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站在開羅地標建築薩拉丁城堡前的高地上向東北俯瞰,在著名的艾資哈爾公園和穆蓋塔姆山之間,延綿著一片低矮破敗的灰色建築群,這就是開羅最著名的“卡拉發”公墓群,俗稱“死人城”。
這裡居住的不僅僅是那些死去的人,還有很多無家可歸的埃及貧民。“死人城”也因為這些特 殊的“活人”居民,而變成了開羅最有名的貧民區。“死人城”向人們展示的不僅僅是死者的歷史,同時更有鮮活的生者的故事。因“死人城”這塊獨特的地方籠罩著神秘色彩,一直吸引著外國遊客。
名稱由來
“死人城”里的墓宅恍若民居,有院落、圍牆、大門、房屋和墓室,大門邊的圍牆上刻著墓主名字和墓宅排號。墓室的下面埋葬棺槨屍骨。加之墓宅依次而建,又有街區分隔,所以“死人城”的真正概念是開羅的古墓區。由於格局和分布似城區,故冠以“死人城”。
街區特點
“死人城”里通公共汽車,有計程車,有清真寺,有咖啡館、水煙館、商店、地攤,在臨近城外大街的路口,有一些賣鮮花綠枝的小攤。還有拉起的一根根細繩,上面掛著類似中國人辦喪事用的紙錢,但不是圓的,而是二十來厘米大小的長方形白色剪紙。
街道也和別的窮人區一樣,垃圾遍地,貓狗遊蕩。但這裡的街巷更狹窄雜亂,既無街名指示牌,也無交通警和治安警,迷津般的街巷空空蕩蕩。不過,由於這裡人少、車少、店鋪少,明顯地多了一份寧靜。
與開羅其他區有兩個重要的區別:
一是人跡稀少,店鋪寥寥;
二是臨街門牌並不是住宅的戶主名和門牌號,而是墓主的名字和墓宅的排號。
墓宅風格
開羅死人城--墓室里的墓碑
“死人城”里的墓宅按照民居風格來建造,有院落、圍牆、大門、房屋和墓室,房屋多數只有一層或兩層,顯得低矮。大門邊的圍牆上刻著墓主名字和墓宅排號。墓室的下面埋葬棺槨屍骨。
早在14世紀,開羅的富有人家開始在這裡建造墓地。為了保護墓地不被破壞,他們會雇用守墓人,並在墓地里搭建簡易住所,讓守墓人居住。有的墓宅甚至有上百年的歷史,從地上的墓屋順著台階下到墓室,共有八九個墓葬,每個墓葬都立著石碑和死者的名號。
“死人城”多是達官貴人的歸宿,諸如埃及近現代時期的“巴夏”(埃及人對官人的統稱),以及埃及改為共和國前後的官人和富人。這些人的墓室都用石料修砌,有刻字的墓碑,很氣派。墓主的家屬要依據墓宅占地面積每年向政府繳稅,有些墓地產權如果原來就是墓主家的,便不用繳納地皮稅。
“死人城”里住活人
現狀
居住在“死人城”的埃及人大約有100萬。
“死人城”里的居民大多是守墓人及其家屬,作為一種職業守墓人,幾乎是世代相傳的。對於守墓人而言,墓宅就是他們的家。
守墓人主要分兩類,絕大多數是為別人守墓,也有少數為自家看墳,且與墓室同居一個院落。為自家看墳的,一般都是家境破落者,既無力在城裡置辦房產,又得硬撐著門面看護祖墳。
困擾
生活在這裡的人,經常會受到“死人”居民的驚擾。
居民艾買提說:我害怕,非常害怕,每次有棺材搬到這裡的時候,我都會做噩夢 驚醒。
在這裡生活了很多年的艾莎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可以找到好工作,離開這裡。
居民艾莎:我希望看到我的孩子們過得好,取得成就,比如我的兒子可以成為一個醫生,我的女兒可以成為一個工程師。
“死人城”的居住和治安狀況一直是埃及政府的一塊心病。為了保障這裡居民的生活,近些年,埃及政府開始為這裡提供水、電、煤氣,還建立了一些郵局和商店。“死人城”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一些改善。
專家釋疑
對“死人城”里住活人這一現象,埃及人類學專家邁萊克·亞坎解釋說,埃及人自古認為,墓地是生者社區的鮮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屬於死者,墓地是生命的開始,因此,埃及人自古有個習俗,活人、死人“不分家”。
邁萊克·亞坎說,除了埃及人這種傳統觀念在起作用外,很多人居住在“死人城”更有現實的原因:開羅人口多,住房緊張,有些人買不起房子,只好住在“死人城”。
現狀分析
“死人城”是開羅下層社會的縮影。因為這裡的墓室要比看墳人的破屋堂皇得多,不少看墳人除了睡覺,吃飯、聊天、待客幾乎都在墓室。人到了這步光景,也就顧不得體面不體面、晦氣不晦氣了。如果是更窮的看墳人,看護的是不太顯赫的墓宅,往往就在一個本來就不大的墓宅院裡,好歹蓋個小棚睡覺,吃的是最便宜的大餅和豆醬。“死人城”里的環境無衛生可言,蚊蠅亂飛,老鼠橫行。但相對而言,這裡要比外面喧鬧的市井寧靜得多。
“死人城”是開羅一個活生生的社會視窗,幾乎沒有人能把它的外貌和內容、歷史與現狀說得合情合理。但通過實地踏訪,可略窺它的形成和發展,它是開羅社會兩極分化的必然結果。在人口激增、住房緊張、地皮昂貴的條件下,它逐漸成為開羅最窮者的集中地,也是犯罪活動最多的地區。近些年,埃及政府出資出力,逐步改善這裡的供電和飲水等公共設施,整頓治安,這表明政府已經接受了“死人城”民居與墓宅交錯混雜的既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