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市永源鎮四中

阿城市永源鎮四中

位於黑龍江省阿城市,是阿城市教委主管的一所初級中學。

阿城市永源鎮四中學是一所黑龍江省的學校
阿城市永源鎮四中阿城市永源鎮四中

聯繫方式

地址:黑龍江

電話:04517461113
聯繫人:李希海

相關介紹

黑龍江省哈爾濱阿城市永源鎮
永源鎮坐落於黑龍江省阿城市北約45公里處,距哈爾濱市區約有20公里行程。南與本市蜚克鎮交界,北與本市巨源鎮相接,東隔蜚克圖河與賓縣永和鄉西與哈市香坊區向陽鄉和太平區民主鄉相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27゜08′,北緯45゜47′。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丘陵漫崗地,東部多平川地。轄區面積160萬平方公里,同哈同公路和同三公路橫貫永源鎮東西,阿巨公路縱穿南北,區位和交通條件十分優越。
永源鎮是阿城市著名的農業大鎮,全鎮有11個行政村,87個自然屯,121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委員會,人口約42000萬人。耕地總面積為15.7萬畝,道路用地2.5萬畝,村屯建築用地約2.6萬畝,林地約有1.75萬畝,其它用地1.6萬畝。其中耕地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等。還有一些地用來種植瓜菜類等經濟作物,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從而也促進了該鎮經濟快速穩定的增長。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4472元左右。全鎮現有養殖戶5400戶,全年飼養量牛1.8萬頭,豬6.8萬頭,家禽20萬隻。
永源鎮,原“榻龍溝”。據說,1821年(清道光元年),道光皇帝把黃河兩岸居民移來墾荒立屯,因是奉“聖旨”遷來,民眾稱“隨龍”而來,故定名“榻龍溝”。1909年(清
宣統元年),有閻、邱兩大富戶在此開設燒鍋,起名“永增源”,遂以商號名稱為村鎮名稱。清代晚期,隸屬賓州廳管轄。中華民國時期,始隸阿城縣第三區,後又改隸第二區。東北
淪陷時期,初設永增源保,1939年改設永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阿城縣於此設定永源區,1949年初,與巨源區合併為一個區,改稱雙源區。1950年5月,改設第七區。1956年2月,撤區劃鄉,設定永源鄉。1958年改稱永源人民公社。1960年1月至1961年12月,曾一度劃歸哈爾濱市管轄。1984年9月,政社分開,改為永源鄉。1985年3月,撤鄉建鎮,改為永源鎮。
永源鎮轄區大部為平原地區,土壤肥沃,是阿城市重點產糧區,素有“阿城糧倉”和“小麥故鄉”之稱。全鎮總面積2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7萬畝,1990年糧食總產量4.
89萬噸。鎮辦工業有制油、制磚、彈簧廠等,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3283萬元。全鎮共轄永源、東川、永和、永富、永平、永樂、永勝、紅軍、南崗、長興、長林、雙源、東華、上煙、富民等15個村。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3.8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81人;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9%。鎮政府駐地永增源屯。
基礎設施情況,全鎮已有68個屯吃自來水,還有19個屯,610戶,3050人,未吃上自來水。全鎮住房磚瓦比率84.7%,人均住宅面積32.3m2/人。全鎮有線電話戶率57.7%,有固定電話6189部,行動電話10690部。有線電視入戶率20%。村級路75公里,沙石化98%;村屯綠化率60%。有16個衛生所(含鎮區內1處)。
全鎮現有黨支部26個,其中農村支部12個,現有黨員795人。鎮政府現有3辦一所(黨群辦、行政社會事務辦、經濟發展辦、財政所),行政在崗人員22人,有三個事業中心(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文化廣播計生服務中心,農業經濟管理服務中心),事業在崗人員24人。
永源鎮黨委,人民政府大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不斷強化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為廣大鎮民創造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鎮各個行業繁榮發展。工業小區初具規模,多是糧食、畜牧加工、木材加工及化工企業等,牲畜、輕工、糧貿、煤炭等各類市場完備。文化、教育、衛生、通訊、電力、給排水、住宅等基礎設施完善。國地稅、工商、銀行、土地、法庭、交警、糧庫等部門齊全。其中餐飲業發展十分迅速。酒店、飯店、海鮮館就有五、六家。小吃部也有十幾家,衛生合格、經濟實惠。我鎮醫療設備齊全,藥物品種繁多,質量優良,價格合理,醫生醫德醫。風高尚,大大提高了我鎮醫療服務水平。電信通訊是信息傳遞的主要途徑。永源鎮通訊設備齊全,聯通、移動信號塔各一座,保證了手機信號強,通話質量好。同時鎮內有一個電信門市,多個代理交費、售卡處,而且還有維修手機、傳呼的部門。大大方便了鎮民。有線電視也走了千家萬戶,安裝快捷、價格合理。並及時進行維修,豐富了地方百姓的業餘文化生活。
道外區永源鎮人民政府設三辦一所三中心:黨群辦、行政事務辦、經濟辦、財政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文化廣播計生服務中心、農經管理服務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