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氏貝喙鯨

阿氏貝喙鯨

阿氏貝喙鯨,是大型的喙鯨類,阿氏貝喙鯨在南半球大致呈環極區分布,由南極洲浮冰邊緣往北達約南緯34度,大多數都在南緯40度以南的地方,最常在塔斯曼海一帶發現,阿氏貝喙鯨體型略小,身軀長而幾乎呈管狀,背鰭小。

基本信息

概述

阿氏貝喙鯨阿氏貝喙鯨
阿氏貝喙鯨,(Arnoux's Beaked Whale),舊稱阿諾氏喙鯨,又稱南方四齒鯨、南方喙鯨、紐西蘭喙鯨、南方巨瓶鼻鯨和南方鼠鯨,是大型的喙鯨類,阿氏貝喙鯨體長可至12米,雌雄兩性的牙齒都突出,這在喙鯨中極不尋常,體色雖然暗,但是海中卻呈現淡棕色,甚至橙色,是微生藻類,在南半球呈環南極分布。

形態特徵

外形特徵

阿氏貝喙鯨阿氏貝喙鯨
阿氏貝喙鯨的外觀與貝氏喙鯨相似,背鰭的頂點通常圓鈍,後緣呈鐮刀形。胸鰭末端呈圓形。額隆明顯呈球狀,至嘴喙基部傾斜度較平緩。嘴部曲線長,末端彎曲上翹。下顎比上顎要來得長,所以位於嘴喙尖端的兩顆三角形牙齒即使在嘴巴閉上時也會露出來。在大牙的後方有兩顆小牙,但隱藏在嘴中,無論雌雄鯨都有突出的牙齒。

形體變化

隨著年齡增長,在其額隆、背部與身體側面會增加許多白色長條傷痕,年老個體在腹部會有傷痕。其傷痕使整體外觀呈大理石般的花紋。阿氏貝喙鯨閉嘴時仍看得見前齒,額隆狀噴氣孔的圓邊朝向前方,較寬的白色疤痕,背部尤其明顯(仔鯨疤痕較少),背部寬而平,背鰭呈三角形或鐮刀狀,末端圓鈍,與體長相較,背鰭顯得非常小,尾鰭寬闊,胸鰭短而寬,胸鰭的前,後緣幾乎平行,腹部有淡灰或白色的雲狀斑塊,體色通常呈藍黑或暗灰色(幼年者一般為鼠灰色),體型粗壯,呈紡錘狀。

分布區域

南半球

阿氏貝喙鯨阿氏貝喙鯨
阿氏貝喙鯨在南半球大致呈環極區分布,由南極洲浮冰邊緣(約南緯78度)往北達約南緯34度,在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南部皆可能出現,不過大多數觀察記錄都在南緯40度以南的地方,最常在塔斯曼海一帶發現,紐西蘭曾有集體擱淺記錄。有時會因為被冰層困住而被迫在南極過冬。

南極

分布於南極附近的冷溫帶與極地水域,約略在南緯34度以南,即發生擱淺最北的地點,多數的擱淺記錄都發生在紐西蘭附近,庫克海峽似乎分布得相當多,尤其在春夏兩季,以及南太平洋的阿爾伯特羅斯山脈附近,性喜棲息在深水斷崖,海底山以及其他地勢陡峭的海域,已知阿氏貝喙鯨會進入冰山區;夏季時極靠近冰緣水域,但在冬季時可能遷徙至別處。

生活習性

群集性

阿氏貝喙鯨阿氏貝喙鯨
阿氏貝喙鯨通常易受驚嚇而難以觀察,在海面辨認的難度相當高,具群集性,一般多觀察到它們以彼此間靠得很近的群體出現,數量多在10頭以下,但有時可達50頭之多,有記錄的潛水時間多在15至25分鐘之間,通常會潛至1000米深處。

活動性

阿氏貝喙鯨一般善於迴避,在海面緩慢巡遊;在潛水之前,換氣15次左右後再次下潛,噴氣低矮(高度近2米),略朝前方傾斜,呈樹枝狀,阿氏貝喙鯨的食性與貝氏喙鯨相近,包含槍烏賊、章魚與深海魚等,小群體緊密地聚在一塊,會一起浮升及噴氣。一般的潛水時間為15至25分鐘,但是也可以潛行至1小時,甚或更久。浮升時,嘴喙先出現。牙齒在陽光下會閃閃發亮。

生長繁殖 

科學家對此物種研究較少,曾在12月時發現一頭擱淺的懷孕雌鯨,除此之外對於其生殖情形幾乎完全不明,可能與貝氏喙鯨近似,推測懷孕期亦為17個月左右。
阿氏貝喙鯨阿氏貝喙鯨

現狀保護

阿氏貝喙鯨的出現頻率略低於同樣分布於南半球的南瓶鼻鯨,但沒有明確的統計數字,它們從未被人類捕捉,似乎沒有急迫的生存危機。

鑑別方法

鑑別特徵

1、雄或雌阿氏貝喙鯨閉嘴時仍看得見前齒,額隆狀噴氣孔的圓邊朝向前方,較寬的白色疤痕,背部尤其明顯(仔鯨疤痕較少),背部寬而平,背鰭呈三角形或鐮刀狀,末端圓鈍,與體長相較,背鰭顯得非常小,尾鰭寬闊,胸鰭短而寬,胸鰭的前,後緣幾乎平行,腹部有淡灰或白色的雲狀斑塊,體色通常呈藍黑或暗灰色(幼年者一般為鼠灰色),體型粗壯,呈紡錘狀。
2、阿氏貝喙鯨老鯨前齒已磨損至牙齦,傷痕廣布,頭部至背鰭的體色會較淡或呈污白色。阿氏貝喙鯨尾鰭深潛之前,尾鰭有時會揚升,後緣稍微向內凹或幾乎平直,有些個體的尾鰭中央會有小凹刻。阿氏貝喙鯨顎骨兩齒間的空隙可達20厘米,顎部內還藏有第2對牙齒,到晚年才會長出。

鑑別標誌

阿氏貝喙鯨阿氏貝喙鯨
1、身上傷疤廣布。
2、前齒外露可見。
3、嘴喙明顯突出。
4、額隆呈球狀。
5、體型呈紡錘狀。
6、背鰭小。
7、游泳速度緩慢。
8、小群隊緊密聚集。
9、通常難以接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