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片小膜蓋蕨

長片小膜蓋蕨,拉丁名為Araiostegia pseudocystopteris (Kunze) Cop,是骨碎補科小膜蓋蕨屬的一種植物。它的植株高25-5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3-5毫米,被鱗片。產四川 、雲南、西藏等地。生混交林及冷杉林下的岩石上或樹幹上,海拔2200-3400米。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

長片小膜蓋蕨

種拉丁名:

Araiostegia pseudocystopteris (Kunze) Cop.

科中文名:

骨碎補科
科拉丁名:Davalliaceae
屬中文名:小膜蓋蕨屬
屬拉丁名:Araiostegia
國內分布:產貴州四川(朗打)、雲南北部(麗江、鶴慶、洱沅、賓川)及西藏南部。
國外分布:印度北部、喜馬拉雅、錫金、尼泊爾、緬甸及泰國也有分布。

命名來源

中國植物志|FloraOfChina|雲南植物志
長片小膜蓋蕨Araiostegiapseudocystopteris(Kunze)Cop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6(1)卷
1.長片小膜蓋蕨(中國植物志)

形態特徵

植株高25-5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3-5毫米,被鱗片;鱗片闊卵形,長3-4毫米,圓鈍頭,全緣,棕色,稀疏而緊貼於根狀莖上,有褶皺。葉遠生,相距3-5厘米;葉柄長10-20厘米,粗1.5-2.5毫米,棕禾稈色,光滑,略有光澤,上面有縱溝,基部有貼生的鱗片;葉片長三角狀卵形,長20-30厘米,基部寬12-1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臟形,五回羽狀細裂;羽片約10對,互生,密接,斜向上,柄長3-5毫米,相距4-5厘米,基部一對羽片特大,長三角形,長8-14厘米,寬3-10厘米,四回細羽裂,一回小羽片8-10對,互生,有短柄,斜展,彼此密接,基部下側一片較大,三角狀卵形,長2.5-6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下側楔形,三回羽裂,二回小羽片4-6對,互生,有短柄,斜向上,彼此密接,卵形至橢圓形,長5-13毫米,寬3-9毫米,先端鈍,基部斜楔形,基部上側一片較大並常覆蓋羽軸,二回深羽裂,三回小羽片3-5對,互生,近無柄,略斜向上,斜卵形,長3-6毫米,寬2-4毫米,羽裂深達有狹翅的小羽軸,裂片狹長線形,寬約0.5毫米,極斜向上,尖頭,全緣,有時分叉;向上的羽片逐漸縮小而為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彼此密接。葉脈不明顯,分叉,每裂片有小脈1條,直達葉邊。葉薄草質,乾後棕綠色。孢子囊群小,位於裂片缺裂處以下,著生於上側短小脈的頂端,成熟時常寬於裂片;囊群蓋小,半圓腎形,棕褐色,膜質,全緣,基部著生。

產地分布

四川(理塘、郎打)、雲南(微江、麗江、中甸、祿勸、華坪、嵩明、元謀、大姚、永仁、大理、賓川、佛海、鶴慶、漾濞、洱源)、西藏(察隅、樟木、吉隆)。生混交林及冷杉林下的岩石上或樹幹上,海拔2200-3400米。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北部、緬甸北部和泰國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喜馬拉雅。

骨碎補科植物

中型,附生,少有土生。根狀莖橫走或少為直立,有網狀中柱,通常密被鱗片,鱗片以伏貼的闊腹部盾狀著生,罕為基部著生。8屬,約100多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屬,約30多種,大部分產於西南部及南部,少數分布於東部,僅有1種到達華北及東北(大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