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吳國大夫伍員伐楚還師後,奉吳王闔閭命其築大、小二城,並以闔閭名命之。闔閭大城舊址經史料記載和多位專家認證,即為蘇州古城;闔閭小城據近期考古推測,位於武進雪堰鄉城裡村與無錫胡埭鄉湖山村之間,占地約100萬平方米。其城北靠僕射山、胥山、蝦籠山等為屏障,山前有坡地,南臨太湖,作軍事要塞之用,以控制楚、越兩國之入侵,以保吳都闔閭大城(今江蘇蘇州)安全。闔閭小城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300米,南北寬約800米。城中段有殘存城牆相隔,形成東西兩個方形城區。東城較小,在無錫境內;西城較大,大部分在武進境內。城牆殘高3-4米,牆基厚約20米,均系夯土築成。東西無城牆殘跡,利用寬約30-40米的直湖港(閭江的一部分)作塹壕,與外界隔斷,其他三面均有6-30米不等的城壕,總長約4000米,城內現有周家、城裡及東城等自然村,有5座橋樑與外界通聯。
歷史資料
據史料記載,闔閭城,周敬王六年伍員伐楚還,運潤州利湖土築之。不足,又取黃瀆土,為大、小二城。《無錫志》、《元志》皆云:闔閭城有二:“大城在姑蘇,小城在富安鄉。”
《錫志》云:“小城在縣富安鄉者,地名閭江,邊湖,其城猶在。土人至今有城裡、城外之稱。而縣之梅里(亦寫作梅李)鄉,本有利浦及黃瀆,蓋取土梅里以築閭江之小城,或有之耳。”
春秋時闔閭小城,地處吳、越、楚三國邊緣。其東北靠環彎胥山灣、照天灣,東南面浩蕩太湖,西南臨南山,其地勢十分險要,是戰略要地,在此邊防重地建此軍壘,其展示戰略軍事家的護國宏圖。吳國築此城,為防範楚越犯境。如越、楚來犯,進則可攻,退則可守。
其築闔閭小城之旨甚明,因迫於當時形勢,為防楚、越犯境。
《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吳地傳》云:吳小城(即小闔閭城),“周十二里。其下廣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門三,皆有樓。”若如此,其城之周則為太伯城之四倍。《吳越春秋》云:“築小城,周十里,陵門三。”《吳地記》云:“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其城之周,少則亦為太伯城之二、三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