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爾市

阿爾及爾市

阿爾及爾市位於阿爾及利亞北部沿海,面臨地中海的阿爾及爾灣,背靠阿特拉斯山脈的布拉查利亞群山,是地中海南岸最大海港城市之一。

阿爾及爾市阿爾及爾市
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 (Algiers,Alger)是地中海南岸最大海港城市之一,位於阿爾及利亞北部沿海,面臨地中海的阿爾及爾灣,背靠阿特拉斯山脈的布拉查利亞群山。城市依山建築,它的古老部分在山上,現代化部分在山下。人口256萬(1998年)。

阿爾及爾城是在第十世紀的時候由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建立起來的。它有著光榮的反抗殖民主義的戰鬥歷史。阿爾及爾舊城區稱為“喀士巴”。喀士巴,本來是指現在還遺留在山頂上古城堡。在反殖民主義戰爭中,喀士巴區是一個英雄的堡壘。喀士巴區的山上都有石頭壘砌的一、二層高的古老房子,中間夾著許多狹窄的、鋪著石子的小巷,是一個富於阿爾及利亞民族色彩的地方。

國家概況

阿爾及爾市阿爾及爾市
阿爾及爾的工業以水泥、金屬加工、菸草和釀酒為主,還有製革、紡織等工業以及捕魚業。位於非洲北部的民主共和國。全稱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 國。面積238.17萬平方千米。人口2855萬,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爾人(約占20%),少數民族有姆扎布族和圖阿雷格族。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法語。伊斯蘭教是國教。首都阿爾及爾。
阿爾及利亞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Algeria
國名釋義: 源於首都阿爾及爾。“阿爾及爾”阿拉伯語意為“綠島”
國旗: 綠色象徵希望;白色象徵純潔與和平;紅色象徵革命與鮮血;星月是穆斯林國家的標誌。公元六世紀被拜占庭帝國占領,七世紀阿拉伯人遷入,十六世紀起受奧斯曼帝國統治,190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人民幾十年來都以這面旗為反法戰旗,1962年獨立後以它為國旗。

具體信息

阿爾及爾市阿爾及爾市
國徽:1976年制定的國徽,以一隻伸展的手掌為中心圖案,兩隻鴿子站在拇指與小指上,銜來和平的橄欖枝,另外三隻手指直插雲霄,象徵國家的三大革命:工業、土地和文化革命。一輪旭日從手中冉冉升起,照耀著美麗富饒的綠色大地,昭示著國家的獨立,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手掌左側立著廠房、井架和密林,分別代表工礦、石油和林業;右側繪有象徵農業生產的麥穗與綠色橄欖枝。國徽下端的紅色新月與五角星將阿爾及利亞與伊斯蘭教及阿拉伯世界維繫在一起。
西北非國家。臨地中海。面積23817萬平方千米。人口2855。首都阿爾及爾。阿特拉斯山脈斜貫北部,沿海為平原;中、南部屬撒哈拉沙漠,占全境面積90€?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出口是經濟支柱。葡萄酒和橄欖油為傳統出口商品。
地理 位於非洲西北部。北臨地中海,東鄰突尼西亞、利比亞,南與尼日、馬里、茅利塔尼亞接界,西與摩洛哥、西撒哈拉相連。海岸線長約1200千米。全境大致以東西走向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脈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為界;泰勒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為地中海沿岸狹窄的平原;兩山脈之間為高原地區;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以南屬撒哈拉大沙漠,約占全國面積的85%。全國最高峰是位於南部的塔哈特山,海拔2918米。最長的河流為流經北部的謝利夫河 ,全長700千米,注入地中海,還有哈馬姆河、伊塞爾河、塞布河等。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年均氣溫25℃,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中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200~250毫米;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夏季最高溫度達45℃,年降水量15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終年不雨。

歷史及政治

阿爾及爾市阿爾及爾市
歷史 公元前6世紀後,在阿爾及利亞東部和西部先後形成努米底亞和茅利塔尼亞兩個王國。公元前2世紀淪為羅馬的行省。5世紀後受汪達爾人和拜占庭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北非,征服阿爾及利亞。16世紀 ,西班牙和土耳其又先後入侵。1830年法國入侵,1834年宣布阿爾及利亞為法國領土。190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阿爾及爾為北非盟軍指揮部所在地,並是法國臨時首都。戰後,民族獨立運動高漲,1954年11月,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在奧雷斯山區發動武裝起義。1958年9月19日,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1962年3月18日,法國政府被迫同臨時政府簽訂《埃維昂協定》,承認阿爾及利亞自決和獨立的權利。同年7月1日,阿爾及利亞舉行全國公民投票,7月3日正式宣布獨立,定7月5日為獨立日。9月25日,制憲國民議會定國名為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1963 年9月,本·貝拉當選首任總統。1965年6月19日 ,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布邁丁發動政變,任革命委員會主席。1976年 12月10日布邁丁當選總統,1978年12月27日病逝。1979年 2月7日,沙德利上校當選總統。1984年連任總統。1988年10月初,阿爾及利亞發生全國性暴亂事件。政府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同時進行政治改革,局勢暫趨正常。1989年2月全國公民投票通過憲法修改草案。9月9日沙德利下令總理易人,新總理M.哈姆魯什根據憲法精神改革政治、經濟和社會。11月底民族陣線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民陣要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主導地位 。1990年6月,阿爾及利亞實行第一次地方議會選舉,反對黨伊斯蘭拯救陣線在全國55%的市鎮和66%的省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在伊斯蘭拯救陣線及其他反對黨的要求下,沙德利答應於1991年提前進行全國大選。1991年6月初,第一大反對黨伊斯蘭拯救陣線要求廢除《選舉法修正案》和《選區劃分法》,並組織全國罷工和示威遊行,導致流血衝突。沙德利總統宣布全國戒嚴,推遲議會選舉。9月29日,戒嚴解除。10月30日 ,議會通過《選舉法和選區劃分法的補充修正案》。12月26日,阿爾及利亞舉行第一輪議會選舉。伊斯蘭拯救陣線在選舉中領先。沙德利於1992年1月11日提出辭職。12 日最高安全委員會宣布取消第二輪選舉。14日以M.布里亞夫為首,組成5人最高國務委員會行使總統的職權。伊斯蘭拯救陣線對取消第二輪選舉大為不滿,組織大規模示威遊行,導致流血衝突。3月4日阿爾及爾地方法院宣判取締伊陣。伊斯蘭拯救陣線轉入地下,從事武裝襲擊軍警等活動。6月29日布里亞夫遇刺身亡。7月2日A.卡菲就任最高國務委員會主席。7月8日,B.A.薩拉姆接替格扎利任總理。當局採取措施,打擊恐怖活動,保障社會安定,建立國家權威;重視解決教育、經濟、失業等問題,努力實現社會公正,恢復民眾對政權的信任;經濟上,重視國營企業的作用,反對盲目私有化,實行緊縮,嚴格限制進口,緩解外債壓力,爭取在3年內恢復經濟正常發展。

政治 1989年2月23日全國公民投票通過獨立後第三部憲法,憲法承認公民擁有政治結社和罷工的權利;確立三權分立並建立憲法委員會;總統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掌握國防和外交大權,主持部長會議,兼任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1993年1月起,拉明·澤魯阿勒任總統。1997年6月,總統任命艾哈邁德·烏葉海亞為總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