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索嶺[貴州安順市關嶺縣關索嶺]

關索嶺[貴州安順市關嶺縣關索嶺]

關索嶺在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22公里,與“雞公背”相對峙。傳說中的關索,忠勇愛民,有功於黔,故亦廟食於此,且以其名名山。

基本信息

位置

關索嶺關索嶺
關索嶺在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2.2公里,與“雞公背”相對峙。路如之字,盤鏇而上須經43盤方抵山頂。至16盤處佳木蔥蘢,石洞清幽。有龍泉寺,祀三國蜀漢壽亭侯關羽;有馬刨泉,水味甘冽,被譽為瓊漿玉液。俗傳諸葛亮南征,關羽第三子關索為前鋒,統兵至此渴甚,俄而乘騎刨地出水,故名馬創泉。右邊一泉,深尺許,大旱不消,大雨不漲,傳人飲此水者必啞,故名啞泉。徐霞客謂二泉“相去不數步,何良(木加苦)之異如此”!古人無從解答,乃長期蓋以巨石,並立禁碑,榜曰“亘古啞泉”。山頂高出雲表,茫茫霧海,氣象萬千。御書樓矗立其間,上有康熙二年(1663年)玄燁親題“滇黔鎖鑰”匾額。樓側一廟,內供關索。黔人崇敬關羽,各地多關廟。傳說中的關索,忠勇愛民,有功於黔,故亦廟食於此,且以其名名山。
關索嶺在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22公里,與“雞公背”相對峙。路如之字,盤鏇而上須經43盤方抵山頂。至16盤處佳木蔥蘢,石洞清幽。有龍泉寺,祀三國蜀漢壽亭侯關羽;有馬刨泉,水味甘冽,被譽為瓊漿玉液。俗傳諸葛亮南征,關羽第三子關索為前鋒,統兵至此渴甚,俄而乘騎刨地出水,故名馬創泉。右邊一泉,深尺許,大旱不消,大雨不漲,傳人飲此水者必啞,故名啞泉。徐霞客謂二泉“相去不數步,何良(木加苦)之異如此”!古人無從解答,乃長期蓋以巨石,並立禁碑,榜曰“亘古啞泉”。山頂高出雲表,茫茫霧海,氣象萬千。御書樓矗立其間,上有康熙二年(1663年)玄燁親題“滇黔鎖鑰”匾額。樓側一廟,內供關索。黔人崇敬關羽,各地多關廟。傳說中的關索,忠勇愛民,有功於黔,故亦廟食於此,且以其名名山。

來源

關索嶺關索嶺
在滇東北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脈叫做關索嶺,屬於烏蒙山系的南延部分,它將昆明市的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與曲靖市的馬龍縣東西切開,透過歷史的縫隙,可以看見諸多的沉澱,可以看見2400年前的戰國楚將莊蹻由此入滇在滇池湖畔建立古滇國的艱辛與豪邁,可以看見秦漢時期修建的五尺道盤鏇於關索嶺上的遺蹟被時間漸漸吞噬的蒼涼與無奈,可以看見蜀漢時期諸葛亮南征的雄才大略與高屋建瓴,可以看見《三國演義》中許多不曾細述的故事與傳說。
據《地名大詞典》159頁記載:“武侯平蠻,會盟與此,史稱亮盟南人於木密。上有武侯祠及關索祠”。關索其人,不見於正史,整個通行本《三國演義》共有9處提到他,其中第87回5處,88回3處,89回一處,其後再也見不到關索之名,但在宋代關索已廣為人知,如《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楊雄,綽號為“病關索”。民間多有傳說關索是關羽的第三個兒子,他自荊州失陷,逃難在鮑家莊養病,傷勢痊癒之後入蜀,正趕上丞相諸葛亮南征,被拜為前部先鋒,一同南徵到此,鎮守在關索嶺,屢立戰功。
明《嘉靖尋甸府志》記載的“關索廟,去府六十里”,正好是在離縣城30公里的關索嶺,還記載了重修英烈侯廟一事,英烈侯即指關索;清康熙《尋甸府志》記載了雲貴總督蔣陳錫撰文“重建武侯祠碑記”一事,讓歷史不至於因時間的推移而銷聲匿跡。清代乾隆年間昆明書畫名家錢南園曾為尋甸境內的名勝古蹟關索嶺祠、廟、會盟碑和鍾靈山寺以及盤龍寺題寫對聯,至今成為尋甸珍貴的墨寶,內容已收入《爨鄉勝跡聯萃》。錢南園題武侯祠的兩幅對聯寫得言簡意賅,大氣磅礴,寫出了諸葛亮以非常手段平定蜀川和一統中國的豪情壯志,其一:“雄心吞四海,豪氣冠九州”;其二:“鐵肩擔道義,辣手平蜀川”。他題會盟碑聯則更是情景交融,精妙絕倫,令人自嘆弗如。“關於索侯顯聖,擺旌旗七十二峰現在,嶺自漢相會盟,休干戈三十六鼓猶存”,聯首巧妙地嵌入“關”、“嶺”二字,乃關索嶺之簡稱,索侯、漢相當然指的是關索與諸葛亮,即會盟的兩位主要角色,後面寫的是實景,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寫出了會盟的歷史意義“休干戈”。錢南園題寫對聯不僅是尋甸歷史上的佳話,更為重要的是成為關索嶺這段歷史的印證。
關索嶺即因關索而得名,祖祖輩輩生活在紅土高原上的滇東北人常常引以自豪,可惜,嶺上的武侯會盟碑、武侯祠、英烈侯廟以及兩塊重修祠廟的記事碑至今已蕩然無存。武侯祠和英烈侯廟的遺址在高原的冷風吹拂下顯得更加沉寂;幾塊石碑,據說是1958年興修水利時用於支砌涵洞,令人痛心疾首。留下的是荒煙漫草的古道,是古道上依稀可辨的馬蹄印,是烽火台的斷垣殘壁和斷垣殘壁下偶爾可以撿到的銹跡斑斑的兵器殘片。
站在關索嶺上向東眺望,那一座座連綿不斷的山峰已經超出了昆明的轄區,像一面面迎風招展的旌旗排列在一起;在“旌旗”與關嶺之間一片開闊地上隆起的幾十個小山丘,像一筒筒戰鼓錯落有致地擺放著,當年往來於京城與彩雲之南的文人墨客把這種旌旗飄飄,戰鼓雷鳴的壯麗景觀稱之為“七十二面吊弔旗”、“三十六筒花邊鼓”;而今,旌旗凝固,定格了歷史的煙雲;戰鼓未息,敲響了發展的強音。

景色

關索嶺的風光,令多少經由此地的人流連忘返。清入黃紹光《關索嶺》詩詠:無數峰巒足底看,摩空曰月雙丸。南征自是開山手,萬古風雲護將壇。清人黃寶鑑也詠《關索嶺》:開際宣窿不可登,將軍昔日竟飛騰。渡關不效雞鳴輩,贏得平蠻績可稱。這些詩,不僅詠嘆關索嶺的雄偉氣勢,也感嘆關索的英雄事跡。而關索嶺上的古蹟,也無不與關將軍緊密相連。關索嶺是一道風景名勝,更是一座傳統歷史文化的寶庫。

古驛道

關索嶺關索嶺
三國時,諸葛亮曾率兵在雲貴高原一帶徵戰。《關嶺縣誌》中記載,因為諸葛亮率兵劈山開嶺為關,開闢了翻越安順關嶺的西南驛道,又命關羽之子關索留守,所以當地人就把這座高大險峻的山脈稱之為關索嶺,現稱“關嶺”。
如今,在關嶺縣灞陵河峽谷東岸還有一個叫曬甲山的地方,傳說是諸葛亮部下曬甲晾盔之地。山上一赭紅懸崖聳入雲霄,在紅崖一側的一段略凹入的岩面上,岩壁上那非鐫非刻、非陰非陽的數十個的大小不等的方形圖案形如古文遺蹟,紅跡斑斑令人感到神秘莫測,在這段岩壁上頂,有伸出長約30厘米至60厘米,厚約30厘米的岩石層面斷頭,像屋檐一樣擋住山水對其的沖刷。這就是紅崖碑,亦稱紅崖天書。而在學術界,學者們對其起源眾說紛紜。
紅崖碑產生於何時,為何種文字?至今尚無定論。
紅崖天書的眾多釋說中,有兩種主流說法:
一、“古夜郎文字說”,這一說法認為該“天書”和雲貴高原的古夜郎文化有關。夜郎國被滅後,人們幾乎找不到有力的證據來考證它的原始區域,不過有發掘的零星資料說明夜郎國的中心地可能在安順、六盤水的接壤地帶。
二、“殷商時期的紀功碑”,有古詩中寫道:“是孰紅岩字問奇,為殷為漢尚猜疑”認為從某些資料來猜測,它應該是殷商時期殷高宗伐鬼方的記功碑。
將第二種說法同我們的文章聯繫起來,即如果說紅崖碑確係殷高宗伐鬼方的記功碑,那么,滇黔古道的緣起甚至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古代中原過貴州進入雲南所必經的滇黔古道有證的歷史現可以追溯到漢代,如安順平壩的漢墓,安順市寧谷鎮方圓數千米的漢墓址、窯址等。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西南邊陲萬里行的記錄中,1638年至安順地區的滇黔古道上不僅留下了他的足跡,也留下了他筆端下的讚譽文字。
安順的關嶺縣城是一個典型的山城,城內的道路順著山勢而高起低伏。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古驛道在縣城的東面。這是一條現實中仍在使用的古路,全長約5公里的路面上古舊的圓形石頭在下雨的日子裡仍然散發著美麗的光澤。灞陵河峽谷那邊的民眾如果要到關嶺縣城去,這條古道也仍舊是必經之路。從歷史到今天,這條古道依舊承載著山里人對生活的無限憧憬。
沿古驛道上山,在仔細找尋下會看到一座破舊的古廟。但這就是被清康熙皇帝譽為“滇黔鎖鑰”的關帝廟。如今,曾經書寫著“滇黔鎖鑰”這四個大字的御書樓已經坍塌,只留下了殘破的石柱和石頭地面連線古廟的前後部分。
御書樓的下面有一個圓形的城門洞,而古驛樓就從此間穿過。構想兩道洞門一開一關之際,去鎮遠,往興義的商旅馬幫必然或阻於天塹,或通達幸福之地。
關嶺與貞豐的界河是北盤江。流經關嶺境內的河段稱為花江。現在,沿花江大峽谷的公路從關嶺縣城可至貞豐。而同樣,沿古驛道穿行花江大峽谷,翻過大山也就為黔西南州貞豐的地界了。
另外還可提及的是在關嶺縣城西面7公里處,距滇黔公路不遠的山腰上現還有一處頂營土司城垣。據《永寧州志》記載,頂營土司原為頂營寨,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羅錄選充頂營寨長;洪武十九年(1386年)頒印授頂營長官司,隸安順州,頂營土司的設定已有600餘年歷史。據說東門上刻有“迎恩門”三字的石匾置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那么頂營土司城垣也有300多年歷史。它是貴州古永寧州“三司六馬”城城垣中的唯一存在和見證。
頂營土司城垣現存東門西門各一座,用巨石砌成的寨牆長約千米,隨山勢盤鏇蜿蜒,沿一條石塊鋪成的土司古道進寨。寨內,櫛比鱗次的民居、圓門、吊腳樓、雕花門窗等,安靜而厚重地散發著古堡要寨的濃郁風情。

周邊

關索嶺關索嶺
在關索嶺的西南邊,有兩個回、漢雜居的村子與關索嶺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個是易隆村,另一個是塘子村。

易隆,是由彝語“夷籠”語化而來的地名。此地與武侯“平蠻會盟處”相距3公里,是古滇國通往京城必經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又是木密守御所的指揮所,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我們從現存的易隆古城遺址上的斷垣殘壁及其範圍,可以推測當時的易隆古城極具規模,並為古城規模的壯觀而感慨不已。關索鎮守這一帶時,凡是關隘、險要之處,皆開鑿通暢,使當地人行走方便,時人立廟以崇報典,至今思之。

從關索嶺上蜿蜒而下的古驛道經過這裡,一對對馬幫馱著千年的歷史在行省與京城之間來回,周而復始,使其成功地扮演了古代高速公路的重要角色;1936年4月,賀龍、肖克、關向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長征路經此地後,從麗江石鼓渡過金沙江,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合投入抗日戰爭的滾滾洪流;320國道穿易隆村而過,來來往往的車輛追尋忙碌的真相,攪動了易隆人平靜的日子;崑曲高速公路從易隆村擦肩而過,縮短了易隆人上省城昆明的距離,易隆人追趕文明的心事不再擁擠。

如今的易隆居住著回、漢兩種民族210戶912人,其中回族95戶406人,該村由於回、漢兩族人民世代友好相處,團結和睦,經濟發展,共同走向富裕之路,被昆明市命名為“市級文明村”。然而,不能不讓人產生疑慮的是,何以有著悠久歷史的由滇入京要衝,而且至今仍然不失為交通要道的易隆,怎么會一直沒有按照人們的推測發展壯大起來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易隆地名的由來,或許會得到某種啟示。易隆,既然是由彝語“夷籠”演化而來,想必當時該村居住的當是彝族人,而我們今天的易隆村村民是回、漢兩族人,期間必有滄海桑田的巨變。查《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地名志》得知,“漢五朝巴蜀兵入滇後,木密村傳說遷往尋甸雨布村”,易隆古時為木密部落之地,稱“木密村”。由此可見,易隆的先民應當是彝族人,而回、漢兩族人只不過是彝族人遷走後從別的地方遷來的村民。

滇東北回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平定大理後,攻占昆明,在雲南實行軍事統管並建立行省,設定郡縣,隨軍進入昆明的回回軍人、工匠、貴族在進行鎮守、屯田、或經營商業、手工業的過程中,慢慢定居下來,形成昆明早期回族村落的雛形。元代統治者在雲南尋甸開設了“易隆驛”連線川、滇兩省,使兩省商貿往來日趨頻繁,為當地回族人口的增多創造了條件。由此可見,易隆村的回族再早也不過就是700多年的歷史,與1700多年前的武侯南徵到易隆這一史實相比,遲了近千年。而易隆村至今的漢族人口506人與其悠久的歷史相比,似乎更顯得不可思議。其實,也不難理解,滇西回族杜文秀起義建立大理政權時,估計當時雲南全省的回族人口80萬左右,後來經過了150年的發展,至今雲南回族人口不足70萬人。

歷史的風雲,變幻莫測,人類的繁衍與變遷有著太多的苦難,而今天所能看到的只不過是離我們相對較近的事實而已。回族的形成和發展本身就經歷了數不清的艱辛與磨難,飽嘗了諸多難以言說的痛苦和心酸,就易隆村而言,至今能有400多名回族人頑強地生存下來,並建有自己的一所清真寺,可以如願以償地完成齋拜,這不能不說是在易隆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足以讓人感到欣慰的事了。

在關索嶺的西南面10公里的地方還有一個回、漢兩族雜居的村莊,叫做塘子村。“塘子”這個地名聽起來有點土氣,但卻有著許多美麗的故事和動人的傳說。塘子村就是因為該村有天然熱水數塘而得名的。明《嘉靖尋甸府志》記載:“南谷溫泉在府南四十里,有溫泉,俗傳浴之可以去疾。”現在的塘子溫泉就是古時所稱的南谷溫泉,乃尋甸八景之一。至今還完整地保存下來兩個出水點,水溫達攝氏70度,能把雞蛋煮熟,原來誤傳為硫磺泉,其實是碳酸泉,但不管是什麼泉,遠近村民皆來洗浴,而且因其具有開發利用的價值給該村帶來了無限商機。“塘子”一詞的含義也隨之擴展,它有三層意思,除了塘子自然村以外,也指塘子村民委員會,還指塘子鎮。

相傳,諸葛武侯駐兵關索嶺時探知南谷溫泉之妙,而且周圍景色優美,風光宜人,便心嚮往之。一天,他帶領隨從兵將前往洗浴。行至牛欄江邊,正在尋找方便的渡口過江,突然發現東邊的關索嶺上烽煙升起,直衝雲霄,知道必有緊急軍情,立即回馬返程。後人為了紀念武侯到過此地,在江上建起了一座石拱橋,起名為“回馬渡”。其實,這個傳說不僅僅只是為了“紀念”,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回馬渡”寄託著塘子人民對為官者盡職盡責而不貪玩享樂的美好形象的景仰和期盼。

牛欄江,位於塘子村東邊,其實不是江,只不過是尋甸較大的一條河罷了。相傳在此河下游江口處有一大石形狀像牛而得名。牛欄江屬於金沙江水系,發源於尋甸境內的羊街大平灘村,流經嵩明縣後又返回尋甸境內,緊挨著塘子村由南向北緩緩流去。牛欄江的江水灌溉著塘子村肥沃的土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塘子人,牛欄江的濤聲喚醒塘子人生存的活力,他們拿起鋤頭和鐮刀從遠古走來,祖祖輩輩傳承著生存的渴求。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下希望,收穫碩果,把命運和這片熱土捆在了一起。

直到上世紀60年代,貴昆鐵路通車,塘子人切身感受到現代化氣息的日新月異。火車像一個龐然大物一樣地拉長啟迪從牛欄江邊呼嘯而過,牽引著塘子人走出小天地走向大世界的夢想。從那時起,塘子人不再把自己的希望僅僅局限於插秧、種地、趕馬、犁田,他們的心中燃燒著“出門在外,闖他一闖”的渴望。火車,成了他們挖掘生命源泉的動力並融入他們快樂的成長,也至於塘子村的姑娘出嫁到外村時因為突然聽不到火車的汽笛而睡不著覺。為此,我曾經寫過一首詩,叫做《塘子村的姑娘》,表達的就是這種感受。

《塘子村的姑娘》

怕做新娘

昨日嫁到鄰村

今日一臉茫然

她們降生時的

第一聲啼哭

與火車穿過村莊的

那一聲汽笛碰撞

成為生命中的呢喃

二十幾年如一日

伴她們進入夢鄉

卻是帶不走的嫁妝

人生最燦爛的夜晚

被一種習慣沖淡

洞房花燭的溫馨

一時半刻難以補償

今日的塘子村,已發展到700多戶2800餘人,其中,回族超過了2000人,主要姓氏為余、白兩姓。歷史上,該村南景屏山腳下有一座清真寺建於明朝初期,至正德年間,因教事興盛不夠容納而遷至村北離塘子溫泉100米的地方另行建蓋,規模較大,有朝真殿、叫拜樓、授經堂以及其他附屬用房40餘間,工藝結構精巧無比,整體形象富麗堂皇,居滇東北各寺之首。

1917年冬,土匪進村搶掠時被縱火燒毀。後來重新建蓋,規模就小得多了,但禮拜的人一直絡繹不絕。該清真寺向來管理有方,教胞們能把國家的安危與自己的修行較好地結合起來,在國難當頭的時候踴躍捐資捐物,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塘子清真寺的大殿上懸掛著三塊珍貴的匾額,題寫時間都是“民國三十年元旦”,即公園1941年,屬於抗日戰爭中期。一塊是白崇禧題寫的“興教建國”;一塊是雲南陸軍中將馬聰題寫的“唯一唯精”,還有一塊是雲南陸軍少將馬德明題寫的“萬殊歸一”。只可惜白崇禧題寫的那一塊已經遺失,現在懸掛的這一塊是複製品。三位國民黨的回族將軍同時為同一座清真寺題字,使塘子清真寺有著不平凡的歷史,雖然他們不是親自到該寺題寫,但能夠獲此殊榮也是不同凡響的。對於抗戰做出過重要貢獻的清真寺,為表彰他們的先進事跡並使之發揚光大,白崇禧將軍親筆題字贈送,可見,意義非同小可。

在清真寺的大門上鐫刻著一副對聯,字跡尚可清晰,字型楷書中融入隸書的意味,形式對仗工整,內容巧妙融入愛國、愛教的古蘭精神,堪稱經典,“清潔愛眾可蘭真意,合群抗敵古教精神”。塘子清真寺之所以能夠獲得與其他清真寺不同的歷史評價,這副對聯便是最好的詮釋。今日的塘子村,已發展到700多戶2800餘人,其中回族超過了2000人。該村南有一座清真寺建於明朝初期,被土匪進村搶掠時縱火燒毀。後來另外選址在村北離塘子溫泉100米的地方重新建蓋,禮拜的人一直絡繹不絕。該清真寺向來管理有方,教胞們能把國家的安危與自己的修行較好地結合起來,在國難當頭的時候踴躍捐資捐物,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塘子清真寺的大殿上懸掛著三塊珍貴的匾額,題寫時間都是“民國三十年元旦”,即公園1941年,屬於抗日戰爭中期。一塊是白崇禧題寫的“興教建國”;一塊是陸軍中將馬聰題寫的“唯一唯精”,還有一塊是陸軍少將馬德明題寫的“萬殊歸一”。只可惜白崇禧題寫的那一塊已經遺失,現在懸掛的這一塊是複製品。

三位國民黨的回族將軍同時為同一座清真寺題字,使塘子清真寺有著不平凡的歷史,雖然他們不是親自到該寺題寫,但能夠獲此殊榮也是不同凡響的。對於抗戰做出過重要貢獻的清真寺,為表彰他們的先進事跡並使之發揚光大,白崇禧將軍親筆題字贈送,可見,意義非同小可。在清真寺的大門上鐫刻著一副對聯,字跡尚可清晰,字型楷書中融入隸書的意味,形式對仗工整,內容巧妙融入愛國、愛教的古蘭精神,堪稱經典,“清潔愛眾可蘭真意,合群抗敵古教精神”。塘子清真寺之所以能夠獲得與其他清真寺不同的歷史評價,這副對聯便是最好的詮釋。

塘子回民愛教愛國,勇於抗爭的精神不僅體現在抗戰時期,而且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清朝鹹、同年間,回族農民因不堪忍受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和殘酷壓榨,各地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起義,迤東將軍馬廣率領義軍到達塘子村南4公里處,叫做“跑馬射箭”的山上,在塘子村回民的幫助下,利用這裡的特殊地形設下埋伏,殺死清軍近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百餘年來,時值夏秋之夜,此地常出現閃閃磷火,火光飄忽流動,加之夜鳥哀鳴,其聲悚然,行人單獨不敢路過此地。雖然這場小小的戰鬥取得了勝利,但故事的背後卻隱藏著回族人民在清王朝殘酷統治下歷盡磨難的命運。值得慶幸的是,塘子回族人民總算挺過來了,並帶著所有的歡樂和痛苦一路走到今天。

今天,塘子村民成功地引進了蘭花種植產業,蝴蝶蘭的綻放使村民的生活充滿濃郁的芬芳。他們還引進了回族企業家張世光創辦的民營企業丹彤集團,在當年的“回馬渡”橋頭西投資2.6億元精心打造了一個“星河溫泉小鎮”精品度假村,讓南來北往的遊客前來分享南谷溫泉的澄澈與熱忱。這裡有五星級的“國際飯店”,有博鰲論壇式的會所,有“湯天下”的洗浴中心,有800米小鎮步行街,有高爾夫練習場,有各種檔次、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有伊斯蘭風味的餐飲滿足你清真的需求,有牛欄江的濤聲為你的休閒伴奏,有關索嶺的傳說為文化的底蘊做鋪墊,小鎮將熔煉出“養生、保健、休閒”為一體的溫泉文化精髓,締造出“天堂溫泉”的概念,把塘子村民的生活一併帶入又一個新的起點。

高原的清風吹散了許多的故事,卻留下關索嶺一個又一個的傳說,生活在關索嶺腳下的易隆村和塘子村回、漢各族人民乘著時代的東風闊步前進,他們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正在用汗水譜寫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傳說。

相關報導

關索嶺紀行

關索嶺關索嶺
初秋的一天,我們從貴州黃果樹瀑布沿著320國道西行4公里,便到達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斷橋鎮龍爪樹村,由龍爪樹村迤邐西北行,經苗族寨子爛壩村,漸下至壩陵河谷底,到達古壩陵橋。

古壩陵橋即徐霞客所說的關嶺橋,離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關索鎮八里,又名八里橋,是滇黔古道的必由之路。清道光年間修橋時曾得明未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孫可望所建“興朝”的銅錢十數枚,說明壩陵橋至遲建於明代。原橋東西各有一黃桷巨樹,盤根錯節,徑有數圍,矯若虬龍,枝葉覆於橋上,即為古永寧州八景之一——騎橋雙樹。清人有曉行壩陵橋詩:“野店茅檐接岸低,橋頭古樹護新堤。雞聲曉唱關前月,好照征人過嶺西”。又有詩:“風雨經年古樹橫,白雲深處曉鐘鳴。行人坐聽橋頭水,隔岸春濤送遠行”。行人在此養精蓄銳,以攀關索嶺。拂曉,雞鳴野店,濤催月落,由白雲深處的雙泉寺傳來鐘聲悠悠,當別有一番景致。

古壩陵橋有4孔,今僅存東西2孔,過河必須徒涉,千年古樹早已不存。河面寬約50米,水流湍急。置身古橋頭,望兩岸青山壁立,礙月限月,山峰劍戟嵯峨,與天公比高,古道崎嶇如羊腸,懸予頭頂,那種感受當與古時有所不同。

過壩陵橋即開始登山。山路險峻,石磴寬約2米,大致保存完好。古道曲折,計經十六盤,抵半山腰之雙泉寺,即徐霞客所說之觀音閣舊址。但聽水聲潺潺,一道清泉瀉出於寺右樹叢岩隙之間,由寺前小橋流向山下,這就是有名的馬跑泉。據傳,三國時期,關公之子關索南征過此,人睏乏,焦渴已極,關索的馬用蹄刨出清泉,故稱馬跑(刨的諧音)。關索說,馬尚能刨出水來,人難道不如馬嗎,於是用刀靶掘石,清泉亦出,稱為刀靶泉,合稱雙泉。徐霞客記載,距馬跑泉水數步有啞泉。他曾勺馬跑泉飲之,甘洌異常,評價僅次予無錫惠泉,而啞泉水苦不能飲。今僅存馬跑泉。試想,行人自壩陵橋經十六盤而上,或從關嶺上,經二十七盤而下,早汗流浹背,煩渴交並,得此甘泉清水,真如獲甘露。該泉經現代分析表明,屬重碳酸鈣鎂型,是軟水,所含游離二氧化碳和偏矽酸在貴州西部各泉中是比較高的,屬比較優質的飲用水,還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檢出。古人早就把馬跑泉列入永寧八景,稱為“半嶺瓊漿”,當不足為奇。清雍正4年(1726)雲貴總督鄂爾泰曾有《馬跑泉》詩詠道:“嶺開傳漢代,樹老自何年?寺出層雲外,泉流古佛前。花落拂澗水,飛鳥破溪煙,獨坐幽篁里,悠然憩眾緣”。可見,在清代中朝,這裡還是碧樹蓊鬱,翠竹婆,百花竟開,千鳥爭飛的地方。

今森林已被破壞,雙泉寺也已頹敗。由小橋八寺,從山門,教堂遺址,仍可想見當時崇殿傑閣,僧舍儼然的規制。坐於寺前,只見曬甲山紅崖千仞,壩陵河白水一線,一碧如洗的天幕上白雲悠悠,在遠山背後吞吐,令人心曠神怡。

由雙泉寺上二十七盤,穿過石塊壘成的二道城門,即抵關關口。有城門一座,城門上原為單檐飛角的廟堂,外護石欄,石柱,透雕雲龍圖案。門額上門,有九龍盤繞的大匾一方,康熙皇帝曾題有“滇黔鎖鑰”四個大字(已失正徵集之中),故當地人稱為“御書樓”。在關口兩側,山峰奇險,插入雲天。關索曾派兵駐守,在清代亦是軍事要隘。清女詩人蔡琬曾有詩詠道:“峰靜樓戌狐上屋,風暄古木鶴驚群,橫盤石磴危通馬,深鎖雄關冷護雲”。可以想見,清初這一雄關森嚴壁壘的情景。

樓門有關帝廟一座,現在斷碣殘碑猶存,石礎雕欄橫斜,急待修復。

關嶺即關索嶺,北自郎岱、南抵關嶺斷橋河邊,綿旦50餘公里。它懸崖削壁,宛如長城,聳立於壩陵河西岸,高居於群峰之上,遂成古永寧州八景之一——“關嶺接天”,它是古時往西南邊陲的必由之路。關索嶺主峰之一的太子閣下,是滇黔古道的關口,即為關關口。相傳關索為關羽之子,隨蜀丞相諸葛亮南征,開闢蠻道於此。關羽後封帝,故關索亦為太子,太子閣即為關索享祀之處,今已廢。有詩詠道:群山環列盡巍峨,躡足登臨轉處多。直上青霄初縱日,撐天峻岭插。站在關關口東望,壩陵河谷,曬甲山,雞公背一覽無餘,山麓村寨歷歷可數。西望,關索鎮橫臥腳下。更遠處,一山高過一山,雲貴高原的層巒疊嶂,遙接天際,蒼山如海,如激浪扶搖而上,令人仰天長嘯,發抒激烈壯懷。

看古今

那天我早早就到了關索嶺。登高而望,晨霧依然浮在壩陵河的上空,盛稱世界一流的壩陵河大橋在空中若隱若現,晃如入仙境一般。我輕手輕腳走進了剛剛甦醒的古驛道,生怕我的“放肆”會打擾了這份古老的寧靜。

三國在哪裡啊?在《三國演義》、《三國志》或在說書藝人驚堂的醒木下,在閒敲旗子的老者手中,更在無數少年嚮往金戈鐵馬的夢裡。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故事,千年流傳。據說,三國時關羽之子關索隨諸葛亮南征孟獲曾屯兵於此,“恩信孚茲士,世祀之”,關索在軍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對待老百姓也很好,於是大家為了紀念關索,就把關索征戰的一帶稱為關索嶺,後人稱關嶺。這裡有與那段史實抑或傳說相關的遺蹟:關索嶺、關帝廟、雙泉寺、曬甲山、孔明塘、孟獲屯、“紅崖天書”(諸葛碑)、關索洞、關索嶺古驛道,甚至還有康熙皇帝賜題的“滇黔鎖鑰”。關嶺自治縣被評為“最值得向世界推薦的66箇中國文化旅遊大縣”之一。

1700多年來,“土宇幾更,墓田如故”。慢慢走在三國大軍、康熙皇帝以及千百年來芸芸眾生走過的古驛道青得發亮的石板路上,卻又見雙泉關帝廟斷壁橫牆,僅存關索馬刨井和關索的刀刨泉兩眼泉水似如關索的淚汩汩地湧出。登高而望,不盡感慨。

偶遇三三兩兩當地的老人,只要說起智多星諸葛亮和武將關索的事跡,都能眉飛色舞,娓娓道來。讓人十分感慨:一個歷史人物,因在一個地方幾年的鎮守,便將身影,深深刻入了這個地方每一個人的靈魂。成為這個地方百姓的守護神,被數千年的記載,傳頌。

在關索嶺遊歷,書上的三國,鮮活的展開在了我的眼前,而故事裡的英雄,我竟可以時時感覺,就在他的身邊……

千百年來,關羽及關索家事文化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為歷代統治者和百姓萬民上下供奉敬仰。於是,“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據不完全統計,當今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餘座,僅日本和馬來西亞就有關帝廟1000多座。

關帝廟位於壩陵河邊,關索嶺半山腰上,是當年關索鎮守和爭奪的夜郎故址。

關索當年在此指揮作戰、執政理事、生活學習。當時兵馬路過於此,巧遇滂沱大雨,人困馬乏,曬鉀山上曬鉀,停下人馬修正。他在此,防守嚴密,仁義愛民,深得民眾擁護愛戴。如今在當地流傳的各種佳話等家喻戶曉的故事,就是關索愛護士兵、保護百姓及個性化人格的生動寫照。

筆者來到關索嶺半山腰關帝廟之前,原以為這裡除了和其它關帝廟都有的關羽神像、青龍偃月刀、赤兔馬以外,還會有與其它關帝廟不同的反映關羽或關索在關索嶺生活與就職的場景及實物,比如遠在湖北襄樊古隆中,與關羽同時期的諸葛亮在此同樣也生活了10年(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如今為紀念這位先賢,“古隆中”不僅存有大量的塑像、實物以及豐富的圖文資料,還藉助現代聲、光、電來再現諸葛亮當年在此勤奮學習、廣結名士、夫妻恩愛生活勞作等場景,使遊客能看到一個栩栩如生、真實感性的人物形象。

可是在關帝廟,只能聽到當地各種傳說卻看不到上述這一切。事實上天下幾乎所有的關帝廟,都是把關羽作為神化或聖化的敬畏,卻沒有一處是反映關羽作為人化的居棲。這位被歷代帝王奉為“義炳乾坤”的關聖帝君,其實最早也是一個普通凡人。

當今,關羽的形象已經從“欽定”神明概念中剝離出來,從神壇上走下來,走進了社會的更深層次。關羽作為人類意識形態中的一個典型形象,人們開始賦予他更多的涵義。我們需要的關帝廟該有再現其佑民福國、廉潔執政、愛護民眾、辛勤工作,教子關平、關索、挑燈夜讀《春秋》等感人情景的畫面,以此來還原一個作為人的關羽,供人們參觀,獲得啟發,滿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

我們邊走邊看著千年歷史的古驛道,靜聽遠處傳來黃果樹大瀑布潺潺的水聲。那邊應該是遊人如織了吧,但這裡的三國文化卻在荒蕪之中啊!顯得那樣的落荒與孤獨。

一陣寒風吹來,四面雜草叢生的關帝廟內仿佛傳出諸葛孔明《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音“生”)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聲音。

目送了稀稀拉拉的遊客離去之後,暮色悄悄降臨,偶見趕集路過古驛道的老人,老人看我們是到雙泉寺關帝廟祭拜的,禁不住又說起雙泉寺關帝廟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並期盼早日修復,還雙泉寺關帝廟的興盛。說話與感悟之間,就到了康熙皇帝賜題“滇黔鎖鑰”殘壁之處,看到縣城開始熱鬧起來,入城的和出城的兩股人流伴隨著喧鬧聲交織在一起。我們終於走進了關索嶺縣城,此時此刻,我和我們不再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我們可以融入喧鬧的都市,但當我靜下心來的時候,我的心沒有寄託時又會走上古驛道。

聽瀑

提起關嶺的旅遊,關嶺縣政府辦公室的同志比較興奮:去年,全自治縣共接待遊客53.7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1.47%,實現旅遊收入4億多元,比上年增長65.64%;今年1至9月,接待遊客人數和旅遊總收入均保持70%以上增長勢頭。

橫跨關嶺白水鎮、城關鎮的壩陵河特大橋在前不久順利合龍後,這座全國第一、世界第六的懸索橋,將黃果樹景區到關嶺縣城的車程從30分鐘減少到不到10分鐘。用關嶺自治縣縣城一位出售旅遊商品的老人的話說:“壩陵河特大橋合龍後,來關嶺參觀旅遊的人,每天都跟趕場一樣熱鬧。”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們縣定位‘大力弘揚頂雲經驗,推動科學發展’,其中之一的重要目標就是‘辦大旅遊’。”關嶺縣委組織部一位領導說:“實踐證明,這一定位和思路完全符合關嶺實際。”

“關嶺是放大了的黃果樹,不辦大旅遊都不行”

“關嶺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與黃果樹風景名勝區連起來就是一個放大了的黃果樹。”副縣長高應平說,關嶺自然風光秀麗雋永,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水乳交融,境內有關嶺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花江大峽谷和滴水潭、紅崖天書、樂安溫泉、三國古戰場及二戰遺址等一批開發潛力較大的旅遊資源。關嶺境內河流縱橫,瀑布成群,溶洞眾多,山川秀麗,加上裝機總容量達200萬千瓦的3個梯級電站建成後形成的湖泊美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緊密結合,可謂截然難分。

關嶺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文物古蹟和文物藏品。有神秘難解的“紅崖天書”、“花江壁現群”、“花江鐵索橋及石刻群”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頂雲司城垣、雙泉寺、關索古驛道、御書樓、培鳳閣、灞陵橋、靈龜寺無粱殿、周西成衣冠墓,妙明洞、大佛洞、觀音洞、關索洞石刻等1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嶺縣境內居住著2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59.96%,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藝術。其民風民俗,民族服飾,首飾,刺繡,織棉,民族飲食,民居建築,民族雕刻等各具特色。有布依族的蠟染,民間飲食血豆腐,便當酒,油團粑等”。關嶺縣委宣傳部的同志這樣介紹。

關嶺風味特產還有西部名優小吃花江狗肉,花江剪粉,永寧油豆豉,達爾粑,黃燜羊肉,斷橋河魚,上關辣子雞,沙鍋涼粉等。“關嶺牛”肉質細嫩、皮質好,屠宰出肉率高50.4%;斷橋鎮“老王媽柴火煳辣椒”、“瀑布鄉”、“孔明”、“農家特”等柴火煳辣椒,日均銷售量近3500公斤,年產值約3500萬元,產品暢銷雲南、四川、重慶、湖南等地;關嶺生薑已獲“貴州省綠色無公害食品”標識認證,目前已培育了坡貢、關索的5萬畝生薑基地。

紅色旅遊景點——“頂雲經驗”紀念園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和內容豐富的民族文化等鄉村旅遊開發潛力大。具有“高原灕江”之稱的木城河作為全國鄉村旅遊示範點,自從改造了10多個農家樂接待點後,不但吸引了大量遊客休閒度假,還帶動了當地交通運輸、旅遊工藝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關嶺的同志們說,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區位優勢,使關嶺成為黃果樹的“後花園”。“如此豐富的旅遊資源加上以花江狗肉為代表的數十個名小吃,我們不辦大旅遊都不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