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陵

阮陵

阮陵是阮國遺存的古蹟,其大概位置就在甘肅省涇川縣水泉寺(共池)方園5公里內的地方。自古以來人們就把這一帶地方通稱為阮陵,故產生了阮陵書院、阮陵渠、阮陵鄉的近代遺存。阮陵是阮國國王和其子孫的安葬地,位置就在水泉寺附近。

簡介

阮共遺存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如果要比較涇川古蹟年代,阮陵、共池是歷史最為久遠的古蹟,也就是最珍貴的古蹟。

阮陵這個古老的名字,如一朵永不消散的白雲,數千年以來一直在涇州古城(水泉寺)上空飄蕩,讓人們無法忘記它的真實存在。由於歷史久遠,遠古方國處在信史時代,那時還沒有專門的歷史記載,阮國的記載能出現在《詩經》上算是幸運了。

淵源

阮國後裔在阮陵前祭祖 阮國後裔在阮陵前祭祖

阮姓人,以國為姓,起源於涇川,先遷陳留,後遷南方、台灣、越南等地。阮姓成為國內外大姓,在當今盛世,人們尋根拜祖蔚然成風,明確阮陵地點顯得十分重要。為此涇川縣政協副主席張懷群委託王秀成對此作以調查。王秀成翻閱了不少有關涇川文史資料,都沒有準確的記載,於是王秀成走訪民間。文史專家史生金說:“村西盤頂子是個很老的地方,是古代人祭天、祭神的地方。”涇川文化界也認為盤頂子是商周時期的祭天台。王秀成對祭天、祭神之說進行了探討,古人對王十分尊崇,視之為天,死後又稱升天,成了在天神靈。有本古戲叫《闖宮抱斗》,是寫殷商末年的事。殷紂王最終自焚,有句唱詞是:“火化了摘星樓民把天叫。”這裡的天,也指王,“祭天”是祭王靈的又一尊稱。古代人們因為疾病、災害等原因祭天,求神靈保佑,這是古代的風俗。阮陵作為阮國王陵,必然也具備了保佑子孫的神權。“祭天”“祭神”是人們把死去的人神化後的一種祀祭形式。盤頂子是阮陵的另一佐證,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水泉寺村民修莊子,在盤頂子東南麓發現一古代墓道,直通盤頂子底部,人們又儘快掩埋,沒有再敢挖,所以村中說盤頂子是古墓,這就解開了是陵還是台的謎。另外王秀成在清乾隆年編寫的《涇州志》又驚喜地發現,涇州籍人明濟南同知溫應璧撰《重修水泉上寺記》碑文中載:“古城之西,近阮陵,生苯。”這句話清楚指明阮陵具體地點。盤頂子就在古城西,距城不足二百米,山上長有一種小灌木,就是文中說的苯 。這個資料與王秀成的分析不謀而合。

盤頂子山有後人修的梯田,王秀成小時候常跟父親上山種地,山坡向東南,呈三角形,山之巔就是盤頂子,呈圓形。上有約三畝地的平地,四周為二丈多人工土崖,四周坡面散布有許多灰坑,到處可找到黑色陶片,東南坡有面積較大約一米厚度的灰層,應是人們“祭天”的遺存。山上古墓很多,有漢墓。除漢墓外還有許多早期墓葬,用白層岩石封口,內有粗糙的黑陶。這種墓是商周墓群,按禮來說山巔則是地位最高的人,阮國王陵了。古代人選擇墓地大都在向陽之地,很講究風水,盤頂子山坡面向東南,望文宿之星,聚東南之紫氣,福蔭後代子孫。站在山巔,共池縣城全收眼底,向東南遠眺夸父峰,嵩山、回山巍巍筆立。阮陵從地形上來說是風水寶地。

首支阮國後裔尋訪阮陵 首支阮國後裔尋訪阮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