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川堡

鎮川堡

鎮川堡位於大同市境內,是大同西北長城上“邊牆五堡”之一(五堡為:鎮邊堡、鎮川堡、鎮魯堡、鎮河堡、宏賜堡)屬鎮川堡地界的一段長城,明時在此設守備,分守長城“二十里,邊墩二十八座,火路墩十三座”。

歷史

鎮川堡鎮川堡

鎮川堡始建於明代,是為防禦蒙古族南侵而修建的。五堡為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鎮魯堡和鎮河堡,它們分布在大同府城西北50多里的長城沿線上,每堡相距25里。鎮邊堡東接陽高縣,堡城周長1公里;鎮川堡東接鎮邊堡十六墩,堡城周長也為1公里;宏賜堡東接鎮川堡十九墩,堡城周長1.5公里;鎮魯堡東接宏賜堡十五墩;鎮河堡東接鎮魯堡二十墩。 在這裡,可以盡覽塞外風光,了解古代行軍作戰的知識。

保存現狀

整體狀況:

此堡為分巡冀北道所轄北東路沿線軍堡,構築於長城南側,位於方山東側丘陵地帶。據《三雲籌俎考》載,此堡嘉靖十八年(1539)土築,萬曆十年(1582)磚包。城周二里五分,城高四丈一尺,內駐守備1員,分守邊牆二十里,邊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現存較為連貫的堡城城廓,關城只存南、北牆殘段,堡城與關城門均無存,現存關城門外磚雕照壁一處。堡內建築均無存,堡中現存“官井”一處,堡內有東西古街一條。

損毀情況:

鎮川堡鎮川堡

堡東牆有兩處豁口,斷開牆體36米,南牆消失73米,殘存大部分地段殘破不堪,西牆消失70多米。關城西牆無存,堡城及關城門均毀損無存。堡內建築毀損無存。

毀損原因:

自然因素--長期風沙雨雪侵蝕,導致片剝、脫落、坍塌、頃圯;長期風化、風蝕導致粉狀脫落,形成大小不一的孔洞、凹槽、殘面;長期雨淋,使夯土流失,沖成大小不等的雨水溝槽;冬季表層冰凍後春季消融,導致土質疏鬆絮化;地質災害引起的開裂、鬆動,甚至坍塌;樹木雜草根部侵入夯土內,導致夯土鬆動、開裂、脫落;表面生長斑菌或鹽鹼化,導致脫皮。

人為因素--據村民講,堡中包磚包石均被閻錫山駐大同部隊張三毛拆去,當做路沿石使用。堡中部分建築毀於文革時期,部分建築毀於解放前。

存在病害:

樹木植物生長在牆面及牆頂,破壞了牆體的內部結構,使夯土鼓脹、鬆動、開裂;鼠類在其上打洞;野兔在牆體外側淤積土坡刨洞窟;牆頂面有凹坑;下雨時積水易滲入牆體;牆面上有細小昆蟲洞;牆面生長斑菌,導致牆面脫皮、剝落。

詳細描述

關堡牆體總體情況:

牆體夯築,包磚不存。堡城東西長320米,南北寬300米。北牆基本完整,但坍塌處較重,頂端多豁口。東牆夯築質量極好,下端夯層細密,夯土堅如岩石,北側一段牆西壁陡直,中段表層多處被用炸藥炸落。東牆有兩處豁口,消失共36米。南牆有37米保存較好,73米消失,210米處於民居包圍之中,保存較差。西牆南北兩端各殘存一段,北側殘長45米,南側殘長45米。堡城牆基寬4米-6米,頂寬0.5米-2米,殘高1米-9米。北牆馬面突出牆體7米,寬10米,高9米。西北角台突出牆體7米,寬10米,高9米。關城北牆殘存142米,南牆殘存84米,牆底殘寬3米-5米,頂寬0.8米-1.5米,殘高2米-6米。

平面格局情況:

構築於方山東側,西臨御河支流河道。由東側的堡城與西側的關城組成,堡城坐東朝西,平面呈方形,四角均設角台。南北牆均設馬面。西側的關城與堡城西牆相連,形制較小,坐西朝東,平面呈方形。原開西門,現無存。關門外有照壁一座。堡外北側有瞭望敵台一座,堡外東北開闊地有教場一處,現存點將台。沿關堡東西中軸設有街道,原關堡內寺廟等建築林立,其平面格局無從考證。

主要歷史設施情況:

此堡是北東路長城最堅實的堡城,民間有“鐵打的鎮川,紙糊的得勝之說”。城牆包石17層,包磚厚達5米。夯築質量極好。原堡中寺廟林立,衙署聳峙。城門高大,今均無存。只殘存關門外照壁一處。現存照壁是近年來在原址上修復的。照壁為磚石結構,建築精美。堡內現存“官井”一座,井用明磚砌,口徑達2米,深達13米。

與最近牆體位置關係:

北距鎮川口長城相距3.2千米。

人口和居住情況:

堡內居住人口約1600人。

修繕情況:

有後期修繕加厚的痕跡。

與其它遺存的位置關係:

西北與宏賜堡相距8.4千米,西南與鎮虜堡相距14千米。

附屬設施:

無。

其它:

在堡內採集到遼金瓷碗殘片一件。

自然人文環境

地質、地形地貌:

本區地處山西省最北部。北部、西北部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涼城縣毗鄰。地形為東北部、西南部高,境內地勢較平緩,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地貌。山脈主要有采涼山、馬頭山、雷公山、彌駝山等。堡構築於方山東側,西臨御河支流河道,地勢東高西低,堡外被築牆時取土挖成壕溝,為黃土丘陵地貌。

氣候:

中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冷熱分季明顯,日夜溫差明顯,區域差異明顯。年均氣溫6.4℃,年均降雨量達395毫米,無霜期125天。

植被:

本區處於暖溫帶闊葉、落葉向溫帶草原的過渡區域。本遺存周圍多為耕地,植被較差。

土壤:

山地草甸土、黑鈣土、洪積始成栗鈣土、黃土狀栗鈣土。

動物:

家畜、鼠類。

水文:

境內北有涓子河、中部橫貫東西的淤泥河、東部縱貫南北的飲馬河、萬泉河。全區降水的地理分布特點是山地多於盆地,年均降水量395毫米。堡西臨御河支流河道。

居民狀況:

鎮川堡村,人口1800人。

產業狀況:

農業、畜牧業。農作物以種植山藥、莜麥、谷黍、豆類、胡麻等為主;畜牧業以養牛羊、養豬等牲畜為主。

交通狀況:

境內208國道、得大高速及一條省道縱貫區境。有村村通公路。

環境變化及主要環境問題:

村民的生產生活對堡牆體產生影響和破壞。

保護管理狀況

保護機構:

新榮區文化體育局

保護標誌:

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未劃定

保護檔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