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地區的前突厥文化

阿爾泰地區的前突厥文化

阿爾泰地區的前突厥文化,位於葉尼塞河上游米努辛斯克地區的金屬加工中心大約從公元前5世紀初期起是一種新的活動的所在地。正是這個時期出現了長方形的石槽墳墓,恰好與稱為"青銅第三期"、即奉哈特的"全青銅時代"(約公元前500-300,或200年)的時期一致。這一時期的特徵是出現了大量的動物圖紋,塔爾格倫認為,它們起源於南俄羅斯。

突厥文化

點擊查看大圖
阿爾泰地區的前突厥文化
位於葉尼塞河上游米努辛斯克地區的金屬加工中心大約從公元前5世紀初期起是一種新的活動的所在地。據塔爾格倫認為,正是這個時期出現了長方形的石槽墳墓,恰好與稱為"青銅第三期"、即奉哈特的"全青銅時代"(約公元前500-300,或200年)的時期一致。這一時期的特徵是出現了大量的動物圖紋,尤其是那些斜臥著、直立著、回首翹望的各種鹿和捲曲著身體的動物的圖紋,塔爾格倫認為,它們起源於南俄羅斯。
也正是在公元前500-300年間,第一批西伯利亞青銅匕首和小刀生產出來,還生產了一種"杯狀大鍋",它後來從米努辛斯克向匈奴時期的鄂爾多斯和大入侵時期的匈牙利兩個方向傳播。米努辛斯克和塔格爾斯科耶生產的小刀,刀身薄而形狀稍彎曲,刀柄柄端上有一精緻的鹿頭,這種小刀在整個蒙古地區,乃至在匈奴時代的鄂爾多斯都普遍地見得到。
大約在公元前330至200年期間,在米努辛斯克,鐵器時代獲勝,生產了一種部分是鐵、部分是青銅製作的尖形斧,還有一群公共的大墓地。除此而外,在米努辛斯克還發掘出一些青銅裝飾片,據麥哈特,它們無疑是公元前2至1世紀的產物。青銅飾片上表現著頭對頭挑戰的公牛,或者是處於戰鬥中的馬;飾片上動物的耳、蹄、尾、肌肉,以及它們身上的毛都畫得象"空心三葉草"式的。這一畫法顯然與南俄羅斯和西伯利亞的薩爾馬特藝術有關係,許多考古學家認為這種畫法經米努辛斯克傳給鄂爾多斯地區的匈奴人,影響了他們的藝術。
米努辛斯克位於薩彥嶺北坡。再往西南,在大阿爾泰山北面、鄂畢河和卡通河兩河源附近的帕茲雷克,格里亞茲諾夫使團於1929年發現了公元前100年,或者稍早一些的埋葬地,葬地中有"戴著像馴鹿一樣面具"的馬的屍體(順便說一下,這似乎可以證明該地居民已經用馬取代了馴鹿)。在這些馬面具上,以及在一些用皮、木、金制的馬具上都有以程式化的動物圖案的裝飾:飛奔著的野山羊和牡鹿,正在撕齧著一隻野山羊的帶翼的"格立芬"、猛撲向鹿和野山羊的黑豹,朝地上的鹿子俯衝的鷹,互相對斗的雞。所有這些題材仍與斯基泰的、甚至是與希臘-斯基泰的動物藝術的現實主義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而沒有它後來的複雜的裝飾。這種工整、嚴謹的風格產生了極好的裝飾效果。

補充說明

在帕茲雷克,還發現了明顯是源於希臘-羅馬人的、有鬍鬚的怪狀面具,這些面具無疑是受到在辛梅里安人時期博斯普魯斯境內的希臘王國的影響。大約處於同一時期(即公元前2-1世紀)的類似的希臘-羅馬面具,在米努辛斯克文化群中也有發現:在特里波利耶、巴捷尼、別亞、卡里和茲納緬卡等地。除帕茲雷克外,阿爾泰文化群還包括:希柏、克拉科爾和奧羅丁的棺槨,它們大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並與薩爾馬特人有姻親關係。希柏文化群的文物展示了同樣的動物藝術,採用離現實主義還不太遠的、拘謹的風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6-48年間的一件在希柏發現的中國漆器有利於確定該文化中心的年代。
公元1世紀,阿爾泰文化是以卡坦塔棺槨為代表,棺槨中有熊和鹿搏鬥的木雕,鹿的角長成了鳥頭。還有一些飾有程式化動物圖案的青銅片和織物碎片,圖中格立芬與鹿的搏鬥使人想起了在蒙古諾恩烏拉發現的同時期的匈奴圖案。正像在諾恩烏拉出土了一塊可以肯定是源於辛梅里安人時期的博斯普魯斯國的希臘織布一樣,米努辛斯克附近的特斯棺槨中的遺物提供了直到大入侵時期來自同一地區的希臘-羅馬影響的證據,在受黑海地區影響的耳環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公元1世紀和2世紀中,處於過渡文化中的動物圖案繼續在米努辛斯克地區盛行。特普魯科夫稱之為塔錫蒂克文化,特別是位於土巴河和葉尼塞河合流處下游、米努辛斯克以北37英里的俄格拉克提村的發現就歸屬於這一文化。其年代是由一塊東漢時期的中國絲綢而確定,其中還有一些精緻的動物岩畫。
其後不久,在阿爾泰山和米努辛斯克發現的那些與斯基泰-薩爾馬特人有關係的文化中心似乎絕跡了,或者更準確地說,發生了變化。米努辛斯克地區在公元7世紀初期還在生產青銅裝飾品,其年代可以由唐朝初期的中國錢幣來確定。但是,在兩種文化的間歇期內,該地區顯然是遭到黠戛斯人的祖先、中國歷史學家們在公元5世紀時曾經提到過的突厥各部的征服。據特普魯科夫認為,在公元3世紀以後,黠戛斯人在米努辛斯克接替了與薩爾馬特人有聯繫的印歐貴族。但是,米努辛斯克、帕茲雷克和卡坦塔這些文化中心在消失之前,在向蒙古和鄂爾多斯的匈奴各族傳播程式化動物藝術(即草原藝術)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