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古樂

長安古樂

長安古樂即是唐代宮廷的“唐大曲”,自唐朝至今已流傳逾1300年,被音樂界稱為“音樂活化石”。一千多年來,長安古樂一直存活於陝西周至縣和西安附近的幾個村莊,經歷血火災變,險被湮沒,但災後百姓心傳口授,至今綿延不絕。

流傳源遠

長安古樂,西安人又稱它為“ 西安鼓樂”、“ 西安古樂”或“ 長安鼓樂”。它流傳於中國陝西境內以古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一帶,是至今保留在民間的優秀古老樂種。盛唐時,歌舞繁盛,李唐王室成員多在宮廷創製演奏樂曲,按民族國家將其劃分為十部樂,即:宴樂、清商、西涼、高麗、天竺、龜茲、疏勒、安國、康國、高昌;按演出形式分為坐部伎和站部伎。在天子及諸侯宴飲賓客時,優美的音樂時時奏響。

分類

唐明皇本人就是一個精通樂理的作曲家,而且擅長器樂演奏,關中民間更傳說他是一個鼓手;他鍾愛的楊貴妃則和著樂音載歌載舞。但是,“安史之亂”擊碎了宮廷的優雅生活,在這場變亂中,大量的宮廷樂人流落民間,將宮廷音樂帶入了長安的民間裡巷,古樂隨即在民間傳承發展,長期以來流傳在西安近郊區縣,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古樂曲演奏體系。它的演奏形式分為行樂和坐樂兩大類。

行樂是行走時演奏的樂曲,所用樂器較為簡單,節奏規律、嚴整;坐樂為坐著演奏的套曲曲牌,樂器配備完整,人員眾多,場面壯觀,演奏者們配合默契。樂器有笛、笙、管、鼓、鑼、鐃、大釵、小釵、木魚、大小梆子、水鈴等20餘種。至今,在“南音”和日本“雅樂”中,都能聽到長安古樂的遺韻。有關專家指出,長安古樂是國內唯一歷史長遠、傳承完整清晰、生命力旺盛的古樂,極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標準。

歷史

民族古樂脫胎於唐代燕樂,後融入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依託寺廟進行樂事活動,逐步分為僧、道、俗3個流派,明清時達到鼎盛,目前流傳於陝西終南山以北、渭水以南、以周秦漢唐都城古長安(今終南山)為中心的關中盆地一帶(長安、周至、藍田等縣區),是國家公布的第二批中國終南山民間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工程29個試點之一。

影響及評價

長安古樂流傳至今,有文字記載、有樂譜相傳的曲目約有1000餘首曲目。自唐朝迄今已流傳逾1300多年,是以打擊樂與吹奏樂混合演奏的一個大型樂種。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呂宏靜認為:“西安古樂實際可以看成是唐代宮廷法曲的直接遺存”。研究員李明忠說:“西安古樂是現存世界最古老、規模最大、系統最全,律、調、譜、系、曲最完善的古老民間樂種”。它脫胎於唐代燕樂及宮廷音樂,在依託寺廟進行樂事活動時,又滲透了僧、道、俗的色彩,如今,西安市以及終南山北麓的長安、周至、藍田等縣區,都存留著演奏優美唐代遺音的樂社和藝人。

我國著名詞學家夏承燾先生在《唐宋詞論叢》一書中寫道:“西安鼓樂是解放以來發掘民族文化遺產上最大的業績”。經過專家們多年的研究考證,長安古樂的樂譜和唐、宋時代的歌曲記譜基本相同,其中不少樂曲與唐教坊曲同名、同宮、同調、同風格、同律制,是地地道道的唐宋樂曲。如唐明皇李隆基所做管子曲《雨霖鈴》便是一首傳世真品佳作。“雨霖鈴,帝幸蜀,淋雨彌旬聞鈴聲與山相應,悼念貴妃,因采其聲如雨霖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善篳篥樂工張徽從至蜀部,以曲授之。

三自至德中,復幸華清宮,從官賓御,皆非昔人,帝於望京樓,令徽奏此曲,不覺淒滄流涕。後入法部,有大曲。”物是人非,當年賜浴華清池的地方,後人樹立了一尊貴妃出浴的雕像,一泓碧水,卻再沒有淒婉樂音的迴響。晚唐詩人杜牧詩云:“零葉翻紅萬樹霜,玉蓮開蕊暖泉香,行雲不下朝元閣,一曲霖鈴淚數行”。叩訪遺蹟懷古是騷人的癖好,但很多時候是大音希聲,一如傳承千年的長安古樂。

其他如唐代著名樂曲《婆羅門》(又名《婆羅門》、《望月婆羅門》,唐天寶時(公元742年)改名為《霓裳羽衣曲》,曲中有古印度音樂的影子),《秦王破陣樂》,《遐方怨》,《鵲踏枝》,《訴衷情》,《望江南》,琵琶曲《明妃怨》(明妃即王昭君),大型套曲《青天歌》等,這些曲目豐富、內容廣泛、風格多異、曲式結構複雜龐大的古樂,充分再現了唐代音樂的輝煌風貌。

研究

20世紀的50年代以前,國外音樂界曾經認為,研究唐代音樂只能藉助於日本的雅樂,而從1954年至今,先後曾有匈牙利、日本、義大利、美國、蘇聯、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奧地利等國的專家學者,聆聽了長安古樂之後,改變了過去的觀點。前匈牙利音協主席沙波爾奇·班采,1954年聽了古樂演奏以後說:“這就是中國古代的交響音樂”。美國華裔學者梁銘越教授說:“唐代音樂未亡,還保存在今日的西安”。1961年11月,西安城隍廟鼓樂社赴北京演出,長安古樂的風采引起國內外音樂界的廣泛讚譽和好評,長安古樂是“世界音樂活化石”的聲譽由此確立。

日本著名學者岸邊成雄,1983年來西安聆聽了古樂後,他在給一個刊物的信中說:“西安鼓樂中可以看到日本雅樂的用語”。英國鍾思第先生1986年聆聽了古樂,他說:“英國人過去只知從日本雅樂中研究中國音樂,現在已經把目標轉向中國了”;他還說:“在英國倫敦,就知道西安有個何家營 (古樂社) ”。義大利留學生拉法埃拉,在西安學習了古樂,回國後即在義大利廣為介紹,並在她所著的《中國傳統音樂》一書中,專題介紹了何家營古樂。

長安古樂研究專家焦傑教授介紹說,根據初步考證,長安古樂的曲目和演奏有四個調:六(C)調、尺(G)調、上(F)調、五(D)調。長安古樂用中國古代的“俗字譜”來記譜,它不像納西古樂,只是600年的古譜,所記只有音的高低,沒有明顯的音值符號,也不記音的長短,所以僅從記譜中無法準確地演奏曲目,現代人只能望譜興嘆,演奏曲目只能靠口耳相傳,而長安古樂“俗字譜”記譜方法的豐富、準確和音符的多樣性,才使它成為流傳千年的清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