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圖書館

長沙圖書館成立於1960年,館址定王台是我國第一所公共圖書館誕生地。1912年至1913年,毛澤東在此博覽群書,立下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願。長沙圖書館現有藏書51萬冊,其中報刊3.5萬冊,視聽文獻4.5萬件,古籍6000餘冊,獨具湖湘特色的地方文獻和湘籍名家著作13000餘冊。2011年8月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基本信息

簡介

長沙市圖書館始建於60年代初。1960年7月,省立中山圖書館(即現湖南圖書館)將其設在長沙市青少年宮內的圖書外借處和青少年閱覽室以及潮宗街的少兒閱覽室下放給長沙市。長沙市將其與市文化館的圖書室、少兒閱覽室合併,建立獨立的長沙市圖書館。10月1日向市民開放。當時藏書5.4萬冊,報刊101種,1960年11月,該館由青少年宮內遷到中山西路104號(先鋒廳),館舍面積83平方米。文革前該館藏書達到7萬冊;工作人員8名。文革期間,該館遭受摧殘與破壞,工作人員除一人留守外,全部下放農村勞動,藏書損失慘重,名存實亡。1971年4月,長沙市革命委員會將該館遷到湘春路市工人文化宮內,與市文化館、市工人文化宮合併,成立“長沙市工農兵文藝創作室”,下設圖書組於 1972年元旦恢復對社會開放。1975年9月,該館再次恢復建制,借用市工人文化宮場地開展業務工作。
1979年開始,該館爭取省市政府先後撥款100餘萬元,在市內名勝定王台興建新館。我國第一所公共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即誕生於此,1912年秋至1913年春,19歲的毛澤東在此度過半年難忘的自學生活。該館第一期工程——建築面積2641平方米的閱覽大樓於1985年6月竣工,1986年7月1日正式開放。新閱覽樓的落成,標誌著該館進人了新的發展時期。

規模

該館位於芙蓉區定王台37號,與定王台書市、湖南圖書城毗鄰,交通便利,占地面積 5.7畝,館舍面積 4182平方米,藏書36萬餘冊,設采編部、外借部、閱覽部、參考諮詢部、研究輔導部和辦公室,開闢社科外借處、自科外借處、報刊閱覽室、少兒閱覽室、工具書查閱室、過刊室、基本書庫特藏書庫(地方文獻查閱室)、鹿兒島文庫、自學室、市民生活文獻借閱室等11個服務視窗,共有閱覽座席350個,書架單層總長度9852米,添置了汽車、電子計算機、櫃式空調、四通打字機、複印機、音響、電視機等現代化設備。
該館現有正式職工48人,其中在職職工36人,在職職工中有大專以上文化的24人,研究館員1人,館員13人,年事業經費62萬元,購書經費12萬元,年新書人藏4000餘冊,訂報刊500餘種,發放借書證9100個,年接待讀者12萬人次,外借冊次13. 2萬冊次。
該館根據“以用促藏”的原則,有計畫有重點地補充藏書,入藏圖書以中文新書為主,注重長沙地方文獻的收藏和利用,每年購書經費的3—5%用於徵集購買地方文獻,專架陳列,專人管理,設定專門目錄。1983年和1998年兩次請求市委、市政府下發《關於徵集地方書刊資料的通知》,要求長沙市內各單位向該館呈繳、贈送本單位編輯、出版、印刷的書刊資料。1990年,該館設立“湘籍著名作家、學者、專家、教授著作專櫃”,廣泛收集湘籍著名人士的著作、手稿、藏書等,該館還陸續申請專款添購了《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叢書集成初編》、《叢書集成續編》、《孔子文化大全》、《古本小說集成》、《民國叢書》、《中華文化通志》等大型歷史文化典籍,收藏各類工具書4000餘種。該館受市政府委託,擔負與日本國鹿兒島市進行書刊交換的任務,開闢鹿兒島文庫,專室收藏鹿兒島市贈送長沙市的日文書刊6500餘冊,提供給長沙市民閱覽。通過長期努力,該館藏書日趨豐富,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藏書體系。

建設

該館圖書依據《中圖法》標引,依據《普通圖書著錄規則》著錄,期刊依據《中圖法期刊分類表》標引,依據《連續出版物著錄規則》著錄。普通圖書、期刊、古籍、地方文獻都設立公務、讀者目錄。讀者目錄設分類和題名目錄,古籍編印了書本式目錄,報刊設題名目錄,目錄有專人管理,圖書“五防”措施得力,古籍入樟木箱妥善保管。
1997年底開始使用計算機,已建成館藏機讀書目資料庫,開通採訪、編目兩個子系統,正朝著圖書館現代化目標邁進。
該館努力強化服務意識,想方設法擴大服務範圍,開展免證閱覽、代借代還、預約借書、送書送證上門、郵寄借書、館際互借等一系列方便讀者的服務措施,雙休日不閉館,向讀者敞開發放借書證。為了倡導市民讀書,吸引更多的市民民眾走進圖書館,該館1999年開闢市民生活文獻借閱室。
該館注重為市黨政機關決策服務和生產科研服務,開闢了參考諮詢部,開展定題服務,編制專題書目索引,開展文獻代查代譯等,從1984年開始編印《市政參考》,匯集國內外城市建設管理、菜藍子工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最新經驗和信息提供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等4大家的主要領導,為領導機關決策提供信息參考。根據該市生產科研的需要,編制《農村致富信息》和《信息資料》等專題實用技術資料等,提供給鄉鎮領導、農村專業戶和相關生產科研單位、專業技術人員。
在搞好陣地服務的同時,該館主動走出館門,長期堅持開展送書下鄉、到工廠、到軍營、到學校,開闢館外流通服務點9個。該館從1986年開始,一直堅持每年為海軍“長沙艦”郵寄贈書、送書,累計6000餘冊。1995年,派出6名業務骨幹到艦上建立起“長沙艦圖書室”,被官兵們親切譽為“精神文明航標燈”,在南海艦隊產生了廣泛的“長沙艦”效應,在“長沙艦”命名10周年之際,“長沙艦”官兵特向該館贈送“十年贈書,譽滿南疆”的錦旗。

社會事業

該館以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為己任,充分利用館藏文獻資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民眾性讀書活動,從1986年新館開館至今,該館每年都要組織大規模的民眾讀書活動,如 80年代開展的“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90年代開展的“萬名青少年遊覽智慧宮採摘智慧果”活動。尤其是1996年以來,該館連續三年組織聲勢浩大的“三百萬讀書活動”,即“百萬農民讀書活動”、“百萬市民讀書活動”和“百萬市民捐書活動”,向社會推薦優秀圖書,組織讀書經驗交流、讀書講演、知識競賽、徵文等系列活動,數百萬民眾踴躍參加。組織評選長沙市首屆十大藏書家、百戶優秀藏書戶、百戶書香家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98年開展的“百萬市民捐書活動”,募集圖書35萬冊、現金13萬元,促進了農村圖書館事業的發展。1998年6月4日,新華社每日電訊以“長沙讀書熱,星城書墨香”為題報導了該市廣泛開展的民眾性讀書活動;1998年,該館作為全省公共圖書館系統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在南寧召開的全國知識工程經驗交流會,並在大會上介紹經驗。
該館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中心館的作用,加強對全市工礦、學校、街道和農村圖書館(室)的業務輔導工作,為基層培訓圖書管理員、指導基層圖書館(室)開展各項業務活動,並將基層圖書館(室)按地區或系統組織起來,成立協作網片,開展工作經驗交流、館際互體編印聯合書目以及業務研究等多項協作協調活動。在該館的積極指導推動下,長沙市基層圖書館(室)發展較大,據1998年底統計,全市各類型基層圖書館(室)2000餘個,有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5000餘人。該館扶植髮展鄉鎮、街道萬冊圖書館50個,科圖示範戶304戶,農民讀書活動小組176人。該館與所屬縣圖書館聯合編印《長沙市公共圖書館種植業、養殖業書籍聯合目錄》、《毛澤東著作版本聯合目錄》、《劉少奇著作版本聯合目錄》等。該館十分重視職工的業務學習和學術理論研究,每2年舉辦一次全市公共圖書館的學術論文研討會,並組織評獎。1994年以來,該館共撰寫學術理論文章60篇,25篇在省學會和全市公共圖書館學術論文研討會上交流和獲獎,近20篇在專業刊物發表,在1996年省文化廳組織的全省公共圖書館讀者知識競賽中,該館獲得團體一等獎、個人筆試一、三等獎;在全省公共圖書館為兩個文明建設優秀服務成果評獎中,該館榮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均名列全省地市館首位。
自1984年以來,該館14次榮獲“長沙市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自1986年以來,連續12年被評為省市文明衛生單位,1989年被評為長沙市第十五屆勞模大會先進單位和支農先進單位,1989年、1992年、1995年、1998年連續四屆被評為省文明圖書館,在1998年全國第二屆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被評定為二級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