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廟宇泥塑風俗

長武廟宇泥塑風俗,產生於宗教信仰和民族民俗文化的基礎上,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內涵。

基本簡介

長武廟宇泥塑作品長武廟宇泥塑作品
長武廟宇泥塑風俗產生於宗教信仰和民族民俗文化的基礎上,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內涵。
最早來長武縣的藝人白玉山,河北燕京人,在當地留下了許多精湛塑繪的遺蹟。當地馬坊村藝人雷復乾(1911~1983)來此地帶徒傳藝,他的泥塑、繪畫、描影(畫人物像)亦聞名於縣內外。
藝人張俊英,75歲,芋元鄉柳泉村人,師從雷復乾,先後到甘肅的蘭州、平涼的崆峒山,寧夏的劉家峽以及長武縣的馬寨、司家河、堯頭等地創作,20多年間,塑像300多尊。藝人崔少峰,66歲,昭仁鎮東街村人,承傳父藝,學有所成,先後在青海、永壽縣及長武縣南磵、馬坊、東升、地掌、堯頭村等地塑像30餘尊,並擅長廟宇的梁棟彩繪。
長武廟宇泥塑,形體上站、坐、臥、懸,兼而有之,小到尺余,大至二丈。人物形象逼真,表情豐富,個性鮮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魅力。
長武廟宇泥塑忌用鐵具,以手工作業為主。常用的工具有尺板、木刻刀、印圖木模、修制木模等40多種,根據像體部位裝飾之需,也可臨時製作一些必要的工具。泥塑工藝複雜,俗禮較多,包括築神台、定位、安神樁以及製作木模架、綁草、和泥、塗泥、雕形、修飾、晾乾、彩繪等工序,且要擇吉日開工。
在塑像過程中,有程式化的焚香和誦經等祈禱活動;泥塑完工後,要舉行隆重的吉慶典禮,要“點眼開光”“通體開竅”,是一脈珍貴的文化遺產。

基本內容

藝人繪製泥塑藝人繪製泥塑
長武廟宇泥塑風俗,與宗教信仰習俗緊密相聯。分類包羅極廣,始祖軒轅、孔聖儒家、佛道教祖、玉皇星宿、菩薩羅漢、閻君判官、神仙土地、龍王山神、歷史演義人物、藥王財神、工匠祖師、圖騰動物等80餘類,壁畫多以宗教、神話傳說、歷史演義故事為主要內容。
泥塑造型豐富多樣,站、坐、跪、臥、懸,兼而有之,小則數寸,高有二丈,文武並蓄,體勢相宜,形象各異,姿態萬千,慈獰兼俱,鮮明生動,情景交融,富有地方特色。
典型的塑像有軒轅皇帝、玉皇大帝、南斗六星、道祖太上老君、雷祖、三官大帝、福祿壽星、八仙、三霄聖母、千眼菩薩、陳摶老祖、四海龍君、如來佛祖、農祖公劉、匠祖魯班、青龍白虎、文殊、普賢菩薩送子娘娘、城隍、無極老母等等。
長武廟宇泥塑工藝複雜,俗禮較多,講究擇良辰吉時開工。
1、築神台。雕塑前,先用磚或土坯砌好平台(坐檯亦稱神台),乾固,一般高80厘米,寬1米左右。立像站台一般高10厘米,寬40厘米。以殿堂大小高低決定塑像尺度。
2、安神樁。用堅韌的新木料,(忌“朽木不雕”),製成30~50厘米高圓木部分插入平台,上留約40厘米為座像神樁。站像神樁稍粗高,以作固力。
3、用木料板條製作體姿模架,將帶葉穀草桿綁紮於木模,成粗體形架。用帶葉穀草者,意為取其“骨氣”也。
4、安臟腑。將五穀雜糧、燕子石(小卵石)、珍珠、硃砂、紅砂、銅鏡、銅鈴、曆書等物用紅線繩結紮於模體胸腹頭等部位,意為“五臟六腑”和“七竅”俱全。武神則要裝入“鏵鐵”,意為“身不離器(兵器)”。在這個過程中,藝人邊安裝邊唱:“飛符一道下九天,雷公電母點天兵,四海龍王來送水,真武將軍顯靈通。喝一聲,喊一聲,二十八宿下天空。一筆先書王員外,二筆差來趙公明,辛紅一點生怒氣,硃砂磨墨避鬼精。髒里元帥列一隊,山川古怪永無蹤。鄧、辛、張、陶兩邊排,四位將軍閃電開。喝天天即開,喝地地速裂。山神土地聽吾令,鬥神灶君通姓名。本屬城隍凶神降,一切神君到此中。天方地圓,律令九章,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5、用短麥草與黃土和成稠泥,塗抹出凹凸部位,稍乾後再作細雕。
6、用七成黃土、三成紅土拌和,將新棉花撕成薄片,分層鋪於泥上,再用竹掃把根部搗爛,待泥中密絲均勻為止,以防裂紋。
7、將和好的細泥,由多人用手反覆團揉成條塊狀,由藝人諸層塗於模體上,形成主體輪廓。
8、用泥塑工具細心琢出外表及服飾褶紋、五官層次,邊觀察邊修補,至善而停。
9、塑體完成後須關閉門窗散濕緩乾。夏秋季約需2個月時間,冬季則需3~5個月,方能實施彩繪。彩繪後,須用棉塊遮罩住神像眼睛,待後“點眼開光”。
10、泥塑特定部位飾物,如眼球、鬍鬚、頭髮等以代用品或專用品替代。執物用具以木料仿製。
廟宇泥塑完工後,要舉行隆重的吉慶典禮。由會長組織男女信士執神幡集於廟內朝拜,挑選屬相龍、虎的二人把守廟門,意為有青龍、白虎二將護神。廟院內放置五雷符碗以鎮邪。藝人向五方灑五穀雜糧,宣讀迎神表文之後,入殿上香三柱。宣讀開光表文曰:“歲次某年某月某日擇日開光,諸神朝賀,大吉大利。神恩浩蕩,天人共享,歲神糧豐,民樂太平——”門外置一明鏡,用先前安神髒腑時預留的紅線繩系之,將太陽光反射到神像眼睛上。藝人遂去掉先前遮罩神眼的棉塊,意為“開光”。道廟要殺雞採血,用“雞”字的諧音取“吉”祥之義,以“通體開竅”,(如果是佛寺,則因佛不殺生,不需殺雞。)藝人執筆蘸血口唱咒語:“點眼眼觀萬里,點鼻鼻聞香味,點口口嘗珍饈,點手手執陰陽,點足足踩祥雲。”藝人手執銅鈴在塑像左右耳邊搖動,問:“通竅了么?”眾人答:“通竅了。”藝人繼續唱咒:“左有青龍,右有白虎,朱雀前擋,玄武應後。受吾法筆一點,點心心不受邪,點肝肝不侵病,點身一身清淨。萬邪不敢近神身。吾奉天尊安魂安魄,急急如律令敕。”
然後,將封寫的尊神牌位置於供台,點燃香燭禮拜後,又呼問眾人,眾人應答。問:“聖駕回來了么?”答:“回來了。”問:“復位了么?”眾答:“復位了。”齊呼:“聖駕在上,願保一方平安”。至此,雕塑落成。

基本特徵

1、長武廟宇泥塑,是當地人民在農耕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利用實物性物質形式表現生活所形成的特色民俗文化形式,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承傳性。
2、長武民間泥塑壁畫,呈現著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歷經發展演變,形成了祀神、娛人長傳不息的民俗信仰文化活動,包涵著深刻的歷史、精神文化內容。
3、以豐富的思維意識,利用自然界的動植物,塑造不同形體人物容姿,賦予擬人化的思想感情,再現歷史社會事件、風土人情、生活現實,展現出人們祈求正義、憎惡邪惡、嚮往平安幸福的精神心理。
4、長武廟宇泥塑千姿百態,形神兼備,情景交融,折射出強烈的民俗功利性,富有生動的藝術審美性和地方特色。

主要價值

1、長武廟宇泥塑風俗,體現了古老的傳統崇拜意識和社祭文化現象,具有歷史文化信息的深刻記載功能,通過娛神娛人的祭祀形式,使傳統文化及農耕祭祀儀式保留和延續,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價值。
2、長武廟宇泥塑,流布廣泛,造型繁複,涉及多種宗教朝會,體現當地人民民眾多元化的宗教信仰特點,對民間文化生活有著較大的影響作用。
3、長武廟宇泥塑,題材廣泛,造詣深邃,神秘而通俗,繪景抒情,寓意深長,展示出民族民間豐富多彩的存在形狀及較高的藝術水平,有一定的民間藝術研究價值。
4、長武廟宇泥塑,以表現正面人物個性為主,英武貞烈,慈善相容,折射出以正壓邪、懲惡揚善的深厚內涵,具有潛在的傳統道德思想教育作用。

歷史淵源

長武廟宇泥塑風俗,是當地人民在農耕社會生活中,利用實體性物質塑造形象,以祀神娛人為目的,含有歷史、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內容的傳統民俗文化,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縣誌記載:南北朝時期,長武始建畫閣寺,唐初建昭仁寺,之後歷代皆立廟觀寺剎。規模較大的有昭仁寺、強村寺、馬成寺、興龍寺、回朝寺、雲德寺、永福寺等20多處。明清以來,儒、釋、道三教傳播廣泛,遍布城鄉村落。廟宇林立,廟廟塑像,給民間泥塑、壁畫營造了廣闊的文化空間。
隨著外地文化藝術的交流傳播,泥塑、繪畫在民間自然興起,拜師學藝者甚多。據現代藝人張俊英(長武柳泉村人,75歲)、崔少峰(長武東街村人,66歲)等人講述,清代後期,最早來長的河北燕京泥塑藝人白玉山,居長多年,帶出不少徒弟,在縣城各地留下了很多精湛的塑像、壁畫(已毀)。當地最早的泥塑名師雷復乾(1877~1957)長武馬坊村人,泥塑、壁畫手藝精絕,聞名於縣內外。另有尚西峰(生卒不詳)長武五里舖人,亦為早期有名藝人之一。
張俊英、王德信(已逝)師從雷復乾,出師後,適逢解放,廟宇拆毀,民間泥塑普遍停業。1980年後,傳統藝術逐漸恢復。張王二人受邀前往甘肅的蘭州、天水、平涼(崆峒山)、寧縣、華亭,寧夏的劉家峽、榆中、靈武、新集、銀川、鄭莊,及長武縣的馬寨、司家河、堯頭等地,20多年間,塑像300多尊,壁畫100餘幅。崔少峰的父親崔紫雲(已逝)系雷復乾的開門弟子。少峰受其影響,承傳父藝,學有所成,1980年後,先後在青海、寧夏及陝西省永壽縣、長武縣馬坊、東升、地掌、堯頭等地塑像100餘尊,並繪製了大量壁畫。

相關器具

廟宇塑像忌用鐵器,常用的工具全為木製品。
1、 木尺板(約5尺長)1件,大小木刻刀若干。
2、 印圖木模,方圓長短不一,大小40餘件。
3、 棕刷2把,結紮紅線繩若干。
4、 大小各類毛筆,硯盒,調和顏色的碗碟盤等。
5、 礦質國畫顏料。
6、 另據裝飾之需,隨時製作輔助工具。
7、 泥塑原料:堅韌新圓木、木板條、穀草桿、麥草、黃土、紅土、細面沙、新棉花等

分布區域

長武縣,位於陝西西部,與陝西的彬縣,甘肅的涇川、靈台、寧縣、正寧縣接壤,屬黃土高原溝壑地帶。境內涇河、南、黑河流環繞。東流入渭,形成四塊平原。312國道貫境西去。長武地區為古人類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上為“絲綢之路”古道,軍事重鎮,關西隴東主要商貿集散地。長武地區有唐建昭仁寺大雄寶殿、唐碑等遺存,這些遺蹟成為古老縣城歷史文化的標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