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春秋吳都即闔閭城包括闔閭大城和闔閭小城,均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城裡村與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湖山村之間,占地約100萬平方米,為春秋中期城池遺址。
歷史由來
3100年前至2500年前,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王國,叫勾吳。勾吳王國存在的時間雖然只有600多年,但遺產卻極為豐富。
公元前514年,在勾吳國的朝堂上,君臣們正在商議一件大事。此次議政關係重大,因為議政的結果將決定吳國新國都的所在地,而最終執行並完成這一建都大業的人,叫伍子胥。
伍子胥選址建城的辦法充滿了中國傳統的易經色彩,後來的史書將這一辦法總結為“相土嘗水、象天法地”。
因為當時的吳王叫闔閭,所以這座國都也被稱為“闔閭大城”。
史書曾明確記載了這座城市的規模,外圍郭城周長68里,中間內城47里,核心宮城12里。即便換算成今天的計量單位,闔閭大城依然具備地市級城市的規模,而在當時,它顯然是一個龐然大物。可惜,這座可與天地對話的城市作為吳都僅僅存在了41年。41年後,也就是公元前473年,春秋時代進入尾聲。
後來的史書統計說,整個春秋時期的軍事行動累計達到480多次,被殺掉的國君有36人,被滅的國家有52個。以上三個統計數字里,都不約而同地涵蓋了公元前473年發生在吳國的一場歷史事件。
公元前473年秋天,越國人發起了對吳國復仇的最後一戰,11月27日,他們攻破吳國都城。最後一代吳王,闔閭的兒子夫差,則用一把青銅劍結束了自己複雜的一生。
從夫差的死開始,中國歷史少了一個幾度輝煌的王國,卻多了一座謎一樣的城市——吳都。
考古研究
闔閭城遺址考古複查最重要的收穫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大城,根據考古調查和鑽探,闔閭城的築城年代晚於春秋中期,早於漢代,大致為春秋晚期,與吳王闔閭的年代相當,即公元前 515年~前496年之間。闔閭城遺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宮殿群,且闔閭城遺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亦與歷史文獻的記載相符,根據考古複查,完整地復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
闔閭城遺址考古複查的另一重要收穫是發現了龍山石城,第一次確認了春秋時期的吳國長城。石城兩面用大石塊壘砌,中部填土,為“石包土”的建築形式。龍山石城的年代與闔閭城遺址相同,具備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築形制與中山長城相同,可能為年代僅次於楚長城和齊長城的“吳長城”。
2008年9月10日下午舉行的“無錫闔閭城遺址專家論證會”上,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黃景略代表專家組在無錫宣布,無錫“闔閭城遺址”可初步認定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一代吳王闔閭的都城,並建議把無錫闔閭城申報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闔閭城是無錫與常州交界處的一處春秋時代古城遺址,東部為無錫市胡埭鎮東城村,西部為常州市雪堰橋鎮城中村。從泰伯奔吳到吳越爭霸,歷時400多年,期間經考古調查或考古發掘的吳國古城有安徽南陵縣牯牛嶺城、蕪湖縣鳩茲城、南京高淳固城、溧陽平陵城、丹陽葛城、武進淹城、無錫闔閭城(吳城)、蘇州木瀆姑蘇城,此外還有文獻記載但至今尚未發現的鎮江朱方城。由於吳國都城王陵沒有確認,近十多年來,各地紛紛開展吳文化探源考古研究,專家們對闔閭城的規模、性質都十分關注。
2004年因為無錫胡埭鎮當地農民挖溝,南京博物院在農民挖溝的西北角進行過小規模的試掘,出土了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和春秋時期的陶片以及青銅鏃1件。2007年,無錫市抓住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機,聘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帶隊,於當年3月至2008年4月對闔閭城遺址勘探複查,以確認50年來闔閭城遺址的規模和身份。
9月9日,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建築設計院歷史建築研究所和江蘇、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東等地13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到達無錫,在經過嚴密的實地考察和資料研究論證後,專家們對無錫闔閭城遺址勘探複查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次複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大城,完整地復原了闔閭城遺址;複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城遺址周邊的龍山石城和胥山灣,完整地復原了闔閭城遺址的防禦體系。根據勘探複查的結果,闔閭城遺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防禦體系,符合春秋時期都城的建制,因此可認定闔閭城遺址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
專家點評
江蘇無錫闔閭城,上世紀50年代曾發現由東、西二小城組成的內城,並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幾十年來未再做工作。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對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勘探,局部地點還作了試掘。除進一步弄清內城東、西二小城內建築基址的布局、道路,還發現了已全部掩埋於地下的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400米、面積約2.94平方公里的外城,在城的東北龍山上還調查發現了一條蜿蜒曲折昀石城。根據考古資料和有關文獻記載初步推斷,闔閭城遺址應為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所建的都城。這一發現,無疑是吳越考古乃至全國東周考古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