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景良

關景良

關景良(1869年-1945年),是中華醫學會及香港養和療養院的創辦人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關景良少年時代在香港經常與孫中山的四大寇同夥,只因他的家長反對,關景良才不至追從孫中山參予清未的武裝. 醫務,其後重返香港工作。關景良是孫中山四大寇的學友、街坊及好朋友,關景良的母親是孫中山的老師。 關景良的婚姻由孫中山當證婚人。 關景良少年時代在香港經常與孫中山的四大寇同夥,只因他的家長反對,關景良才不至追從孫中山參予清未的武裝革命社會運動。

關景良早年就讀於拔萃書室,於1893年在西醫書院畢業之後,曾經負責江南沿江炮台醫務,其後重返香港工作。

關景良的父親是關元昌。

相關

李月娥 關景良的太太

基督徒

道濟會堂

公理堂

合一堂

何啟

康德黎

外部參考

孫中山紀念館 (香港): 孫中山與關景良關國煊:《關景良小傳》。載《傳記文學》 71:6

相關事件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位趙武靈王,鑒於當時的漢服與戰車的不合時宜,提出“胡服騎射”,被認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改革家。在清末民初,亦有兩位類似的“改革家”,他們就是關景良和孫中山。

關景良是孫中山的同學兼摯友,雖然他沒有追隨孫中山參與民主革命,但是,他也做了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

許多國人常看古裝電視劇,又缺乏歷史知識,以為我國的古代男人腦後都是留著一條辮子的。其實,這是古代滿族男人的髮式。滿人入關,統治中國後,覺得自己腦後有辮,似成另類,於是,強迫漢族的男人也留辮,以求得心理平衡。一般人都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中國男人才能剪去腦後的辮子。其實,在辛亥革命前,在香港,就爆發了一場“剪辮”運動。

當時中國政權尚在清帝手裡,沒有人敢提倡剪辮。香港雖早有剪去長辮的華人,不過他們多數穿西服,而且多數是從外國回港的留學生,穿中國服裝而剪辮的華人完全沒有。其實,當時很多小市民都想剪去拖在背後的長辮,但剪去長辮而不穿西裝,似乎不倫不類;若穿西裝,又非經濟能力所許可,而且也不習慣。於是,在香港行醫的關景良就提倡:穿中國服裝而不留辮。

要爭取達到這目的,必須要經過“合法程式”。於是,關景良聯合一些社會名流,向政府註冊成立了一個名為“剪辮不易服會”的社團。但這還未夠號召力,他還要隆重其事舉行一次聲勢浩大的盛會──“剪辮不易服大會”。此大會在宣統二年十月初三日舉行,即1910年11月4日,地點是在華商會所禮堂上,當時特別禮聘愛爾蘭大樂隊120人奏樂行禮,到會觀禮的紳商名流達600餘人,可說極一時之盛。禮成之後,拍照留念。然後樂隊隨同這一群剪辮不易服的老少,在街上遊行,顯示剪辮不必穿洋服,這種做法是合法的。這一次大遊行,經過香港各主要街道,沿途受到市民熱烈歡迎。從那一天起,以後就有更多的市民把腦後的長辮剪掉了。

這個會在辛亥革命前就舉行,可說是開風氣之先。經關景良發起了剪辮不易服運動,就有很多人穿中國服裝剪辮了。辛亥革命前,大批反清崇洋的知識分子,留學日本、歐美回國,開始剪掉辮子,脫下長袍馬褂,而蓄起西發,穿起西裝。

1912年1月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頒布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的法令、政策。“剪辮”“易服”就是最主要的改革。孫中山在人民一律剪辮的命令中,號召人民“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規定令到之日起,限20天一律剪除淨盡。

剪瓣以後接著是如何“易服”?孫中山認為革命黨人穿什麼服裝式樣是一個大問題,並就此廣泛徵求意見與展開討論。爭論中有的主張仍穿長袍馬褂,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對。因為,革命既已成功,在服飾上如仍沿襲清政府統治時期流行的瓜皮帽、長袍馬褂是不合時代潮流的。孫中山認為長袍馬褂既不方便生活,又因剪裁費料而很不經濟,也不贊成穿這種服裝。於是留洋的革命黨人中有人提出乾脆穿西服,孫中山聽後哈哈大笑說:“這么一來,那就無異是抵制國貨了!”·

怎么辦?最後,孫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張,他認為:“禮服在所必更,常賜聽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種“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服裝式樣。於是,孫中山決心自己設制服裝。他經過縝密思考,精心設計,並徵求意見,終於創製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簡便服裝。

孫中山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裝之所長。它是以廣東便服為基樣,在直領上加一翻領,如同將西裝內襯衣的硬領“移植”過來。這樣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裝上衣、襯 衣和硬領的功用,穿起來顯得很硬挺。同時,又將便服或一般西裝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如此“雙雙”、“對對”,頗具均衡對稱之感,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點。

孫中山還參照西裝褲的式樣親自設計了中山裝褲子:前面開縫,一律用暗扣;左右兩側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設一小暗袋,俗稱表袋,也可藏用。這種褲子穿起來很方便,褲袋也可放置隨身攜帶的必需品。此外,褲袋的腰部打褶,褲管翻腳也有異於其他服裝,成為中山裝的特色之一。

孫中山親自設制了新服裝,又親自帶頭在各種場合穿著。這種服裝優點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觀大方,可以使用高級衣料製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製作;既可以作為禮服,又可以作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民眾的歡迎,將它稱為“中山裝”。後來,經孫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廣,一時穿“中山裝”,舉國崇尚,蔚為風尚。

今天,一些有識之士認為,中山市作為孫中山的故鄉,應以經改良的中山裝作為“市服”,在某些莊重的場合下穿著。這其實是很不錯的提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