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其成本範圍由以下內容組成:辦理客貨運輸的費用;運輸準備和列車運行的費用;運輸部門固定資產及其他設備的修理、維護、保養費用;固定資產應計入運輸成本的非生產性費用。根據以上開支範圍,鐵路運輸成本項目劃分為工資、材料、燃料、電力和其他五項。
構成和特點
鐵路運輸成本由職工工資、燃料費、材料費、固定資產折舊費以及其他費用組成。鐵路運輸成本的特點是: ①沒有原料支出,固定資產折舊費占較大比重。這是因為鐵路運輸過程是使旅客和貨物發生位移,並不產生別的有形物質。
②運輸成本和運輸距離表現為遞遠遞減的關係。按照運輸生產作業過程來說,鐵路運輸成本是由始發和到達作業支出、中轉作業支出、運行作業支出三部分組成。其中運行作業支出所占比重最大,它隨運輸距離的長短而增減;始發、到達作業支出對於運送同一批貨物來說,不隨運輸距離而變化;中轉作業支出隨中轉次數增加而增加。運輸距離越長,成本中始發、到達作業支出所占比重越小,反之就越大。
③運輸成本隨運輸量的增長而降低。按鐵路運輸支出同行車量的關係來說,鐵路運輸成本由與行車量有關支出和與行車量無關支出所組成。在一定時期內,與行車量無關支出可視為一個常數。當運量下降時,成本中無關支出所占比重就增加,運輸成本就提高。當運量增長時,成本中無關支出所占比重就減少,運輸成本便降低。
④全國鐵路的運輸成本才能反映完整的成本。鐵路運輸常常要跨越幾條鐵路線,由幾個鐵路運輸企業共同配合完成,因此所耗費的運輸支出,應由有關鐵路運輸企業共同負擔。所以,全國鐵路的運輸成本才是完整的成本,而各鐵路運輸企業的成本則是相對完整的成本。
⑤客貨運的混合支出在運輸支出中所占比重較大,在分別計算客貨運輸成本時,要把混合支出予以分開。因此,需要分配計入的支出所占比重較大。
作用
鐵路運輸成本在鐵路運輸業經營管理工作和國民經濟決策工作中有下述作用:①用作運輸消耗的補償尺度。成本的高低反映出生產耗費的多少,體現出應該補償部分的大小。運輸成本要由運輸收入來補償,並由此確定運輸盈利額。②作為確定運價的主要依據。③作為衡量鐵路經營管理水平,評價運輸經濟效益的綜合性質量指標。④作為選擇鐵路建築和運輸設備方案的依據。⑤作為進行國民經濟生產力合理布局的依據之一。⑥作為各種運輸方式進行合理分工的依據之一。
計算方法
鐵路運輸成本的計算,分為經常性成本計算和非經常性成本計算兩種。
經常性成本計算是定期進行的成本計算。它按下列公式分別計算客運成本和貨運成本:計算客運成本和貨運成本的關鍵是把運輸支出總額劃分為客運支出額和貨運支出額兩部分。劃分的原則是:
①凡是直接與客運有關的支出,以及屬於客運專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和維修費全部劃入客運支出總額內;
②凡是直接與貨運有關的支出,以及屬於貨運專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和維修費全部劃入貨運支出總額內;
②凡是客貨運輸混合支出,以及客貨運輸共用的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維修費和管理費等,分別用客貨列車公里、客貨機車總走行公里、客貨機車總重噸公里等統計指標中所包含的客、貨工作量比例和客貨生產人員工資比例、客貨運生產費比例等進行劃分。
非經常性成本計算是為解決某些特定的任務而進行的成本計算,如為制定運價,就要計算煤炭、焦炭、鋼鐵、石油、糧食等各類貨物在不同運輸距離上的運輸成本;為評價合理運輸方案而計算區段別的運輸成本等。非經常性成本計算通常是採用支出率法來計算。支出率法是根據在運輸過程中消耗的運營指標數和該指標的支出費率來計算並分析運輸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還可以用來預測運營指標變動對運輸成本的影響程度。
主要途徑
降低運輸成本的途徑
影響成本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諸如運輸組織水平,物資管理水平,財務會計工作水平,勞動工資管理水平,運輸生產用固定資產的技術狀態和管理水平,以至鐵路局的所處地理環境和季節性變化等。巨觀經濟方面的技術經濟政策正確與否,對運輸成本更有深遠的影響。正確分析這些因素對運輸成本的影響程度,從而可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徑。降低運輸成本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四個方面:
①在設計鐵路建築和選用運輸設備方面,選擇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方案,以提高投資和運輸的經濟效益。
②在運輸組織工作方面,主要是提高運輸組織水平,改善機車車輛的運用,在現有設備條件下增加運量,減少運輸中的浪費和損失。尤其是充分發揮鐵路運輸適合中、長距離運輸的優勢,減少短途運量。
③在經濟管理方面,合理確定固定資產折舊率、各類材料和工時的消耗定額,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對成本進行全面的科學管理。④及時更新和改造運輸設備,根據需要和可能,不斷採用新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技術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