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採茶調

閩南採茶調

閩南採茶調是當地的民歌。由福建漳州薌江一帶的什錦歌、採茶曲和鼓歌等各種民謠綜合成的一種戲曲藝術。閩南採茶調,是其中的一個支流。“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曲優美的閩南採茶調,悠然動聽,山花爛漫。

含義

閩南採茶調,由漳州薌江一帶的什錦歌、採茶曲和鼓歌等各種民謠綜合成的一種戲曲。

特點

曲調

以大調、背思、什念、七字調、各種哭調等等,為主,特點是曲多白少,而且沒有固定格律,表現力強。 在“穀雨”前,三三兩兩姑娘們,背著籮筐上山採摘新茶,唱起了採茶曲,歌聲笑聲響徹茶山,如同新茶“白毫披露、清香襲人”。

敬茶神

閩南採茶調,採茶歌聲生長在茶存在的地方---中國東南部茶海泉州永春。敬茶為神,頂禮膜拜,創造了以茶為主題的茶燈。先民們以茶燈為載體,寄寓他們對神靈、生命、生活、愛情的嚮往和崇拜。茶燈也叫花燈,是傳說中360種燈戲的主角戲,與儺戲(儺戲往往是祭祀時所用)一樣厚重。“古調雖自喜,今人多不彈。”茶燈及採茶調,是淳樸而厚重的民間文化,在今天被疏遠遺忘了,除了高齡的燈頭(茶燈藝人)即興唱外。

七字成句

閩南採茶調,為採茶、散(賣)茶、倒茶、謝茶、團茶等內容。唱腔以吼唱為主,高亢激烈,體現了大山人的性格。多以七字成句,常常把農村生產生活中人們熟知能詳的事物和景象融入歌詞中,質樸得體。語句側重於敘事,內容涉及廣泛,音律講究。閩南採茶調,也叫十二月採茶調,一月一唱,一月一節,但每節之間的故事卻有著內在的聯繫,把十二個月的內容聯袂起來,其實就是一首敘事長詩。虛詞方言,易於傳唱。分節比興、含蓄柔美,唱腔、字數統一,內容按需而變。十二月採茶調中也有借喻歷史典故詠古誦今的,充滿學問和說教。閩南採茶調中的賣茶調別具風格,講述了採茶人賣茶之艱辛。

愛情主題

閩南採茶調,採茶山歌小調,多為愛情主題內容,如《引來對面坡上的砍柴郎》(辭賦家寒池青蓮輯錄):

山的阿妹俏模樣

十指尖尖採茶忙

引得蝴蝶翩翩飛

引得蜜蜂嗡嗡唱

砍柴的阿哥嗓門亮

一支情歌兩人唱

唱得蝴蝶雙雙飛

唱得茶花並蒂香

哎,茶林里飛出一對金鳳凰

演變

閩南採茶調,是“歌仔戲”形成的源流。清朝末年,歌仔的曲調吸收了閩南民間歌舞,如“採茶調”、“平鼓”等曲調的唱曲,糅合了台灣民間的“七字四言”小曲,借鑑中國傳統戲劇的演出形式,逐漸形成一種以閩南語演唱的古裝歌唱劇即“歌仔戲”。“雜碎調”,是閩南民歌改良產生的曲調,後由漳州都馬劇團帶到台灣,流行後被稱為“都馬調”,又稱“改良仔正調”。民歌、時曲種類頗多,有“褒歌”(閩南山歌)、“採茶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