,根據研究成果為土地局、水利局和環保局等政府部門提供參考數據,進而為政府決策與管理提供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