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概述
2010年4月27日,德國首座海上風能電站——“阿爾法文圖斯”在北海正式併網發電,這標誌著德國未來重點能源之一——海上風電進入大發展時期。
當天下午,德國環境部長呂特根啟動了併網按鈕。他表示,“風能將在未來各種能源組合中起主要作用。”
電站介紹
這個電站位於離德國北部島嶼波爾庫姆以北45公里的北海海域,造價達2.5億歐元,現裝有12颱風能裝置(俗稱“風車”),每台裝置的裝機容量均為5000千瓦,一年共發電至少2.2億千瓦時,從理論上可滿足5萬家庭的用電需求。這樣級別的裝機容量在世界海上風電站的建設史上還是首次。但是,在海面無風的情況下,還需傳統普通電站臨時補充供電。
電站始建於2008年7月。12個“風車”分布在約4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各高155米,幾乎與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媲高。每台“風車”的塔頂和風機葉片重達410噸,相當於一架大型噴氣式飛機的重量,整“車”重1000噸。因此,德國媒體認為,從技術上,這樣的設備已是世界領先。
德國規定,為了保護對旅遊業至關重要的北海淺灘,至少需離海岸30公里建海上風電站。這樣的距離,使得施工單位必須在30米或更深的海底和風力甚大的海面上能夠準確安裝“風車”,因此其施工難度也是前所未有。而附近的一些鄰國允許在離海岸最近5公里的海域建造風電站。
示範項目
阿爾法文圖斯的施工單位是EWE、意昂和Vattenfall等三家大型公司組成的名為Doti的財團。《明鏡》周刊報導說,由於德國政府十分重視海上風電,並在去年將海上風電的補貼從每度電約9歐分銳增到15歐分,因此大型壟斷性能源公司紛紛進軍這一市場。
阿爾法文圖斯被稱為“示範項目”,主要是為今後的海上風電站建設積累經驗。2009年,德國決定,到2030年使海上風電達到25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並相應在北海建30座海上風電站,在波羅的海建10座,“風車”將達5000台,屆時,這兩個海域將出現風車林立的奇觀。
德國之所以格外重視海上風電,與其整體能源戰略密切相關。德國與歐洲其他大國的一大不同在於,對允許發展核能的時間作出了限制,因此只能在提高能效和發展再生能源上下功夫。按其構想,2020年再生能源應從目前供電量的16%提高到30%多。而在再生能源中,風電被認為是“生態電”,是主要能源。至今,德國“風車”已達約2.1萬台,發電量占總電量的6%至7%。而由於德國陸地設立風電站的理想地點越來越少,因此,海上風電成為德國的“新寵”。
不僅德國,幾乎所有歐洲大國都在競相開發海上風電。據德國媒體報導,海上風電已成為歐洲各國競相開發的市場。在比利時、荷蘭、英國、愛爾蘭、丹麥等國的海岸線附近,德國的西門子、RWE,法國的EDF,美國的通用電氣等大公司都在搶占這一“未來市場”。《明鏡》周刊稱,這一領域現在瀰漫著“開發金礦的氣氛”,德國的能源戰略也正在實現歷史性轉折。從規模上,英國的構想最為宏偉。不久前,它宣布在2020年將在其附近海域建設一座耗資1100億歐元的巨型風電站,裝機容量達32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