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聖壽寺

長安聖壽寺

聖壽寺建造於隋代仁壽年間(601~604), 唐朝大曆六年(771)稱南五台聖壽寺,岱頂觀音寺改寺為聖壽寺上院。

介紹

壽寺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半山腰密林深處的塔寺溝內, 距五台街道辦事處星火村南一公里,因坐落於塔寺溝內,又叫塔爾寺。

聖壽寺建造於隋代仁壽年間(601~604), 唐朝大曆六年(771)稱南五台聖壽寺,岱頂觀音寺改寺為聖壽寺上院。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兵亂,聖壽寺遭毀。《陝西通志》載: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 夏,岱頂前後六現圓光,宋太宗敕額為"五台山圓光之寺",自此聖壽寺又改為觀音台圓光寺下院。因其為觀音化跡之地,又有隋文帝建,宋太祖赦額之譽,故受到各個時期大德信士的重視。

道安、善導大師、道宣、牛頭禪師、虛雲禪師、來果法師等高僧,都曾往返於此。

印光大師亦曾在此閉關精進。

印光大師,出生於陝西合陽,稱為“蓮宗十三祖”,系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大師21歲辭親離家入沙門,一段時期都在終南山隱修,與聖壽寺結下了特殊因緣。大師圓寂後,十方信士於民國三十四年,將印公舍利移到聖壽寺內,建塔供養。印光法師影堂石塔,方形石砌三層結構,通高8.41米,底邊周長3.55米,中間有兩層腰檐,塔身收分較急,頂端為石雕寶瓶式。塔的底層東面辟有方形的石門,修築有方形的塔室,裡面嵌有兩方石碣。其門額為國民堂元老、愛國志士、近代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題寫的"印光大師影堂"石銘。

聖壽寺隋塔

現存的聖壽寺,占地約9000多平方米,寺院坐西向東,走勢狹長,為清代修葺的建築。有山門三間,前殿三間,形成一個完整的院落。大雄寶殿一座,磚木結構,彩檐斗拱。殿內供有彌勒佛、韋陀護法、伽藍菩薩等。另外還有法堂、僧房、客房等建築。寺內大雄寶殿北側矗立著隋代建造的聖壽寺塔,又稱應身大士舍利塔,為我國年代較為久遠的寺塔之一。如今諸多建築早已頹毀,僅餘大殿一座。

聖壽寺隋塔——大士應身塔,建於公元604年,高26米,塔底邊長7.5米,仿木結構,距今已有1400餘年,塔內樓梯板文革中毀。四面七級,塔身磨磚對縫,每層砌有突出的磚柱,形似一個個開間。內有樓梯可攀登,塔頂有圓形鐵制相輪,塔四角有風鈴,山風吹過,叮噹作響,悅耳動聽。傍山聳立,莊嚴、秀美。這種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史上的傑作。據傳塔頂曾呈現過佛光。此塔結構極為罕見,是我國早期磚塔的典型代表。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發布的陝政發[1992]35號文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這座歷經1400多年風雨飄搖的隋塔,形影斑駁,有些磚塊已經鬆動,塔內木梯全部毀壞,不能上去了。塔頂有一棵很大的棗子樹,是因為年代久了,塔頂落了土自己生長的。

近代聖壽寺

聖壽寺內還存有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觀音大士伏龍賦並序碑及民國三十四年(1945)的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遺像碑各一通。聖壽寺門前有兩棵唐代古槐,全國屈指可數,巍然挺拔,與聖壽寺塔合稱隋塔唐槐。還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所贈的象徵中日友好的落葉松,如今已根深葉茂,高聳入雲。

聖壽寺現任住持為釋廣寬法師,著有《幽谷回音》、《覺海慈航》等。

聖壽寺乘車路線

西安鐘樓乘600路或南門乘215路--600路到長安區老縣政府站下車--向南過十字500米路東--215路到長安區客運站(汽車南站)--乘五台山專線車--終點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南五颱風景區--步行(一個多小時)或乘車15分鐘--景區二道門(景區林場)--右行小路--10分鐘左右--(可見兩顆唐槐)聖壽寺菩提清淨門--拾階而上--15分鐘--可見觀音大士應身塔--聖壽寺寺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