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阿羅漢三義】 【出翻譯名義】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亦云無學。謂三界生死已盡。是為無生。無法可學。是為無學。或言不翻者。名含三義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一殺賊賊即見思惑也。以其劫入功德之財。奪人智慧之命。故名為賊。阿羅漢能斷三界見思之惑。故名殺賊。二不生不生即無生也。謂阿羅漢即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三應供謂阿羅漢智斷功德既已具足。應受人天供養。故名應供。(智謂得漏盡智。斷謂斷三界見思惑盡也。)
阿羅漢三義
【阿羅漢三義】 【出翻譯名義】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亦云無學。謂三界生死已盡。是為無生。無法可學。是為無學。或言不翻者。名含三義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一殺賊賊即見思惑也。以其劫入功德之財。奪人智慧之命。故名為賊。阿羅漢能斷三界見思之惑。故名殺賊。二不生不生即無生也。謂阿羅漢即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三應供謂阿羅漢智斷功德既已具足。應受人天供養。故名應供。(智謂得漏盡智。斷謂斷三界見思惑盡也。)
阿羅漢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
阿羅漢的原始含義 北傳佛教的解釋 意義 分別 第一阿羅漢阿羅漢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
阿羅漢的原始含義 北傳佛教的解釋 意義 分別 第一阿羅漢,稱為阿羅漢三義,為自古以來最常見之說。即:(一)殺賊,賊,指見、思之惑...簡介羅漢羅漢,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最早是從印度傳入中國...。地位阿羅漢,即自覺者,在大乘佛教中羅漢低於佛,菩薩,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
簡介 地位 釋義 分類 歷史阿羅漢故。比丘者是梵語。唐言能破六賊。故名比丘。眾。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瞻仰尊顏。目不暫舍。五者一心恭敬。以伸問辭。希有世尊。希有略說三義...。三界無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萬四千法。三身圓備。以具上三義。故云希有...
作者簡介 經序 上卷s上面有一撇。二百卷。北印度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或稱為《阿毗達...、異說三義。如《俱舍論記》卷一載:(大正41·11a)‘謂彼論中分別義廣,故名廣說;說義勝故,名為勝說;五百阿羅漢各以異義解釋發智,名為異說。具...
基本信息 歷史作用 流傳版本?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
解釋 出處 示例 用法 出處解釋(1).學習佛法。 唐方乾《貽亮上人》詩:“人間學佛知多少,浄盡心花只有師。” 唐黃滔《送僧》詩:“纔年七歲便從師,猶說...
解釋 學佛課程名能斷。何意然也。彼意說金剛有三義。一所破義。無著論本雲。正見行邪見行...
金剛般若經贊述 刻金剛般若經贊述序 校訂例言六則 金剛般若經贊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