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閩北白鵝又名武夷白鵝,屬小型肉用鵝種,主產於福建省北部南平市的浦城縣、政和縣、松谿縣、建陽市、建歐市、邵武市、武夷山市,與南平市鄰近的寧德市的福安市、周寧縣、古田縣,三明市的沙縣、尤溪縣及江西省部分鄉村也有分布。
生長環境
閩北屬中亞熱帶海洋性濕潤季風氣候,年
平均氣溫17℃,年降雨量1600至1800毫米。閩北山地丘陵重疊交錯,溪流山澗、山塘水庫眾多,放牧水域寬闊。浦城縣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蓋率70%,溪河流域面積大,冬閒田多。據考古資料及文獻記載,武夷山境內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聚居,那時就有人養鵝。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至1162年),浦城農戶養鵝業已很普遍。閩北白鵝產區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蠶豌豆、芝麻等,素有“福建糧倉”之稱,糧食副產品較多。由於鵝對稻殼具有特殊的消化功能,稻殼和米湯、菜葉、青草等拌成的飼料為鵝所喜食,也易長膘。田邊地角、冬閒田生長的嫩草可供鵝自由採食。各種蘿蔔及蔬菜等的莖、葉亦可作鵝的飼料。家鵝源於鴻雁,又名舒雁。鵝能驚盜,亦能驅蛇,蓋其糞便能夠殺蛇也,過去人們習慣養鵝防盜驅蛇。
生理特性
閩北白鵝雛鵝絨毛黃色或黃綠色。30日齡開始毛長,80日齡長齊,全身羽毛白色,喙、趾、蹼均為桔
黃色,上下喙邊有梳齒狀橫褶,眼大,虹彩呈灰藍色,頭頂有桔黃色的皮瘤(公鵝比母鵝大),無咽袋。公鵝頸長,胸寬,頭部高昂,鳴聲宏亮。母鵝臀部寬大豐滿,性情溫馴,偶有腹褶。成年公鵝體重8斤以上,母鵝7斤多。公鵝7至8月齡性成熟,母鵝一般要在150日齡開始見蛋,年產蛋3至4窩,每窩產蛋8至12枚,一般隔日產,年產蛋30至40枚,平均蛋重136.5克,蛋殼白色。母鵝每產完一窩蛋,就要抱窩,每次30至40天。自然條件下,種蛋受精率在85%左右,個別種鵝可達95%以上。種公鵝使用2至3年,母鵝使用5至6年,個別的可使用10年。
養殖特性
閩北白鵝的繁殖季節及飼養量較多的月份是秋後至春播前(11月至次年3月),這時月均氣溫6至18℃,最低零下4℃至零
下8℃,故閩北白鵝抗寒力強。閩北白鵝平均初生重130克左右,1月齡體重1斤6兩,2月齡重3斤7兩,3月齡6斤4兩,4月齡重7斤,3至4月齡的閩北白鵝生長發育速度緩慢,一般菜鵝飼養100天上市,俗稱“百日鵝”。過早上市則體重輕,肉質嫩,水分多。在菜鵝上市前15至20天左右用粗糠拌飯或玉米粉、麥麩等拌水催肥,可以加快增重速度。公鵝半淨膛為82.76%,母鵝為81.86%;公鵝全淨膛為71.81%,母鵝為70.13%。閩北白鵝抗病能力強,耐粗飼,增重較快,肥育性能好,產肉率高,適應于山區水域及分散草場的放牧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