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文·托夫勒

阿爾文·托夫勒

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10.8—2016.6.27)未來學大師、世界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想家之一,出生於紐約,紐約大學畢業,1970年出版《未來的衝擊》,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權力的轉移》等未來三部曲,享譽全球,成為未來學巨擘,對當今社會思潮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托夫勒的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來學者,兩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兩人的最新作品《財富的革命》全球同步出版。 2016年6月27日,阿爾文·托夫勒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87歲。

基本信息

簡介

托夫勒有一句名言:“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明天會使我們所有人大吃一驚。”(The sole certainty is that tomorrow will surprise us all.)

生平

生於1928年的托夫勒,最初在汽車廠當了5年的工人,後來有機會成為記者,以其優美的文筆為多家雜誌撰稿,廣受好評,最後擔任了著名雜誌《幸福》的副主編。

阿爾文·托夫勒 阿爾文·托夫勒

在記者生涯的磨礪中,對社會問題,特別是對人類向何處去的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苦心鑽研,終於成為知名的學者。作為傑出的未來學家,托夫勒曾任羅素·賽奇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康乃爾大學特聘教授,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研究員,IBM和AT&T等跨國企業顧問,從事未來價值體系及社會走向的研究。

1970年,托夫勒的著作《未來的衝擊》問世,這本討論美國未來政治和社會制度的鴻篇巨著,在國際間引起強烈反響,被譯成50多種文字,暢銷700萬冊,為英語世界創造了一個流行的新詞“Futureshock(未來的衝擊)”。據國際科學情報研究所統計表明,它是社會科學文獻中被引用最多的著作之一,直到今天還不斷出現在報刊雜誌的大標題中。

1980年,托夫勒推出另一部力作《第三次浪潮》,再一次風行世界,引起了雪崩般的評論,被稱為是“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傑作之一”,由此創造了充滿睿智的術語“Thethirdwave(第三次浪潮)”,促成了許多新產品、新公司,甚至新雕塑、新交響樂的誕生,影響了文化思想的各個層面。在80年代國門初開的中國,《第三次浪潮》是第一本西方思想的流行作品,其影響力是空前的。

托夫勒是第一位洞察到現代科技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結構及生活形態的學者。在《第三次浪潮》中,他將人類發展史劃分為第一次浪潮的“農業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業文明”以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會”,給歷史研究與未來思想帶來了全新的視角。

1990年,托夫勒的新作《力量轉移》橫空出世,再度震驚學術界。美國《新聞周刊》等權威雜誌從1990年10月起就紛紛刊文評論該書,《世界箴言月刊》的評論稱其為“托夫勒的又一次衝擊”。在這本氣勢恢宏的作品中,托夫勒深入而精闢地闡述知識經濟的作用,宣告了知識力量的崛起,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宣言。

2016年7月,曾影響了中國一代人思想意識的美國未來學大師、社會思想家阿爾文·托夫勒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87歲。

革命

阿爾文·托夫勒 阿爾文·托夫勒

油價在最近十年間飛漲了近10倍,美國的貿易赤字達到了空前的高點,德國的失業率創造了50年來的最高紀錄,初具雛形的歐盟各國關著門在喋喋不休地爭吵。世界經濟似乎充斥著崩潰的前兆,但是沒有恐慌,沒人理會。倒是虛擬的網路世界卻在悄無聲息地不斷地蔓延,人氣漸濃:eBay正在把世人全部變成經銷商,各類真人秀在世界各個角落此起彼伏。

托夫勒謹慎避免使用“趨勢”和“預測”這類辭彙,他更多的是連篇累牘地展現場景,以他獨有的方式解讀現在,用蘊含著未來玄機的現象尋求對未來的理解。經過他的視角,這個世界的一個個孤立的事件呈現出一個個隱約的輪廓,被解讀成一個個讓人心動的創意機會,他用這些串聯起來的一幕幕的場景勾勒出隱約可見的未來之路。對於投身於充滿不確定性的競爭世界、對未來或多或少有些盲目的人們而言,如同綠洲,讓人們心中的希望和激情得以為繼。從政府高官到商業機構的領袖,從非營利組織的首腦到教育家們、心理學們、社會家們,毫無例外地希望在他的著作和言論中嗅出未來的蛛絲馬跡。

路程

阿爾文·托夫勒作品 阿爾文·托夫勒作品

阿爾文托夫勒是那個年代典型的美國人,雖然他遊歷廣泛,但父母是波蘭猶太移民的他,學習、生活、工作經曆始終沒有離開過美國。從7歲開始他就鍾愛寫作,對文字和表達的敏感和垂青,成為他後來進入紐約大學攻讀英語專業的直接原因。寫作給他帶來了探幽懷古和展望未來的樂趣。作為那個年代的激進青年,他選擇和已經成為情侶的海蒂來到了紐約西邊著名的格林威治村,這裡是當時美國著名的反主流文化的大本營,曾經是垮掉的一代們的聚集地,20世紀60年代美國多種現代藝術都誕生於此。在那裡他們度過了吟詩寫作的浪漫時光。畢業後他們結了婚,但是他們沒有像大多數學生那樣,畢業後找一份相關的工作,而是作了一次反叛性的選擇。

托夫勒和妻子海蒂選擇了最基層的工廠,在流水線上當了5年工人,直到後來韓戰爆發,他投入軍旅生涯。在這五年里,托夫勒先後在幾家工廠當過裝配工、汽車駕駛員、沖床操作工、鑄造安裝工。在流水線上,他真實地體驗了工業社會的生活,體察出社會的變化。托夫勒稱這是“難忘的五年”。“我從社會的底層了解到工業社會的運轉模式。”他說自己最糟糕的感受是,“我曾從高速運轉的機器中救出一個婦女,但是她被機器奪去了四個指頭。她恐怖的尖叫讓我始終無法忘記。”流水線上人成為機器附屬品的景象讓他開始思考社會的未來,令人震驚的人的生命犧牲以及大規模的經濟蕭條,讓他開始質疑第二次浪潮,正如他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說的,第二次浪潮本身的兩個變化使工業文明再也不可能正常地生存下去。

寫作的情結和對社會的考察與關注,使托夫勒順理成章地開始了職業記者和撰稿人的生涯。他曾在一家焊接業雜誌社工作過,還在一家工會背景的日報以及賓夕法尼亞《約克日報》當過記者,還當過《民族》、《新共和》等雜誌的自由撰稿人。在接到《財富》雜誌邀請後,他們回到紐約,托夫勒開始專注於撰寫商業和管理方面的專欄。

1960年,托夫勒應IBM之邀,為其撰寫“計算機對社會和組織的長期影響”的文章,IBM從此開始進入高技術領域。他也因此被稱為“自動化先生”。由此他開始了真正的探索未來之路。托夫勒的思想曾經影響了20世紀90年代的許多商業行為。從為IBM撰寫的文章開始,他就預見到大規模生產向服務和知識工作的轉變以及數位化的革命興起。

托夫勒為AT&T提供過一份專門的報告,在報告中他預測到了AT&T可能被分拆,這比真正的分拆提前了12年。據說,正是“第三次浪潮”的思想讓SteveCase催生了他的“美國線上”,而TedTurner正是受到托夫勒的啟發,在1980年創建了CNN。正是有了這些人的追隨,托夫勒成為受到商界和政界關注的管理諮詢師。《紐約客》雜誌這樣描述過:“柯林頓和戈爾都在隨著托夫勒的節奏起舞,托夫勒式音樂穿透了美國政府行政機構的改革進程。”無論是要面對坎坷仕途的官員,還是風險不斷的商人,都是他的著作的忠實讀者。托夫勒給企業和世界帶來了提示,他的著作被CEO們和官員們廣泛閱讀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品簡介

《 Future Shock》(1970年)譯《未來的衝擊》(中信出版社,2006年)。

《 The Third Wave》(1980年)譯《第三次浪潮》。

《 Powershift: Knowledge, Wealth and Violence at the Edge of the 21st Century》(1990年)譯《力量轉移:臨近21世紀時的知識、財富和暴力》(新華出版社,1996年)或《權利的轉移》(中信出版社)

《未來的戰爭》(新華出版社,1996年)或《戰爭與反戰爭》(中信出版社,2007年)台譯《大未來》。

《創造一個新的文明》(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或《 再造新文明》(中信出版社,2006年)。

這些書被翻譯成漢語、日語等30多種語言,並發行了幾百萬冊,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深遠。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人的影響更加令人難忘。他的書和演講帶給許多改革家和世界的領導者賦有遠見的信息和新的想法。

浪潮

托夫勒所著的《第三次浪潮》曾經是80年代打開國門之初,國人爭相閱讀的第一本西方流行著作,給人們的心靈造成了極大衝擊。

未來衝擊

在社會的劇變下,短暫性的訊息不斷襲擾人類的感覺,新奇性的事物不斷撞擊人類的認知能力,而多樣化的選擇則不斷攪亂人類的判斷能力。當人類無法適應這三股聯袂而來的變動刺激時,便導致了變動的疾病:未來的衝擊。倘若我們能借鑑其中,計畫性地去發展全面和諧的社會,則不僅可以避免許多西方過去所遭遇的危機,而且即使我們經濟起飛到達先進階段,也可克服許多未來衝擊的危機。

●《未來的衝擊》是托夫勒奠定聲名之作,本書的出版也標誌著未來學進入美國文化的主流領域。

●本書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影響極廣,全球發行700萬冊,已被譯成50餘種語言,並且是社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經典著作之一。

力量轉移

本書的主旨是講述給我們帶來無盡紛擾的變動,尤其是知識在權力轉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提出“社會權力”的新觀念,並探索了未來企業、經濟、政治和世界局勢的改變。本書所說的權力按作者的定義,是對別人有特殊企圖的控制,而財富、暴力和知識構成了權力框架的三角基石。本書是托夫勒《未來三部曲》的第三部。

新文明

再造新文明(中信出版社,2006年)或《創造一個新的文明》(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工業革命使舊有的許多政治結構為之埋葬,同樣的道理,知識革命及其所帶來的第三次浪潮的轉變,將對全球化下的國家造成相同影響。托夫勒在本書中提出警告:第二次浪潮的既得利益者和第三次浪潮的開創者的大爭戰一觸即發、以“知識儲備”為財富工具的社會將占領戰略的制高點、“知產階級”將成為社會的主流人群......托夫勒呼籲我們:人類不只在過渡,而是在轉型;我們要面對的不僅是一個新社會,而是一個嶄新文明的再創造。

本書濃縮了托夫勒政治領域的理念總結,可以稱得上21世紀的公民指南,本書篇幅較短,便於讀者清晰地了解托夫勒的理論核心。

未來戰爭

《未來的戰爭》(新華出版社,1996年)或《戰爭與反戰爭》(中信出版社,2007年)

我們是否會陷進,或者說能否避免一場曠日持久的血腥戰,阿爾文·托夫勒和海蒂·托夫勒夫婦在這本新書中,對人類有史以來,人們時常探討的關於戰爭與和平的話題,進行了深刻透徹的剖析。這兩位未來學家認為:人們創造財富的途徑也是發動戰爭的途徑———今天商業活動中發生的革命性變化也會在世界各國軍隊和未來戰爭中有所反映。為此,托夫勒夫婦認為:當務之急,我們在進行變革時,也需要締造和平。

本書是托夫勒關於未來戰爭形態和理念的結集。《未來的戰爭》一書詳盡介紹了現代戰爭向未來戰爭發展的大趨勢,這對為21世紀來臨做準備的各行各業來說,都有許多可以引以為誡的地方。

財富革命

托夫勒在本書中獻上了他對人類所處困境的最新洞察並提出了各種大膽的預測。透過近年來的各種危機,托夫勒發現了與財富相關的三個基本原理———時間原理、空間原理、知識原理,三個基本原理互相影響,改變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掌握了這些原理,我們也就掌握了獲取革命性財富的鎖鑰!

本書是托夫勒的最新作品,托夫勒關於全球政經發展的全新理念盡數囊括其中,將給讀者帶來新的衝擊。

賽車革命

阿爾文·托夫勒作品 阿爾文·托夫勒作品

但從為IBM撰文開始,他其實是對變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自己這樣給三部曲定位:《未來的衝擊》著眼於變革的過程,《第三次浪潮》聚焦在變革的方向,《權力的轉移》則探討了如何控制各種變革。在所有社會進程中,托夫勒眼中社會的變遷就像一個高速鏇轉著的萬花筒,他就竭力在這個萬花筒里找出種種未來變化的端倪,找出未來的可能出路。在托夫勒的變革理論中,他關注最多的就是時間和速度。

托夫勒把人類社會的發展比作一輛不斷加速的賽車,隨著每一次技術進步,這種發展速度呈幾何倍數地上升。阿爾文·托夫勒製作過這樣一張時間表:公元前人們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馬車的時速是每小時20英里,1880年發明的蒸汽火車已經提高到每小時100英里,當1938年飛機的出現,人們的速度已經達到了每小時400英里,1960年發明火箭飛機則再一次將速度提升到每小時4800英里,而宇航船的速度則已經達到每小時18000英里。

托夫勒的另一張時間表是:1714年發明的打字機用了150年才被普遍運用,1836年發明收割機用了100年時間才得以推廣,而1920年左右發明的吸塵器、冰櫃只用了34年時間就在全球普及了,1939年以後發明的電視機等電器只用了8年時間就行銷全球了。這是個讓人眩暈、迷茫的變化速度,但唯一的選擇就是除了變革,還是變革。托夫勒稱這種變革為革命。

在他的前一本書《權力的轉移》出版12年後,托夫勒在《財富的革命》中修正了他對社會發展的理解。托夫勒看到,當強權和暴力時代已經漸行漸遠的時候,社會前進的動力僅有權力是不能保持平衡的,這個時代需要財富推動社會發展。他用時間、空間和知識為我們重新設計了未來的財富生產系統。《財富的革命》再次為人們繪製了一幅通向未來的車速圖。在眼前這個競爭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有九輛車,每輛車都代表一個機構:企業是跑在最前面的那輛車—因為競爭的驅動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企業以最快的速度行駛著。緊隨其後的是民間機構、家庭和工會。在第二方陣的車隊則像大象蹣跚似地前行著,包括政府機構、教育體系、全球性組織、法律制度,等等。從這個未來學家的眼裡,你卻很難找到未來趨勢的定論,在他速度論的刺激下,你要考慮的是,自己是否需要一張新地圖和一輛更快的車了。

中國之行

應中國網通總裁田溯寧先生之邀,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來京參加網通的以“寬頻產業共繁榮”為主題的CNC WORLD 2001活動。

中國發展

阿爾文·托夫勒 阿爾文·托夫勒

中國:向第一流的國家穩步前進我近年來到過中國不少地方,不過都是大城市,這些地方可謂變化驚人。但也有很多地方沒去過,那些地方的變化當然不會像城市這么大,中國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貧困地區的差距是明顯的。我1983年首次訪華,去過北京、上海、蘇州,這些城市現在與那時相比,簡直是像換了個世界。甚至與幾年前相比,也是不同的天地。這樣的變化不僅僅是指新蓋了很多高樓大廈,而是市場上充滿著琳琅滿目的消費品。

我形象地將中國分成“三個世界”:一是“第一次浪潮”覆蓋的人口。這個世界居民是九億農民,這些生活在第一次浪潮中的人們需要根本性的變革。他們當中很多人恐怕是受到入世衝擊最大。二是第二次浪潮所覆蓋的人口。人口總數約三億,他們是生活在城鎮,屬於大生產的工業化社會。

此外還有一小部分人口,據國家計委的分析,這部分人口比較少,約千萬人。我把他叫做“第三次浪潮”所覆蓋的人口,是資訊時代的人口,或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口。而在美國,第二次浪潮所覆蓋的人口越來越少,而第三次浪潮人口卻越來越多。美國農民只占總人口的2%,但他們並不是農民,他們是用現代技術進行生產。基本上美國大多屬於第二次浪潮所覆蓋的人口,而中國三次浪潮所覆蓋的人口都有。中國政府管理這樣社會,複雜程度要比美國難得多。因為每一個階層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中國正在努力地改變第一、第二、第三次浪潮的人口之間的關係,再過10年,也許20年,幾代人,這個比例關係會變化。中國試圖努力在一代人時間內進行改變這樣的結構,可是手中的資源有限,如何配置資源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比如,花多少資源去改變生活在第一次浪潮那樣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花多少資源用於第二次浪潮人口;花多少資源用於第三次浪潮所覆蓋的人口。

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使用第三次浪潮中的技術、工具、方法等來改善生活在第一次浪潮中的人口。而傳統的發展模式是,處在第一次浪潮中的人離開農村,離開家鄉,融入第二次浪潮,進入城市到工廠。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莊稼基因處理技術、寬頻技術等所有強大技術的力量,用“第三次浪潮”下的技術力量去改變生活在第一次浪潮中的人口的生活質量,那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早在我第一次到中國的時候,就開始有人問我:中國能不能跳躍一下,不經過第二次浪潮,而直接從第一次浪潮躍升到第三次浪潮。我的回答是這樣的:歷史是不確定的,沒有人能夠完全準確地預測未來,但是大致方向我們是可以估計的。事實上,也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這樣的跨越式發展是完全可以的,我們完全可以跨越經濟發展的某些階段。在這場第三次浪潮的開始,中國並不占先,中國的行動電話的發展和寬頻的發展歷程已經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我要指出的是,你可以跨越式發展,但是你不能跨越教育。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而寬頻正是提供這種教育的利器之一。我對開始的問題的結論是,確實有新經濟存在,這一切對中國改變人口結構,改變第三次浪潮人口,工業和農業人口的結構是有幫助的。我相信中國正在向著成為21世紀第一流的國家穩步前進。

入世

入世:首先還是要依賴國內市場托夫勒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是英明的。入世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中國一旦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特別是農產品價格下降所引起的挑戰最為嚴峻。那種認為中國能輕而易舉地適應入世帶來的挑戰的想法是十分天真的。

阿爾文·托夫勒作品 阿爾文·托夫勒作品

另一方面我們要考慮,入世的時機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時刻,實際上是中國長期以來的特別重視貿易和以貿易為中心的這種長期政策的成功。

讓我們把歷史回溯到幾十年前,日本是第一個實施以出口為導向戰略的國家。它很快地掌握了將計算機等先進技術用於產品設計和製造技術,同時又請來了世界著名的質量問題專家---愛德華.德旺(音譯)。在這之前,日本的出口很糟糕,美國沒有人想買日本貨。但這位專家把重視質量的觀念和最新的生產技術同日本的特色管理結合起來,結果日本經濟向前邁了一大步,非常成功。

很快,日本就向韓國、馬來西亞等地進行投資,後來還投資美國,連美國紐約的標誌建築物---洛克菲勒中心、環球影城也被它買下。日本為什麼能成功,而當時世界上再沒有其他國家採取這樣的策略成功的先例。後來韓國人也說,你看日本多么成功,我們為什麼不可以也這樣做。馬來西亞也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出口上。沒過多久,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都在大張旗鼓地搞出口。實際上,當所有這些發生了之後,才輪到中國開始決定要這樣做了。我們很快發現全球整個來講出口過剩。隨著中國成功地向國外出口商品,一些鄰國也擔心受到衝擊。

重要的是,入世後中國要注意學習並汲取別國的教訓,而那些國家並沒有引以為戒,沒有很好地把國內經濟搞好。而中國的幅員遼闊,有很多的機會去成功地開發國內市場和搞好國內經濟。這樣的話,就不必過分地依賴於出口到美、日的市場,減緩來自鄰國的壓力。中國入世代表著他向前邁出了巨大一步,但同時也充滿著風險。日本的問題是在於沒有發展國內經濟,這樣經過一系列的國內經濟衰退之後,無法對國內經濟進行大量投資,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出口。日本把最新的技術套用於製造業,但沒有很好地將它套用到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只是把“革命”完成了一半。它說明成功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所以中國應當把握機會,避免重蹈別國的覆轍。

中國將繼續受到外部世界的壓力,這很正常,因為搞貿易就會不斷有摩擦,會有其他國家批評中國的貿易政策,中國也會進行反批評,中國對此不應很在意。

寬頻

未來趕超世界的一條捷徑托夫勒說,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經歷了今天中國正在經歷著的這種變革,這種變革瞬息萬變而且還在不斷加速之中;同樣,也沒有幾個產業能夠像今天的電信業和寬頻接入那樣迅速變化。世界各地的信息公司的股價正在急劇下跌,市值不斷縮水,在歐洲一些電信公司也被政府吊銷3 G業務的經營許可證,更有不少公司正負債累累,掙扎在破產、合併的邊緣而無力自拔。在西方,開始有人對電信和寬頻未來表示懷疑,甚至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電信業和寬頻接入無足輕重,用戶也不需要這些服務。

托夫勒說,他對寬頻有多年的研究,認為它是一種新文明,將有一個燦爛的未來。儘管目前股票狂跌,但不能由此就斷定它沒有美好的未來,而應從歷史的、長遠的觀點來觀察,寬頻的歷史性的價值是明顯的,毋庸置疑的。

一萬年以前,人類引發了一場農業革命。自此後的一萬年以來,這個地球上大多數的人以務農為生,依賴土地過活。三四百年前,工業革命引發了第二波革命的浪潮。現在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一場新的足以改變世界的革命正在進行。現在我們正在向著第三次浪潮前進。每次浪潮都有其不同的信息結構。而隨著工業革命,整個信息傳遞的體制有了徹底的變化。工業革命帶來了眾多的產品,同時也帶來了大眾傳媒,這就引起了根本性的變革,而當我們迎接第三次浪潮的時候,我們通信和交流的基礎設施必須有所變化,必須向前推進。事實上,這種變化業已發生,正在發生。

另外科學家們正在通過網際網路共享他們每天的研究成果,這一切和寬頻的傳輸技術是分不開的。我想這些發展都是以通信、寬頻信息傳輸的發展為基礎的,這些公司個人和科學家,正在把我們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在我看來,寬頻將提供更快速的、更便宜的、更方便的電子郵件,更便宜甚至是免費的電話服務;更有用的新的教育工具,使中國和世界其他各地的人擺脫貧困;全新的遊戲,有趣的新的娛樂傳媒,寬頻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為了一條短短的訊息而在電腦前等啊等,這是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寬頻還使我們能夠進行全方位多媒體的交流,它將成為事實上的標準,將成為生活中的例常現象。寬頻是第三次信息浪潮的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三次浪潮經濟的中心。寬頻對於將來的電視、媒體、教育至關重要,它可以促進每個領域的變革。麻省理工學院最近的一份技術報告說:隨著數位電視和媒體的日益普及,網際網路遊戲、視頻遊戲和音頻都已成為數字內容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光纖和衛星通訊正在日益連成一個更大的互動的寬頻網路。我相信,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智慧型化技術、視頻中心,終將會把所有的這一切帶進千家萬戶。

電子公司正在努力爭取提供具有遠程控制功能的電視、洗衣機、空調和冰櫃,所有的都彼此可以互動。這需要寬頻網的支持。我們現在越來越多地談論智慧型化的汽車,用GPS定位的汽車,監控是否有需要更換的輪胎,通知使用者,所有的這些套用都離不開寬頻技術的支持。

再造新文明

新經濟

新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說寬頻網沒有前途的人和說新經濟並不存在的人,是同一種人。在西方,當股市下跌的時候,所謂的批評家們就開始說新經濟並不存在,而舊的經濟體系沒有變化。事實是否如此?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僅僅對投資者、銀行、金融業來說是這樣,對於政策制訂者來說這也是一個基本問題。

時下,有不少人對新經濟有極大誤解。第一種人認為,實際上大的變化並沒有發生,這些證券分析家和經濟學家們認為,所有的一切不過是股市上的泡沫而已,叫做“股市過熱”,指這是炒作和太多公關運作的結果。他們認為數字革命已經終結,它的重要性也已經不復存在,任何實質變化都沒有發生。另一些人則認為,在過去的10年中發生的確實是一場革命,一場數位化革命,它將改變一切,這場意義深廣的革命將帶給我們另一段長期的持續的高漲的經濟發展,至少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時間。但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錯了。首先,確實有一種新經濟,我將解釋它何以為新。其次,如果它是一場革命,那么人們就不應期待它將會筆直的線性的發展。如果有人希望革命一帆風順,那么我說他太過單純。所以在這場在中國和世界上正在進行的革命中,我們應該期待有更多的激流。如果說新經濟沒有發生,那么你如何解釋下列事實,今天計算機晶片市場高達3500億美元,並且每天又有更多的晶片生產出來。世界上每13個人就擁有一台,這個數目還在不斷增加。我對網際網路用戶的數量並不是很清楚,但他們確實是在快速的增長中。是否有人認為這些晶片、計算機和通信設備將會消失?即使今天,部分的PC被PDA(個人數字助理)之類的設備所取代。所有這些設備共同構成了一個越來越複雜的並且彼此互動重疊、層層相關的網路,而且這一切正在全世界各地發生。一個顯然的不可動搖的事實就是,確實有一場革命正在進行,而且這場革命的範圍遠遠超出了技術的範疇之外。

現在美國以及越來越多其他國家的經濟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不是工業經濟,而是第三次浪潮中的經濟,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經濟學的概念,來幫助我們理解現實。例如資本,過去的傳統經濟學中對之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什麼是第一次浪潮時的資本?只有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是土地。

現在來談第二次浪潮時的經濟,一片片的紙,一份份的股,表明屬於我的那部分所有權,是裝配線,是鐵道線,是卡車,是對企業的權利。這是資本的最基本的形式。請注意,作為所有者,你實際上只擁有一張紙,這是一種象徵,象徵某些可以觸摸到的、實際的東西。同時和土地一樣,這些資本,例如裝配線,是不可共享的,我擁有就表明著你不能同時擁有它,而且它是實際的可以觸摸的,裝配線可以使用三年五年,它在那裡,你可以看得到。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第三次浪潮時期的資本。比如我買第三次浪潮型公司的股票,我擁有什麼?我擁有一片紙,作為一種象徵,是否有人關心微軟有一條裝配線?我是否關心微軟或者其他任何第三浪潮公司有沒有不動產?我並不關心。我關心的是那些在第三浪潮公司工作的人,關心他們的頭腦。在第三浪潮公司工作的員工頭腦中的有的是知識,以象徵的形式存在的知識。它們代表的是一種超象徵型的經濟。這種經濟和以前的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可以共享。你可以使用我所使用的知識。你不能使用同一塊土地,你不能使用同一條裝配線,但是你可以使用相同的知識。如果我們可以創造性地使用這些知識,我們甚至可以創造更多的知識。這是全球化的經濟中根本性的變革。

三千年前的亞洲,我相信稻米是貨幣,是一種如果不用於交換,你也可以將它吃掉的東西。工業革命出現了從可以吃的貨幣到可以使用的貨幣的轉換。在舊的經濟體系中,稻米的價值由其重量決定,但是對於紙幣,其價值由印在上面的文字決定。現在我們的貨幣正在越來越電子化。不是我們日常使用的小面值的紙幣,我是指信用卡,交易卡正在變得電子化。我們用一條定律來描述這一點,那就是貨幣正在變得信息化,信息正在貨幣化。我們意識到信息具有貨幣價值,將之貨幣化,同時我們將貨幣系統信息化。隨著計算機和通信系統構建的新信息基礎的進步,“在家工作”將成為可能。20年前,在寫《第三次浪潮》的時候,我們談到電子化的大學,當時《紐約時報》在頭版發了篇文章認為,我的著作是在胡說八道,“在家工作”永遠不會發生。但是20年後,我們確實在家裡工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工作。

服務經濟

服務經濟將會走向體驗經濟托夫勒說,我在《未來衝擊》這本書里確實講到了建立在經驗和心理基礎上的經濟這個問題。實際上,我們現在隨處可以看到我在《未來衝擊》中所描寫的體驗經濟。比如,大家看電影是為了得到某種經歷,大家搞旅遊、搞計算機遊戲都是為了得到某種經歷。在傳統經濟中,我們去購物中心,就是為了買東西。但現在,這些購物中心都在有目的、有意識地給顧客創造一個讓你很難忘掉、非常愉快的經歷。在幾年前,我在馬來西亞的經歷可以很好地說明這點。我開車經過一棟低矮的房子,在房子外面,排了很長的隊伍。多數是年輕人,經常是兩口子。我問導遊,他們為什麼排隊進去。導遊說:如果你進去以後,可以經歷下雪。因為馬來西亞是熱帶,從來沒有下雪。同樣,你去迪斯尼樂園,它給你提供各種各樣的體驗。我在《未來衝擊》里,談到體驗經濟,也就是說,服務經濟的下一步是走向體驗經濟,商家將靠提供這種體驗服務取勝,但這還不屬於第四次浪潮範疇。

生物技術

生物和信息技術將融合第三次浪潮下一步將集中在生物、遺傳等生物學領域,將是一個“人機世界”。信息科學家宣布發明了一種建立在DNA代碼基礎上的計算機。在這之前,都是信息技術改變生物技術,現在則是生物技術更好地改變信息科學和技術。據最新的新聞報導,上周以色列的科學家發明了這種基於DNA技術的計算機,非常小,細胞組織可以儲存數以億萬計的信息,而且準確率達到99.8%。未來,這樣的計算機可以在人體細胞內擔當起一個監視器的作用,以觀察人體內部是否有病變,並提出治療方案,好讓醫生對症下藥。

所以我說第三次浪潮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數字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生物學和信息技術的融合階段。這些都是第三次浪潮的組成部分,第四次浪潮將在這之後出現。

移民太空

在第四次浪潮中,人類開始越來越認真地考慮遷到宇宙其他星球上去,並在某些星球上繁衍生息。我創辦的托夫勒公司目前正與美國國家宇航局聯合從事一項研究,主要研究宇航生物學。通過宇宙空間站來了解上面生物的變化。我們常常納悶:有些事情看起來不可思議,按常理以為有些地方生命不可能存在,但我們卻發現了生命。如在非常非常深的海溝里,壓力很大,但是我們發現了微生物。在北極圈的海洋底下,也同樣發現生命的存在。我們研究小組正在研究,生命(不光是指人類)在火星上,有沒有可能存在?目前,公司正由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領銜的小組正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在宇宙中,由於引力極小,細胞受到的壓力也小,非常有利於做細胞實驗,這樣產生的醫學結果就與地球上實驗結果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在天上可以做到地面上做不到的事情。

影響世界的質量管理大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