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

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

《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是2007年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阿財朱鳳玉。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

隨著夢駝鈴聲,穿越大漠,風沙翻飛,接近敦煌。

那是一個隘口,歷史穿梭沙漠。敦煌向東,長安招手,胡商絡繹於道,沾染一身漢地風味;敦煌西行,越過塔克拉瑪乾沙漠上點點綠洲,中亞是另一番胡旋迴轉的氣息。然而站在東西交流的中間,敦煌充分感受其間滋味。西側就是玉門關與陽關了——“春風不度玉門關”與“西出陽關無故人”,站在敦煌的位置上,絕對體會得出那份蒼涼。敦煌,宛若守門員,扼住地理上一個特殊位置;仿佛沙漏,看盡歷史中數次興衰起落。

站在歷史上,距今約1600年前,樂傅法師行經敦煌,巧見三危山恍若千佛的奇景。那抹不可思議的金光,撼動了他的心,更激發了他開窟的源泉,使莫高窟窟龕重現金光閃耀中的千佛之姿。之後,經歷、唐、五代,夢想層巒疊嶂;石窟於是層疊綿長,直至清代,方才夢碎窟殘。

走近敦煌,乃立足東西交流的特殊位置,輕易翻閱歷史的痕跡,聽見漠裡呼嘯的風,恣意挲摩閱讀著曾經的海市與蜃樓。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在沉寂近千年後的重見天日,無以計數的古文物躍然眼前,當時斯坦因、伯希和等燭火通明徹夜於17窟內搜尋的行為,其實是將敦煌的歷史重新翻箱倒櫃。這五六萬件的寫本是四至十一世紀。

圖書目錄

引言

官學寺學的教育體系

漢化主體下的官學

佛教昌盛中的寺學

多體多用的童蒙教材

習字初階《上大夫

敦煌擴編《千字文

易解難忘的《開蒙要訓》

宋初流傳《百家姓

古老算學《九九表》

史詩教育《古賢集》

自然教育《孔子備問書》

太公誘童憑《家教》

老父叮嚀《嚴父敦》

新娘錦囊《訓女文》

寺學自編《辯才家教》

明心寶鑑》的老源頭

胡漢交融的雙語教學

漢藏對音的《千字文》

蕃漢對照西夏《雜字

教育實施的現場重建

學郎的體罰與寫真

學生的作業與批改

學生的模擬考試卷

學郎生活的真情指數

男兒志學也抒懷

學郎的情緒與感情

學郎的苦悶與戲謔

勤工儉學抄書郎

圖版目錄

參考文獻

文章節選

官學寺學的教育體系

敦煌僻處西北,然而由於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的因素,使它成為漢唐時期的軍事重鎮、中西交通的咽喉,以及絲綢路上胡漢雜處的國際通商都會。因為有著多種民族、多元文化的特殊環境,敦煌地區學校的體制與教育實施的情況為何?與中原教育體制有何異同?具體施行的情況又如何?相信這是大家所關切的。

漢化主體下的官學

敦煌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將霍去病先後幾次越過祁連山,大敗匈奴,從此河西歸入漢朝版圖,陸續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因此,敦煌教育也就在漢文化的主體下展開。

“學在官府”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傳統。漢代的制度,中央立太學,郡縣置官學。敦煌地區學校的設立,大概也是漢武帝在敦煌設郡之後開始的。4世紀初,李暠建立西涼,以敦煌為首府,興立太學,增加高門學生500人,敦煌學校更具規模。李唐建國,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下詔“州縣及鄉皆置學校”,各地方官學的教育體系更趨完備。然有關敦煌學校教育的具體內容,在傳世文獻載籍中,卻少有涉及,所幸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殘卷遺篇中卻提供了我們考察敦煌學校教育許多珍貴的資料,有助於我們對敦煌地區學校實況的了解。

敦煌的發展歷史,主要可分為盛時期、吐蕃占領時期、歸義軍時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敦煌成為唐朝治域開始,到建中二年(781年)被吐蕃占領,這段為期160多年的期間,是敦煌歷史上所謂的“盛唐時期”,也是敦煌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正值大唐國力鼎盛,絲路全線暢通;敦煌衣冠文物制度與中原無別,長安與西域文明也在此薈萃。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