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憨人--吳三大傳奇

長安憨人--吳三大傳奇

《長安憨人--吳三大傳奇》(作者杜忠)用傳統的章回小說的筆法,用藝術誇張的語言娓娓鋪敘吳三大一生許多曲折、離奇、古怪、迷人的故事,既可以連成一條主線,又可以單獨細細品讀。《長安憨人--吳三大傳奇》分四大章節,用起,永,轉,合,前後連線引人入勝。

內容簡介

書法藝術的復興,是隨著“文化大革命”結束、整個民族的文化良知開始甦醒而顯現端倪。而吳三大老師,在這個文化和文明復興的過程中,當之無愧地是弄潮兒和先行者。
《長安憨人--吳三大傳奇》(作者杜忠)用傳統的章回小說的筆法,用藝術誇張的語言娓娓鋪敘吳三大一生許多曲折、離奇、古怪、迷人的故事,既可以連成一條主線,又可以單獨細細品讀。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童年的傳說
第一回 吳家大院傳奇
第二回 吳家大公子的出世
第三回 三歲的小淘氣
第四回 爺爺吳亮臣
第五回 吳培基尿得高
第六回 聰明過人荒唐有餘
第二章 崢嶸歲月
第一回 中學時代的故事
第二回 籃球場上的小球痞
第三回 新潮電影的崇拜者
第四回 共產黨人出現在吳家
第五回 文工團的崢嶸歲月
第六回 難忘的1952年
第三章 人生大迂迴
第一回 大兵書法家
第二回 女兒國中的桃花韻事
第三回 愛情、婚姻與家庭
第四回 多彩的舞台藝術形象
第五回 打麻將引起的麻煩
第六回 永壽縣勞動記實
第四章 書畫藝術之路
第一回 書畫藝術路
第二回 昔日故友久別重逢
第三回 最美慈善家——吳三大
第四回 吳三大與賈平凹之謎
第五回 國內外書畫藝術展示
第六回 社會公眾的評說
第七回 吳三大八十華誕記事
吳三大年譜簡編
吳氏八代家譜
後記
吳三大作品欣賞

文摘

西安,古稱長安,曾經是十三個王朝的都城,保留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傳頌著極其豐富的、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和名揚天下的歷史人物。其中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等十幾位皇帝將相,均在這個風水寶地,度過浪漫而華麗的人生。近代歷史風雲中,又湧現出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虎將,發動了西安兵諫,掀起了全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抗日高潮,成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
古城西安南門內有一條文化街,它就是富有文化氣息的書院門。漫步到此休閒遊玩,猶如走進文化歷史的大觀園,那絢麗多姿、氣象萬千的書法家、畫家精心創作的傳世傑作,一一映入眼帘。傳說數百年前,便有人在此經銷文房四寶、古玩字畫、珠寶玉器等。改革開放的春風,又吹來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盛景,這兒成為別具一格的文化風情區。街西一座幽靜肅穆的古塔高高矗立,特別引人注目,這就是修建於隋文帝仁壽年間的寶慶寺塔,塔下還另修一寺院,可惜戰火的烽煙焚毀了寺院,但此小塔猶在。明代大學士馮從吾,在萬曆年間考中進士,後又晉升為庶吉士,被宋神宗授為御史,卻被惡官魏忠賢陰謀詆毀,便削職為平民。卻說馮從吾早已厭倦宮廷內權力之爭,便閉門讀書講學,地點就在寶慶寺塔下的寺院,後又更名為關中書院,年輕學士接踵而來。每日清晨五時許,關中書院便傳來了琅琅的讀書聲,下午及掌燈前時刻,又可目睹年輕學生們在白紙上的龍飛鳳舞。從明清之後,延續到民國,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陝西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西北四大書院之冠。著名大文豪魯迅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初,曾在院內大禮堂內講授過《中國小說史略》,新中國成立後正式更名為陝西省西安師範附屬國小。
書院門街內有一條小巷,名叫大吉廠巷(現已拆除)。巷子雖小卻流傳著古樂。清末光緒年之前,居住此巷中的善男信女們吹、拉、彈、唱,迷上了古樂,創立了古樂社。每年農曆五月三十至六月初一兩天時光,結夥拉伴去長安五台山進香趕廟,當時的吳三大,名叫吳培基,恰是十二三歲,便成為古樂社的小歌手,參加演奏演唱活動,那時候吹奏的古曲古調有《玉門散》《吳調大蓮香》《海亂八仙》等。
書院門大吉廠巷內,有一個吳家大院。此院居住著吳家幾輩人,早在清朝鹹豐年間,吳家大院走出一位大學士,名叫吳可觀,有幸中頭榜狀元,先後出任兩湖提督和兩廣提督(高官)。光緒年後,又有文化名人吳亮臣,擅寫一筆書法墨字,廣收書法弟子。三原縣一個年輕人于右任,曾多次來吳家大院,向吳亮臣求教。辛亥革命時期,出任靖國軍軍撫餉監,主管軍需事務。民國時代又有優秀教師吳啟筠,其兒子就是名聞陝西的大書法家吳三大。
吳家大院建築古樸,結構完整有序。廳房山牆連線前沿牆與後沿牆,全是用青石水磨磚砌成,牆上有巧匠手工磨製的磚雕圖案,牆上架起木質隔窗,窗上有典雅古樸的圖案花,上房的二層樓閣全是用上等松木搭建,分割成幾個小間,中房是客廳,客廳後面是廳房隔板,隔板之後緊連著登二層樓的木質樓梯,屋頂是由人字形木質拱梁支撐,數百根細檁木相互交錯搭建成屋脊,屋脊之上便是清一色的細土坯燒制而成的袖珍碎瓦,排列得異常整齊,兩旁各有四間廈房,廈房與上房之間,便是丁字形的小庭院,院內上房左側,有一口吃水井,專供全院人們日常飲用,而前院街房卻一直讓吳姓族內兄弟居住,這就是吳家大院的布局,直到2005年城牆內房屋改造,吳家大院才被拆除。
據史料考證,吳姓祖籍太湖流域一帶。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在太湖流域有個諸侯國叫吳國,吳國的都城是姑蘇(今蘇州市)。吳國善於鑄造兵器,傳說在姑蘇虎丘鑄過干將、莫邪兩劍,其劍刃鋒利舉世無雙。吳王夫差曾經在這裡屯設冶煉火爐作坊,製造鋒利的刀和劍。歷史風雲變化萬千,諸國交戰之險惡,吳姓的子孫們隨戰場勝負而四方流動。數百年後,大約在公%875年,農民領袖黃巢在推翻唐末最後一位昏君中,領導農民起義軍橫掃山東、河南、江蘇、安徽一帶,與官兵浴血奮戰,一度打入陝西長安,不幸的是起義最終失敗。從江蘇轉戰來陝的吳姓兵卒們,在混戰中脫去了軍裝,化入平民。不敢在長安城郊逗留,卻在秦嶺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落戶,此後便隱姓埋名,娶妻生子,成為吳姓人家的第二故鄉。此地正是如今的長安區郭杜鎮遞五村,這個村有上個世紀的吳姓世祖祠堂,還有說不清楚的吳姓先人們的老墳,更有模糊的吳姓墓碑。
清朝鹹豐年間,長安遞五村走出一位賢士,在京城考中狀元,成為北京皇宮中的御史,他就是吳可觀。此時正值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大量地割地賠款。清廷內部各階官員更加腐敗,身為朝官的吳可觀,多次向清文宗皇帝進言獻策,卻受到貪官小人讒言謀害,最終被革職為民,回陝落戶到遞五村蝸居。四十年後,正是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后落難逃到了西安。慈禧在西安休養數日,對大清政事有所反省,萌生出籠絡人心的善意。回憶起剛正不阿被冤下貶的陝西長安的吳可觀,破例為吳可觀後代家人詔發銀兩,此時吳可觀早已過世,接受恩賜的是吳可觀的重孫子吳亮臣。
卻說吳亮臣也是一位讀書之人,自收到皇帝頒發之銀兩,並不外露,卻暗暗藏了起來,吳亮臣早已預見清王朝奄奄一息。恰十年之後清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到了民國,陝西暨西安大都督張鳳翔主政,男人一律剪掉辮子,女童不再纏足,社會安定,人心嚮往民主、民生和民權。西安城經濟復甦,商店林立,東大街和西大街馬路拓寬,西安城出現了蓋房熱,許多有錢的商戶、政客、市民都紛紛拆舊房,蓋新式四合院。這時候的吳亮臣也萌生蓋房修院的計畫,大約是在民國三年(1914年)左右吳亮臣在南門東側,書院門一條小巷內找到一塊荒蕪之地,雜草叢生且有一個大土坑,占地面積很大。吳亮臣找來蓋房工匠商議,籌劃了一陣。買黃土不如買磚,填土坑不如借勢修地窖。盜賊猖狂混亂,修個地窖藏人藏物一舉兩得。
先將原坑擴為方形踩平墊實,鋪上石灰再加一層爐渣,然後用磚砌成圍牆,預留四個通風透光視窗,保證地窖空氣流暢,並且還要透光透亮。在露出地面部分增加一個磚圍欄防風、防雨、防垃圾,並保證小孩玩耍時的安全,設計精巧美觀,還可以防夜中盜賊作案。地窖上面蓋起兩層三間寬大的標緻樓房,中間是客廳,兩邊是廂房。房舍的四壁是由青磚砌起,一磚到頂。幾根大木柱支撐整個房梁,正中是閣子門,門上雕刻著方格連續圖案,閣子門的下方鑿了兩頭昂首挺胸、器宇軒昂的青龍獅,一公一母象徵著平安和吉祥。中廳房的後面是由細樺木製的隔牆,隔牆之後隱藏著登二樓的木製樓梯,構思巧妙不浪費空間。二樓設計新穎,窗戶高高在上,窗戶之內也用細樺木隔成幾個小套間,分給兒女後輩居住。如果有客人來登上二樓眺望,穿過平房屋頂(當時樓房不多,大都是平房和茅草房)可以欣賞陽光映照下的南門城樓和古城牆,客人們望後生情,吟詩稱頌。P1-3h

後記

吳三大先生有一個妹妹,名叫吳培玲。1956年考入西安鐵路學校,畢業後一直在蘭州鐵路系統工作,現年七十三歲,其家庭和睦,兒孫滿堂。另外還有兩個弟弟,大弟吳培棟,弟媳王彩茹,小弟吳培泰,弟媳孫美英,一直生活在西安,每逢過節聚會,整個吳家兄妹,都要聚會一堂,為吳老大培基大哥敬酒致意……
我與吳三大老師無任何血緣關係,但我卻是吳三大的弟弟,每一次我見吳三大老師總稱呼培基哥,而吳三大老師總是點頭認同,其歷史淵源如何?自然會有一段曲折憂傷的故事。1948年,正是胡宗南進攻延安,遭到失敗的結局,我的生父是胡宗南麾下的少將軍官。在槍林彈雨中,我的生父被解放軍戰士俘虜,在被俘的口供中,有一句特別重要:家中還有一把槍!
槍!家中確實有一把,但在西安解放的那幾日,母親膽小將槍包裹一團,偷偷扔至夜色中。幾個月之後,市公安局的領導和當地派出所的民警們,開始大搜查,母親也被關押了一天,那時,我只是個七八歲的孩童,弟弟是穿開襠褲的幼童,妹妹正在吃奶,由於幾個孩兒的拖累,母親才被放回家,卻一直受民警的監視。母親的身份是國民黨軍官的太太,歷史和現行反革命分子,窩藏槍的嫌疑人,從1950年到1953年,一直處於恐怖和經濟窘迫的環境中。
一位好心的鄰居勸說我們搬家!母親平靜地思考了數月,匆匆地賣掉了自己的房舍,領著我和小弟小妹四人,悄悄地住進了書院門吳家大院,成為住二樓小閣房的外來戶。那年,母親三十三歲,在南大街街面,租一個門面,經營一個小商鋪。多虧了房東吳先生,能寫能算能經營管理,協助我母親料理。兩年之後,吳先生成為我的繼父,而我母親成為吳家的女主人,我和小弟小妹順理成章成為吳家子女。
從樓上的小閣房搬下來,住進了上房客廳加臥室,臥室下還有一間修建得很別致的地下室(大家俗稱地窖)。那時,我剛剛考入中學,十三四歲的學生,對吳家的一切都很好奇,大廳房內的雕花隔擋,門邊的一對看門獅子,隔窗上的古樸木質圖案,登樓的斜形木梯,以及地下室冬暖夏涼的休息環境。每到晚飯之後,掌起一盞燈,寫完作業之後,便央求繼父講述歷史故事,吳家在長安的風土人情。而繼父又是一位講話風趣,語言幽默的教師,令我這個求知慾強烈的中學生,崇拜得五體投地,似乎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一天,派出所的民警又來查戶口,繼父便出面擋駕,這都是我的孩子,孩兒他媽是我的老伴。我們結婚已經許多年,我保證她和孩子都是好人。
後來,我聽說有一位大哥名叫吳培基。在朝鮮前線,是中國人民志願軍。1956年,吳培基從朝鮮回到了西安。
記憶中,我在吳家大院居住了十餘年光景,從國小六年級開始,考入中學,再次讀師範,最後參加社會工作,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才離開了這座令人神往的院落。
改革開放之後的年代裡,我曾多次前往建國路83號省作協大院,向《延河》編輯部的幾位老師求教,多次瞧見培基大哥在書協辦公桌上寫字繪畫,多年來一直相互問候,相互關懷。我與培基大哥一直保持著兄弟的緣分。
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吳培基更名為吳三大,正是事業上走向輝煌的年代。以吳三大命名的書法和繪畫展覽,多次在西安公開展出,作為小弟的我,也多次抽空參觀和學習。記憶最為深刻的是1993年冬,位於城牆以南翠華北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經過多年的修建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門前懸掛巨大橫幅:紀念毛澤東主席一百周年誕辰,吳三大書寫毛主席詩詞書法展覽。我有幸進入館內一睹吳三大(培基大哥)的書法藝術,這是我第一次為培基大哥藝術展示而驕傲。
2004年,我與小弟吳培泰一起來到吳三大工作室,不料吳三大正在給學生們講書法藝術真諦,忙得連水也顧不上喝。一個月後,我們又第二次見面商談關於撰寫《長安憨人——吳三大傳奇》一書之事,此後的連續幾年,我便隔三差五來到吳三大工作室,詢問他的坎坷人生故事,隨說隨記,時光一晃便是七八年,時至今日正值吳三大八十華誕之際,才算畫上了句號。就在我回家伏案撰寫之餘,我多次回訪書院門街的老住戶、老鄰居,他們是張生才、邱金生、劉春華等人。另外還專門訪問了省人藝話劇團的老演員潘艽和李乃正,他們兩位與吳培基從朝鮮回國,到省人藝的幾十年演藝生活,一直親密如同兄弟。兩位為本書提供了許多素材,鑒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謝。
吳三大從小生活在書院門街,西安鐘樓以南,許多大街小巷都有吳三大的老同學、老朋友。陝西省人藝的舊址在鼓樓下的社會路巷內(現已拆除),鼓樓下的幾十個單位、機關、學校、商店、飯館幾乎全認識吳三大。“文革”之後,社會上流傳著許多關於吳三大的花邊新聞,男女瑣事,有些是從朝鮮傳了下來,這些口頭新聞,總歸是別有用心之人的瞎編亂造,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吳三大與夫人王玉璋已度過了五十四個春秋,是現實社會中的金婚楷模。我編寫本書,正式向社會上流言蜚語、小道訊息投訴和批駁。
最後要感謝陝西心畫文藝有限公司的任建安先生,感謝他的一片好心和鼎力支持!

序言

陝西省文聯換屆,新一屆領導機構中,吳培基出任榮譽委員。有人指著報紙上發布的名單問我:“吳培基是乾什麼的?”我回答說:“你知道。”此君認真想了想,十分肯定地表示:“我不知道!”我笑著說:“你怎么能不知道呢?吳培基就是吳三大呀!”
在西安,在陝西,吳三大絕對是一位知名度極高的公眾人物;之所以如此,是緣於他在書法領域裡成就的卓爾不群。但吳老師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吳培基。對這一點,很多人就毫不知曉了。這種藝名(或筆名)禁止了本名的現象,在文藝界並不鮮見,如魯迅本名周樹人,曹禺本名萬家寶……只是,省文聯誠聘文化名人當榮譽委員,本來是要給自己壯聲威、添光彩,但在發布名單時卻不用婦孺皆知的“吳三大”之謂,而將鮮為人知的“吳培基”三字示人,這是不是有點兒資源浪費呢?
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在關中這塊文化沃土上,傑出的書法家層出不窮。當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作為書寫工具,傳統的軟筆逐漸被舶來的硬筆,乃至先進的鍵盤所替代是大勢所趨,但書法藝術卻絕不可以因此而泯滅。在不復成為大眾書寫工具的同時,傳統書法理應在一個小眾圈子裡,得到精深的研究和紮實的發展;遺憾的是,很長時間裡,整個社會(而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在這個問題上似乎缺乏深刻的認識,所以,新中國成立後,書法藝術遭到冷落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或許有人會說,“文化大革命”中,軟筆書寫不是又風行一時嗎?但那是作為“階級鬥爭的工具”被使用,與書法藝術無涉。
書法藝術的復興,是隨著“文化大革命”結束、整個民族的文化良知開始甦醒而顯現端倪。而吳三大老師,在這個文化和文明復興的過程中,當之無愧地是弄潮兒和先行者。
不止一次,曾與不同的朋友談及新時期以來陝西文壇、藝壇的人和事,大家的共同感受是,吳三大(還有石憲章)老師書寫的牌匾,是我們開始接觸、逐步了解、進而喜歡書法藝術的重要啟蒙讀物。吳三大老師的學書歷程我不了解,但他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橫空出世,卻又一次證明了如下真理:機遇只青睞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有很多眼下或大紅大紫、或半紅半紫的書法家,就算不是吳三大老師的入室弟子,但在他們學書的過程中,怕是很難不受到這位西安,乃至陝西書壇先行者潛移默化的影響吧!因此,我一直認為,吳三大其人,絕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和陳忠實、趙季平、吳天明、王西京等人一樣,也是改革開放以來西安,乃至陝西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
20多年前,曾讀過汪曾祺先生的一篇短文,針對兩位在北京大量書寫匾額的書法家,汪先生告誡他們,要承擔起塑造和維護北京文化形象的重任。30多年來,吳三大老師的書法作品遍布西安的街頭巷尾及公私廳堂,他在這一點上做得怎么樣呢?我於書法毫無研究,但以一個外行的眼光來閱讀,卻深感吳老師的作品大氣、端莊、耐看,和厚重的西安、厚重的秦人相得益彰。特別要提到的是吳三大,還有石憲章、劉白櫝等老師在陝西省圖書館大堂展示的書作,其中展現出來的廟堂之氣,更是讓我肅然起敬。
我和吳三大老師交往不多,但腦海中他的形象,卻鮮明而生動。吳老師是一個有突出個性的人,也是一個性情中人。這么一位書風、人品皆磅礴放達、喜怒哀樂常形於外的藝術家,自然會生出諸多有趣的故事來,為坊間百姓津津樂道,成為他們文化消費的內容之一。現在,對吳三大老師了解頗深,且擅長故事寫作的杜忠先生以《吳三大傳奇》為題,將吳老師的人生歷程和學藝道路細細鋪排、娓娓道來,從而將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書法藝術家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我想,對眾多如我這樣既喜歡吳老師的書法藝術,也讚賞吳老師的人生姿態的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一件大好事。匆匆寫下如上文字,所要表達的,是我對吳三大老師始終如一的崇敬之情。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