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送李十一銜

長沙送李十一銜

作品原文 長沙送李十一銜 與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⑴。 遠愧尚方曾賜履,竟非吾土倦登樓⑵。 久存膠漆應難並,一辱泥塗遂晚收⑶。 李杜齊名真忝竊,朔雲寒菊倍離憂⑷。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長沙送李十一銜》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杜甫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注釋

⑴首二句寫久別重逢。避地,避亂而寄居異地。仇兆鰲註:“此詩,黃鶴編在大曆五年。西康州,即同谷縣。公以乾元二年(七五九)冬寓同谷,至大曆五年(七七〇),為十二秋,此亦五年秋自衡歸潭之一證也。”

⑵此二句向朋友敘別後十二年來的行蹤。上句用王喬事。《後漢書》卷一百十二《王喬傳》,“喬為葉令,有神術,每月朔望常白縣詣台朝,帝(明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飛來。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乃詔上方診視,則四年中所賜尚中官屬履也。”上方,即尚方,是主作皇帝御用器物的官。公元七六四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故借尚方賜履來比為自賜緋。但這郎官是遙授的,一直掛名,未能登朝,所以說“遠愧”。下句翻用王粲事。王粲作《登樓賦》,儘管也曾慨嘆地說:“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但他畢竟還常去登樓,而我呢,則連樓也懶得去登了。見得為客日久。

⑶此二句,上句感李銜對自己的友誼,堅如膠漆,歷久不衰。應難並,料無人可比並。下句自傷從左拾遺貶官後遂一蹶不振。晚收,老去無成。正因己困泥塗,始益見李之膠漆。

⑷末二句收到惜別。後漢李固和杜喬,李雲和杜眾,李膺和杜密,皆齊名,並稱“李杜”。忝竊,杜甫自謙言有愧於與李銜齊名。這個齊名,當指仕宦,不指文章。末句即景合情。杜甫北人,送別在秋,故有朔雲、寒菊的話。李銜這次大概是由長沙回長安的,這就更加引起杜甫的故國之思,所以說“倍離憂”。

作品簡析

這首詩當是公元七七〇年秋杜甫在長沙所作,和《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應是同時之作,為杜甫最後的一首七律。這首詩裡面有紀年的數字:“與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杜甫和李銜在西康州避地之後,又在洞庭附近相逢已經“十二秋”了。西康州就是同谷縣,杜甫以公元七五九年(乾元二年)冬寓同谷,歷“十二秋”則為公元七七〇年(大曆五年)。仇兆鰲看來認為這是“五年秋自衡歸潭之一證”。

關於“李杜齊名真忝竊”一句,按劉克莊《後村詩話》說法:“韓公(韓愈)字東野(孟郊),名籍(張籍)、湜(皇甫湜),而籍哭韓詩,乃有‘後學號韓張’之句。……甫、白真一行輩,而杜公雲‘李杜齊名真忝竊’,其忠厚如此。”劉氏以李為指李白。或當時李銜曾以杜甫比李白,而杜甫表示不敢當。說亦可通。大約當杜甫晚年,已有李杜齊名之論。楊憑《贈竇牟》詩云:“直用天才眾卻瞋,應欺李杜久為塵。”憑,大曆(唐代宗年號,公元七六六年至七七九年)中進士,年代與杜甫相接,已合稱“李杜”,亦一佐證也。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

後人點評

“偉大的惠特曼曾斷言:一個民族的最高檢驗是自己所產生的詩歌。”

此言是真理,已得到證實,詩是文字最高妙之境界。

公元731年至公元741年這十年間,可謂杜甫一生最快意的日子,它包含了唐王朝的鼎盛期與自己青春期的兩次壯遊,由“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句有豪邁之氣,是俺最喜歡之杜詩之一。

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千四百餘首詩歌,而他的生命,也就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這些永恆的詩篇之中。這種生命與詩篇,是人類可遇而不可求的,均衡的天才,健全的人格,理性的生活,以及在不同的階段,發散著不同光澤的火焰,並且愈至晚年愈純粹。杜甫是一個民族的身心狀況俱佳時的偉大產物,他的詩篇,與他的詩篇和生命所合成的文化意義上的象徵,同樣的偉大。

只有具有偉大品格之人,才可以寫出充滿人性光輝之詩篇,其文字才會永久留存,千秋傳頌!

“我是在試圖選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國的民族詩人與文學代表。是的,這是一個禁不住的誘惑,全世界都是如此,英國推出了莎士比亞,德國推出了歌德,俄羅斯推出了普希金,現在,我想為中國推出杜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