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的含義

阿房宮是秦代著名的建築。阿房宮的前殿築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規模十分宏大,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此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整座宮殿的全部工程直至秦亡時尚未完成,後被項羽焚毀。但這座已成廢墟的偉大建築,在後世仍為許多人吟詠和感嘆。宮殿遺址在今西安市西阿房村,有高約七米,長約一千米的夯土台基。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於阿房宮的得名經過,《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大下謂之阿房宮。”可見,阿房宮並不是正式宮名,只是世人的俗稱。秦代統治者本想等到宮殿全部完工,再選擇好的宮名正式命名,但是他們沒能等到這一天。那么,人們為何稱它為“阿房宮”?由於《史記》中只說“作它阿房”,並未作進一步解釋,後世便出現了多種推測。
有人認為,阿房宮的名稱來源於地名。唐代《括地誌》即稱:“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一十四里。”持這一看法的人認為,此宮前殿所在的地名為阿房,因而時人便稱它為阿房宮。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則引中井積德的說法,論證“阿房”本是山名,世人因山而名官。
有人依據唐代顏師古的說法認為,此宮距離鹹陽較近,故被稱為“阿房宮”。張守節《史記正義》所引顏師古之語稱:“阿,近也。以其去鹹陽近,且號阿房。”近年更有人認為,“阿”是發語詞,並不表示什麼實在意義。
然而較多的人認為,阿房宮得名於它的規模和形制。司馬貞《史記索隱》即稱:“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它四阿旁廣也,故云下可建五大之旗也。阿房,後為宮名。”近年也有人依據《說文解宇》,從“阿”、“房”的本義加以解釋。“阿”的本義為高大的上山,“房”與“旁”通,為廣大的意思,因而“阿房”二字結合在一起,則是“像山一樣高大寬廣”的意思。從歷代義獻中有關阿房宮的描寫,以及現存的遺址來看,阿房宮確實具有規模宏偉高人的特點,於是便因此而得名了。如果這一說法能夠成立,阿房宮的含義就是宏偉的大宮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