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內蒙古自治區
開魯縣佛塔V-281
簡介
開魯縣佛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城開魯鎮東南隅,又稱開魯白塔,是藏傳佛教覆缽式佛塔。建於元至元十六年(1297年)。通高17.7米,磚砌成。外表塗以白灰。全塔由基台、塔座、覆缽、相輪十三天、塔剎等五部分組成。基台為正方形,塔座亦為正方形,每邊長6米,高4.1米,上部作五層磚階濃縮。覆缽高3.7米,上寬下窄,四面有佛龕,南面佛龕下有券門可通塔心室。相輪十三天亦為磚構,外形八角形,逐層收縮,共十三層。塔剎為圓形,磚構,最上端為黃銅鑄圓形葫蘆狀剎頂結頂。開魯縣佛塔是內蒙古地區保存不多的元代藏傳佛教覆缽塔之一,造型勻稱,塔體修長,相輪肥壯,八角形,不設華蓋,顯示蒙古族地區特有的覆缽塔的地區性形制。歷史記載
該塔始建於公元一二八七年至一二九七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也是我國長城以北僅存的元代塔式建築。佛塔由大青磚砌築,塔高16.5米,由塔座、塔基、塔身、塔頂組成。基壇之上承托著十三層八棱塔身,塔身中空外圓。塔頂由圓盤和寶珠合成,整座佛塔如利劍指天,屹立在遼闊的平原上,其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其形制原始、古樸典雅,不失為草原佛教建築之傑作,就其密宗佛教在我國北方傳播而言,應是唯一一座能夠代表元代早期喇嘛教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物。1993年維修時,從塔內發掘出了一批珍貴文物:包括鎏金佛像、請佛牌、繪畫佛像等。據記載,1962年維修就曾經在塔內取出一大批經卷,現已散失一空。2002年國務院頒布開魯縣元代佛塔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相傳,王子出獵,整日無所獲,歸途於漫坨平甸之間,忽見一白兔,他張弓鳴弘一箭射之,那精靈競神奇地閃過箭銜住箭桿而去。王子窮追不捨,白兔卻如地平線可望而不可及,追到淖爾前,白兔從容而入不沉也不沒。王子駐馬游移不前,白兔入立水中,銜箭回首相望,王子催馬趕去,困在泥淖里,白兔失其所在。王子溺死後,王爺旨令填平此地,建了白塔子。一位退休的文化幹部說,1962年他主持維修塔子,親眼看見工人從塔下挖出一副馬鞍子,應是王子打獵所乘之馬的佩物。
綜述
科爾沁沙地,有一座古老的佛塔,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國家第五批重點保護文物。她是一部歷史,她從人類歷史長河中走來,走過了滄桑歲月,走進了新的時代。她讓今天的人們有幸目睹草原上遊牧民族的生活真跡,讓來沙地遊覽的人們去想像遠去的歷史長空。這座佛塔叫什麼名字,已無確鑿的文字記述。研究她出生年代的人,稱其為“遼代佛塔”、“元代佛塔”。文物部門以其所在地,以其顏色,稱其為“開魯白塔”。開魯人自己稱其為“小塔子”。這些命名,都是人們無奈之舉,塔的真名,只有讓人去猜去想了。佛塔設計獨特構思奇巧
開魯佛塔,西北東南朝向,通體白色,塔高17.7米,大青磚徹築。磚厚6厘米,寬15厘米,長32厘米,比今天通用的紅磚長8厘米。全塔由塔座、塔壇、塔身、塔頂幾部分構成。須彌塔座方形,長6.55米,寬6.33米,多級砌建,總體上收,墩實厚重,沉穩生根。塔座正面有一高約1米,寬約70厘米的磚碹塔門。塔座立足低洼水澤,抗住浸泡,千年不倒,不愧基礎。塔壇分上下兩個部分。下如倒置的缽盂,弧形圓柱與力學支撐完美結合。上為方形,磚塊疊築,層次伸縮。塔壇東西南北四面有佛龕,龕中金佛結跏趺坐,面慈含笑。塔身為八角密檐十三層,逐層上收。各層高度比例,計算精準,十分的勻稱。這十三層是代表佛教中的十三層佛天。相傳,那是佛祖修身的地方。塔蓋上有黃銅塔頂,金光映日,燦爛輝煌。塔蓋風鈴,有風作響,在提醒人們去想像佛界的神秘。是啊,那一望無際的曠野之中,聳起一座白色金頂的佛塔,怎能不令人神往,令人敬畏?佛塔設計獨特,構思奇巧,造型剛柔結合。近觀,那厚重的身軀樸實大方;遠眺,那綽約的風姿挺拔秀美。有人說這座塔是尼泊爾建築師的手藝。到過北京北海公園的開魯人,都會驚嘆:開魯白塔與北海白塔是相似形,是姊妹塔。面對這傳世傑作,來沙地看佛塔的人,怎能不為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為佛塔的堅強所折服呢?
佛塔巍巍千年,歷經風雨雷電,地震凍土,匪患兵禍,列強入侵,還有洪水衝激浸泡,塔子尖上掛了淤柴。她都笑對雨打風吹去,精神不朽,為後人留下了一處寶貴的歷史遺產,也留下了種種疑惑。
古代遊牧民族為什麼要建塔?有人說,是寶塔鎮河妖。說多少年以前,這裡河流縱橫,湖泊點點,榆柳成林,風吹草低,是天然的美麗牧場,是跑馬狩獵的地界。傳說,年幼的王子行圍打獵,來泡子邊飲馬。馬口渴難奈,往前一掙,將小王子拖入水中,陷進海眼。老王爺悲恨交集,命人用一口大鐵鍋扣住泉眼,泉眼翻花水涌,掀動鐵鍋。王爺又命人填土築塔,鎮壓水妖。這個傳說與悽美的《白蛇傳》相差無多。那故事裡的法海和尚多管閒事,金缽化塔,將白娘子鎮壓在雷峰塔下。據說,1962年白塔大修,有人親見從塔下挖出一副馬鞍子,猜測那可能是小王子的遺物。傳說是美麗的,建佛塔為示功績或降妖鎮魔,卻是有過的實事。
還有,是緣塔建寺,還是緣寺建塔?開魯佛塔東南十幾米處,有一片殘磚廢墟,幾塊圓形的粗大柱腳石,橫躺豎臥於塵埃之中。有人猜想,這廢墟在當年曾是一座金壁輝煌香客如雲的廟宇。塔,是有廟之後建的。不過,我們從廟的遺址與塔的距離上看,這座廟的規模不是很大,也不可能拿不出巨資為圓寂的主持建如此宏大的佛塔。其實,佛教為存舍利、經卷、佛像,也可以建塔。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弟子把他的骨灰分散各地,保存在“窣堵坡”里。其形式為:在一個台基上修建半圓形墳包,上加一個尖頂。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建築師吸收印度佛冢形式,加以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界建築——塔。
關於開魯佛塔的年齡,也是眾說紛紜,記述不一。有人說建於遼代,有人說建於元代。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摻入當地固有的本缽教,形成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有資料說,開魯佛塔塔壇與喇嘛塔壇形式相似。此說若成立,此塔應是元代喇嘛塔,是長城以北僅存的元代佛塔。此類元代塔式建築,在全國也只有六座。也有人說,這八角形相輪塔在中國是第一個。開魯佛塔若是遼代,已近千年。若是元代,也有七八百年歷史。多少年來,這位千歲老人,早迎朝霞,晚送夕照,默默無言,參禪打坐,為一方人祈求幸福。
回想百年,塔甸子立縣。全縣住戶四百,人約三千,五尺高土牆圍住城內居民百戶。老百姓是泥頂矮房,鍋台連著炕。縣太爺的衙門也好不了多少,只是土坯房數間。如今的塔甸子順街橫路,交通東西,高樓林立,霓虹閃爍,百業興盛,商貿繁榮。鄉下人逛城,不再是當年騎毛驢子,而是開摩托、私家車,不再像當年吃一碗驢肉鍋子,而是下飯館上哈啤。如今的開魯千里沃野,物華天寶,魚米之鄉。有石油、砂礦、原子鈾,數不盡的寶貴資源。有千萬畝楊柳榆草緑蔭黃沙,有百萬畝大苞米奔涌金浪,有紅乾椒萬畝連片,椒紅時節,勝過晚霞。還有金黃的水稻,綠色蔬菜,說不完的無公害土產。
開魯佛塔,是一方土地的象徵,是一方人心中的神往。
開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文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將此地賜予四弟貼木格斡惕赤廳,封其為遼王,在此建城。開魯遂成為西拉木倫河畔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後來,這一帶以塔為名,蒙古語叫“他林蘇布魯嘎”,意思是塔的周圍是低洼平坦的地方,漢語譯之為塔甸子。我看過一本書,叫《哲里木簡史》,封面上畫的圖是開魯佛塔。開魯縣文史資料的封面圖,也是開魯佛塔。早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開魯人用佛塔做商標,商標上白塔聳立天地,放射光芒。小地方的開魯老白乾,憑藉小塔子商標,硬是踢倒了一溜溜酒瓶子,獨占了一方酒品鰲頭。
古塔巍巍,點綴山河景色。她的周圍,綠草紅花,青楊紫槐。土生土長的河柳粗壯高大,枝杈垂條如瀑,柳葉隨風飄飄灑灑……做為一方土地的象徵,人們為擁有佛塔而驕傲,而自豪。歷史上,官民僧俗對她不知有過多少次的修葺,也留下了魯班鋦佛塔裂縫的神奇傳說。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尋找佛塔圖樣,請籍貫山東的老窯匠燒大號青磚,對塔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維修。佛塔一次次袈裟翻新,青春不老。開魯佛塔,你一定會象開魯大地一樣,生生不息,萬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