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山東省
鐵山、崗山摩崖石刻III-171
簡介
鐵山摩崖石刻位於鐵山之陽的一塊斜坡為45度的巨大花崗岩石坪上。刻石南北長66.2米,東西寬16.2米,面積1085平方米。根據刻石的內容可分為經文、石頌、頌文和題名四部分。經文,系摩崖刻經的主要部分。17行,現能夠辨認的近800字,經文排列整齊,行距勻稱,界格清晰,內容為佛教《大集經·穿菩提品》,字型以隸為主,篆楷意味濃厚,間有行草。石頌,位於經文上端之西,刻“石頌”二字,篆書,直徑90厘米,系頌文的標目。頌文刻於經文右側,12行,字徑22厘米左右,隸書為主。鄒城摩崖石刻
頌文記述了刻經的位置及周圍環境、經主家世、刻經年代,並特別讚美了刻經書法藝術的精妙,頌文記述的刻經時間為:“皇周大象元年歲大淵獻八月庚申朔十七日”,即公元579年。題名位於刻經的下部,記敘了寧朔將軍大都督任城郡守經主孫治等的名字和摩崖刻經的書寫者安道壹。崗山位於鄒城市北關,南連鐵山,兩山之間有崗山前村,東有104國道、李官莊村,山西北有曾家溝、蘇家莊,北有傅莊、紅新莊等村。山體為圓形,海拔234.5米,面積2平方公里,周長5.5公里。道教在崗山早有興盛,傳說崗山上玉皇廟始於唐代,1935年前後有道士40多人,門外道二、三百人。崗山上建有靈官廟、岳王廟、王母祠、日落晚照寺等多處建築。1937年前山上的道觀知名度較高,統管嶧山、玉皇山、山西會館等。
1988年1月13日,崗山摩崖石刻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崗山地質地貌景觀區於1999年10月1日被濟寧市政府列為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鐵山、崗山摩崖石刻位於山東省鄒縣西北約1公里的鐵山和崗山一帶。
這一帶分布有密集的北周時期的摩崖石刻,雖歷經1400多年的風雨剝蝕,至今字跡仍很清晰,保存完好。
鐵山摩崖石刻鑿刻在鐵山之陽的巨大石坪之上,坡度約45度,面積達1037平方米,鑿刻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根據石刻的內容可分為金剛經文、石頌、題名三個部分。金剛經文共17行,900多字,字徑為40~60厘米;石頌,每字寬70~95厘米,高80厘米,是頌文的標目。頌文字徑較小,其內容是記述經主、書寫者及刻經年代,實際就是刻經的跋文。刻經主持者是西漢丞相匡衡後裔匡喆,書寫者是北齊的僧人安道一。整個石刻書法奇偉,雄逸高古,以變隸為主,篆、楷、行各種書體兼而有之,可與泰山經石峪刻石相媲美。石刻自從清代乾隆末年就開始屢見著錄。崗山在鐵山之北約500米處,二山緊連。石刻鑿於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分布在山崖之間,共26處,有刻字400餘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