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阿房宮前殿遺址建在一條古代河溝上,這是秦朝帝都鹹陽以阿房宮、灃峪口為中軸線的佐證。
長期以來,專家認為阿房宮選址與漢代未央宮、唐代大明宮等宮殿一樣都位於高地之上,但2015年,在阿房宮遺址發現了古河溝,說明阿房宮前殿下並不是一片完整的高地。在河溝上修建宮殿,意味著打斷原有的水網,使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河溝一帶的阿房宮基礎深達5.8米,工程量非常浩大。
阿房宮中心線一直向南,正對著秦嶺北麓有名的峪口“灃峪口”。南至灃峪口,北至渭河,阿房宮所在地正是這條軸線上的最高處,與文獻的記載意義相合。由此推斷,阿房宮選址具有強烈的軸線意識,這條軸線有可能是秦始皇給統一後的秦帝國都城鹹陽所定的軸線。
歷史沿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龍首原西側開始建造的天下朝宮,意在建成後,成為秦朝的政治中心 。建宮的目的和選址的根據,是由秦始皇確定原則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以為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上林苑中。”可見秦始皇在建立了秦帝國之後,並沒有立即遷移政治中心,依然在全力經營先王的宮殿。“築鹹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三輔黃圖》)。但隨時間的推移,首都鹹陽人口急劇增加,渭北地區因受兩河(涇水和渭水)的限制有了人滿為患的感覺,出自建立“帝在之都”的考慮,在九年之後這才有了重新建設朝宮的舉動。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東巡途中駕崩,九月葬於驪山。秦始皇去世時,阿房宮尚未修成,工程被迫停了下來,秦二世胡亥將所有刑徒都調往驪山陵填土。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而此時的阿房宮工程已停工了7個月。為實現先帝的意願,秦二世從陵墓工程中調出部分人力繼續修築阿房宮。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秦帝國危在旦夕時。在當時天下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和戰事危急的狀態下,阿房宮工程即使不停工,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施工下去了。於是,秦朝統治集團內部在阿房宮是否繼續修建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勸阻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宮,觸怒二世,三人被送交司法官署問罪處死。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趙高作亂,將二世劫持在望夷宮,逼迫二世自殺 。二世既死,阿房宮最終完全停工,直到秦帝國滅亡。
阿房宮雖然沒有完全建成,但其部分附屬建築“阿城”等仍然存留了很長時間。
《漢書·東方朔傳》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舉籍阿城以南,周至以東,宜春以西……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可見“阿城”在西漢中期還依然完整。
阿城因地近長安就往往成為屯兵的地方。“苻堅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慕容沖據阿城。初,民謠曰:‘鳳凰、鳳凰,上阿房’。堅以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乃植梧桐數千株於阿城,以待鳳凰之至”( 《十六國春秋》)。
隋末,唐太宗李世民入關,自涇陽趨司竹,也曾經屯兵阿城 。顏師古說:“以其牆壁崇厚,故俗為阿城”。大約到了宋代,阿城被夷毀。宋敏求在《長安志》一書中載:“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長安縣西二十里。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闊四尺五寸,下闊一丈五尺,今悉為民田”。宋敏求根據實際踏查,最早揭示出阿城“三面有牆,南面無牆”,已得到了今日考古的驗證。
建築布局
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
阿房宮包含兩大建築群,一是前殿建築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築群。
主要建築
在今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
前殿是阿房宮的主體宮殿。史載“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2年至2007年的考古研究成果,阿房宮前殿占地約800畝,相當於90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 | |
磁石門為秦阿房宮門闕之一。秦阿房宮的建築以磁石為門,一是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鐵作用,使隱甲懷刃者在入門時不能通過,從而保衛皇帝的安全;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秦阿房宮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驚恐卻步。 磁石門的準確位置,歷來說法不一。《三輔舊事》指為阿房宮北闕門,《雍錄》指為阿房宮西門,《三輔黃圖》指為阿房宮前殿之門。其位置據《西安地方志叢書·漢代長安詞典》載:“磁石門遺址在今鹹陽東南的雙樓村(今三橋鎮雙樓寺)。” 20世紀90年代,在三橋鎮阿房宮殿遺址北面(現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技術學院院內)發現夯土層,文物部門推測此處可能是秦磁石門遺址,並設有磁石門遺址的保護標誌。 |
蘭池宮是秦始皇的一座寢宮,又名仙島。因築於蘭池之畔而名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地理志》相關史料,以微縮形式營造,高7.35米,長寬16米x16米。為了突出其“仙島”氛圍,建宮於蘭池之中。 |
上天台是秦阿房宮殿祭祀天神的建築物。 古代先民認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賜和保佑。皇帝為了使自己的國家物阜民豐,四海長平,定期率領朝臣登壇祈禱天神。重現的上天台,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8 米x16.8米,高19.8米。 | |
祭地壇是秦阿房宮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動場所,專供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用。 古代曰:“社”。“社”代表國家 。“稷”為穀神 。它表現了中華民族發源於黃土高原遠流長的農耕文化。重現的祭地壇,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米 x16米,高11米。 |
上林苑為古宮苑名。 秦都鹹陽時置,周圍二百多里,包括長安、戶縣、周至等地。 秦始皇35年(前212年)建設朝宮於此。漢初苑內荒蕪,武帝時復為宮苑,內養禽獸,供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數十處。司馬相如作《上林賦》,極言其宏偉壯麗。 |
遺蹟考查
阿房宮北起今西安市三橋鎮西北之新軍寨、後圍寨,南至王寺村——和平村北緣一線,縱長五千米;東以皂河為界,西迄長安縣小蘇村—紀陽村,橫寬3千米,占地約十五平方千米。
遺址坐落在龍首原往西南延伸的台地上,海拔高度394.2—401.4米。建築遺址密集區,主要分布在三橋鎮以南。在這一區間內,至今保留的地面夯土基址還有20餘處,其中以阿房宮前殿遺址為最大,又以阿房村和紀陽寨兩地的台基最為稠密。建築用的筒瓦、板瓦、瓦當、鋪地磚、圓形和五角形陶質水道、漏斗、原石柱礎等遺物隨處可見。
阿房
“阿房”,即“阿城”。位於阿房宮前殿夯土台基之上,是前殿及其附屬建築的外垣,先於前殿而施工。當阿房前殿的台基夯築起來之後,首先就在北邊和東西兩邊緣之上築起圍牆。隨後,寬厚結實的北垣就成了建“阿房”的基礎。在今阿房宮前殿遺址西端,有村莊名曰“大古城”、“小古城”。其所處位置,表明“阿城”在“前殿”之外、“阿房宮”之內。
阿城之所以“三面有牆,南面無牆”,同施工技巧和政治形勢有關。從工程學而言,合理安排、提高時效是一條重要的原則。築“阿城”本為設計的內容之一,先三面圍牆,既是“阿房”的前一道工序,也便於現場的管理。“南面無牆”,在於留出人員、材料等進出的通道。當“阿房前殿”建起、門闕完工,再築南牆閉合。可惜秦末亂世,形格勢禁,阿房宮工程被迫廢棄,自然沒有南牆。
20世紀50年代,當地農民在殿址北部取土,曾挖出雲紋瓦當、板瓦、殘磚、石柱礎及陶水管道等建築遺物。考古工作者也多次踏查,看到同樣的情況,說明前殿基址上的北部原來有建築物存在。考古隊在台基的東、北、西三面邊緣上鑽探,發現了牆垣遺蹟,證實了“阿城”的歷史存在。
前殿
現存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夯土台基,西起西安市長安區紀陽鄉古城村,東至巨家莊,經探測實際長度為1320米,寬420米,最高處高約7—9米,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築台基 。阿房宮前殿相當於三分二的故宮總面積,199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阿房宮進行了調查和認可,將其認定為 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認為阿房宮是當之無愧的“ 世界奇蹟”。
作為一項巨型的系統工程,在施工程式上是把“阿房宮前殿”列入先期工程而首先展開。儘管“前殿”不等於阿房宮,卻是“阿房宮”的主要組成部分,屬於朝宮的重心所在。這種先建宮後築城的作法,似乎是個傳統。如秦孝公“築冀闕,徙都之”,漢長安城也是先建宮後築城的。
前殿東起趙家堡,西至大古城和小古城的,利用龍首塬向西南延伸的余脈再經夯築而成。藉助地勢,隆起土台,當地人成為“郿塢嶺”。最新的鑽探資料顯示,前殿遺址現存地面之上的夯土台基東西長1119米、南北寬400米。通過鑽探和試掘知,原址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面積達541020平方米。從秦代地面算起,現存夯土台基最大高度在12米之上。其土質純淨密實,夯層清晰而整齊,層厚7—8厘米,足以看出為承托大殿而具有很大的荷載能力。
上林苑
2006年03月12日,考古工作者在對陝西阿房宮前殿遺址西面至灃河東岸的大面積調查、勘探基礎上,發掘了上林苑1、2號建築遺址,取得了重要收穫。
上林苑1號建築遺址,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西1150米處,該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遺址南部為宮殿區,其夯土台基已毀壞,現存東西最大長度250米、南北最大寬度45米,面積為11250平方米;北部為園林區,因毀壞嚴重,其範圍已無法確定。考古工作者在對遺址南部宮殿區的西部邊緣進行了發掘,出土遺物以磚、板瓦、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為主。遺址建築倒塌堆積層內建築材料中板瓦、筒瓦、瓦當都有被大火燒過的痕跡,此外還有大量被火燒毀的牆皮殘塊出土,這些現象都說明該建築遺址曾經遭遇過很大的火災。
上林苑2號建築遺址與1號建築遺址相距僅500米,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西南1200米,是傳說中的“阿房宮烽火台”遺址。該建築分為兩部分,上部為建築,下部為夯土台基。遺址毀壞嚴重,遺存的出土表明該建築應為高台多層建築。
上林苑遺址還發掘面積440平方米,一條20米長蜿蜒壯觀的漢代地下排水管道。離漢代地下排水管道東邊幾米遠,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戰國秦時期牆基遺址。牆基遺址南北長近40米,寬約3.5米,高1.5米。考古人員在厚大的牆基西側發現,牆裡面還穿過一條排水管道。牆基遺址東邊約百米遠一個高大的夯土台基,正是上林苑一號遺址——紀陽寨遺址所在地。
宮殿群
阿房宮前殿遺址東500米處,有一座高大的土台,周長約310米,高約20米,當地人稱其為“始皇上天台”,是阿房宮遺址內最顯著的建築遺蹟之一 。2006年12月18日,經過對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側30多平方千米近一年的考古調查、勘探與部分發掘,考古學家發現,傳說的秦始皇上天台遺址實際上是戰國秦時期建設的上林苑中的一處宮殿建築群。
考古人員對高台建築南面坡進行了解剖式發掘,以其為核心,東面、西面、北面均發現附屬建築,地下則發現了多處由陶水管道鋪就的排水設施。高台建築的南面沒有建築遺蹟,但考古工作者在地下約1米處發現有沙層分布,據此推斷:該處應是古代河道或湖泊,很可能是古人登高臨水的園林景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認為,上天台遺址的核心是一座高台宮殿建築,下為夯土台基,上為宮殿建築,應是一座可分為底、中、頂三部的高台宮殿建築。這與秦都鹹陽宮一號宮殿建築遺址的形制基本相同,是較典型的戰國高台宮殿建築。從考古學角度看,這處遺址是秦國在上林苑建造的一處以高台建築為核心的宮殿群。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阿房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國際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第十五屆世界大會在西安召開,提出了國際上最新的文物保護理念,不但要保護好古蹟遺址,更要保護其生存環境。因此,曾作為陝西省重點招商項目、投資2億多元的阿房宮景區,在運營13年後的2013年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規模更大、耗資更多的阿房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08年07月11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秦阿房宮管道遺蹟保護展示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08〕71號)。
2008年12月31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報送秦阿房宮前殿遺址局部保護展示工程設計的請示》(陝文物字〔2008〕157號),原則同意《阿房宮前殿遺址局部保護展示工程初步設計方案》。
2011年3月4日,陝西省文物局在西安組織召開了《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專家評審會。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等7家省內外文博機構、高等院校文化遺產保護及規劃方面的專家學者和西安灃渭新區管委會、西安灃渭新區規劃建設環保局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
2012年5月,西安市政府常務會通過《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
新方案,經陝西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同意,報省政府審批通過。根據規劃,將建設秦阿房宮國家遺址公園,以阿房宮遺址的文物保護為核心,建立一個全方位展現秦文化及秦代歷史風貌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園,建成又一個國家級旅遊目的地。
2012年7月15日,“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策劃方案研討會”在北京召開。25名中外權威專家圍繞“阿房宮遺址公園”的定位、規劃、理念等七大核心環節展開研討,並達成了“將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建成‘中國國家統一,華夏民族團結’為主題,全方位述說秦文化及秦代中國歷史風貌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的意見共識。
2012年9月11號,《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通過了國家文物局審批同意。這預示著,未來陝西省西安市將以阿房宮遺址的文物保護為核心,向大眾呈現一個全方位展現秦文化及秦代歷史風貌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園。
2012年11月5日,《關於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163號),原則同意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和意見。
2012年12月21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阿房宮上天台管道遺址保護展示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167號)。
2013年5月27日,阿房宮遺址納入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共同研究編制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
2013年06月08日,西安市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管理委員會和北京首都創業集團公司7日簽訂合作協定,計畫累計投入380億元,建設“首創阿房宮文化旅遊產業基地”。阿房宮人文旅遊板塊的規劃面積為12.5平方千米,其核心是2.3平方千米的“阿房宮國家遺址公園”。按照灃東新城管委會的規劃,阿房宮人文旅遊板塊重點發展的是文化創意產業、旅遊業、現代服務業、特色商業和高端、低密度旅遊地產,要打造國際化大西安的一處人文旅遊目的地,創建國家5A級風景區。
2015年03月20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灃東文化廣場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5〕2號),原則同意灃東文化廣場涉及阿房宮遺址一類和二類建設控制地帶的選址方案和意見。
2015年03月24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阿房宮遺址周邊環境整治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306號)。
2015年03月30日,陝西省政府第五次常務會議召開,會議研究旅遊業改革發展問題、審議《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編制情況匯報,決定按程式頒布實施。
歷史價值
秦阿房宮不僅是秦代建築中最宏偉壯麗的宮殿群,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代表作,更記載著中華民族由分散走向統一的歷史,承載著華夏文明的輝煌記憶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確認秦阿房宮遺址建築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屬世界奇蹟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
同時,某種意義上說,勞民傷財的阿房宮也是秦滅亡的一個象徵物。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前陝西省博物館館長周天游認為,阿房宮是秦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儒家的內斂不同,秦的價值觀是外擴的,什麼都追求極致,宮室要大,都城要大,疆域要大,而且要調動全國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集中力量辦大事。秦帝國確實在短時間內奠定了很多歷代延續的制度,但同時也超越了當時的社會承受能力。
杜牧影響深遠的《阿房宮賦》在最後指出:“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作於唐敬宗寶曆元年的這篇文章,其實是對當朝的一種影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寫明:“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阿房宮的象徵意義由此定型。
爭議
名稱由來
阿房原來只是朝宮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宮建成之後“更擇名命名之”。由於宮殿規模實在太大,雖然每天都有十幾萬苦役參加建設工作,但一直到秦朝滅亡時,此宮仍然沒有竣工。這樣,人們就它稱為阿房宮了。這座宮殿為何名叫“阿房”,歷代記載分歧,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秦王嬴政在邯鄲城生活愛上一個邯鄲女子,名阿房,秦皇統一天下後想立她為後,卻遭到眾大臣反對,只因她是趙女。阿房為了不讓嬴政為難,上吊自殺。秦皇為了紀念這位他深愛過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宮。
第二種觀點:阿房一名是由於宮址靠近鹹陽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鹹陽近,且號阿房。”
第三種觀點:阿房一名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釋為曲處、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索引中解釋此宮為何稱阿房宮時說:“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第四種觀點:之所以被稱為阿房宮,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若於阿上為房。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注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為房。”這就是說,阿房宮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從考古發掘來看,阿房宮就建在高峻的台基之上,如《漢書》所言。
第五種觀點:《長安志》解釋為“阿”是因宮殿與山相鄰,未有名,先稱在阿房。這種說法出自《史記》中,阿房未成,宮成就會命名的說法。
名稱讀音
主流觀點認為應讀ē páng gōng
《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認為該讀“ē páng gōng”。“阿”(ē)在古代指的是山腳下彎彎曲曲的地方,“阿”讀ē無異議。而“房”通的是“旁”,所以該讀páng。四川師範大學移民文化研究所所長、訓詁學教授宋子然認為:“阿房宮這三個字中的‘房’是個通假字,是旁邊的‘旁’,應該讀‘páng’。”
2010年11月,北大中文論壇發表的著名學者宋傳偉的《“阿房宮”的“房”字正音考》 ,從多個角度支持讀 páng的觀點,國家語委委員、北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語音研究會主任沈炯也支持了宋傳偉先生的論述。
認為應讀ē fáng gōng
遼寧大學教授張傑,語文出版社副編審杜永道認為應該讀作“ē fáng gōng”。李行健主編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2004年1月版)也持此觀點。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房"字只有fáng一種讀音,第十版的新華字典中也相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也採用此讀音;而古代漢語詞典中雖有páng的讀音,但卻只有房皇一詞中讀作páng。雖未見有哪部詞典明確指出其讀音,但fáng這個讀音卻並不為大多數人所認可。
認為應讀ā fáng gōng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教授認為,在陝西話發音中“阿”(ā)字釋義為“那個”,“房”(fáng)為陝西的一個地名,據《史記》記載,當年阿房宮開始修建時並沒有起名字,所謂“阿房宮”只是一個指代(用抽象概念代替具體事物),指的是“在房那個地方的宮殿”,所以其發音應該為ā fáng gōng。
2015年3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學生喬攀根據《康熙字典》《中華字海》《辭海》等字典及其他資料,從不同角度蒐集論證,阿房宮的國語準確讀音為ō báng gōng,阿,烏何切,u huo 切。
項羽焚毀
200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隊開始挖掘阿房宮遺址,得出阿房宮其實未建成的結論。2006年,考古人員花費一年多時間勘查阿房宮,勘查超過二十萬平方米,只發現數片燒過的土塊。依照史料所載,阿房宮應該有大量的草木灰才對。考古人員推斷項羽焚燒的是秦鹹陽宮,因為鹹陽宮遺址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蹟。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火燒鹹陽宮殿,“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未提及阿房宮。讓後人誤解項羽火燒阿房宮的是因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詩中極度描寫阿房宮的壯美,讓後人對項羽火燒阿房宮深信不疑。
也有考古專家認為,阿房宮範圍很大,不同形式的建築、遊樂、交通設施,星羅棋布。在主體建築阿房前殿還停留在夯土地基階段而無大型建築物的情況下,此一地區的考古探測僅僅露出冰山之一角的時候,還不能輕易否認項羽對阿房宮的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