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img/a/c4e/nBnauM3X0cTMxUTNzITM5IT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yE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墓葬
甘肅省
鎖陽城墓群VI-並34
簡介
鎖陽城墓群位於甘肅省瓜州縣橋子鄉鎖陽城附近戈壁灘上。墓區長30公里,寬5-8公里,有漢唐墓葬二千多座,![.](/img/e/70b/nBnauM3X2AzMzYDO1ITM5IT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yE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鎖陽城墓群”歸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剛剛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名單中,安西縣漢代至唐代的“鎖陽城墓群”歸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鎖陽城遺址。![.](/img/1/0e8/nBnauM3X2gTNycjN5ITM5IT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yE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安西縣是甘肅省的文物大縣,文物資源豐富。縣境內現已初步查出的大型墓葬群就有3處,其中該縣鎖陽城鎮數公里外的戈壁灘上分布有一處範圍達90平方公里的古墓群,名叫踏實墓群,俗稱四個墩子,這是迄今發現的河西走廊乃至甘肅省內規模較大的古墓群之一。據安西文物館館長李宏偉介紹,初步估計該墓群有大小墓葬400餘座,其中有塋圈的墓座,從現存封土堆來看,大型墓占3%,平均周長55米,最大周長70米,中型墓占40%,小型墓占57%。199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安西縣博物館對安西縣踏實一號大墓發掘整理髮現,該墓的子母闕,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東漢時期唯一一處土坯壘制的子母闕遺存,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安西“鎖陽城墓群”歸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鎖陽城遺址,對擴大鎖陽城遺址的保護範圍、實施科學規劃、合理開發保護都具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歷史地位
鎖陽城在漢代是敦煌郡冥安縣治所,西晉為晉昌縣,隋為常樂縣,地理環境(15張)唐為瓜州郡。後歷經戰亂![。](/img/7/ebb/nBnauM3X4EDO3cDOyMTM5IT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zE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歷史變遷
瓜州鎖陽城遺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是歷代各民族輪番上演歷史悲喜劇的大舞台。距今雖有1380餘年的歷史,但該城址及其周邊地區是集古文化遺存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匯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寺、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墾區等多種文化遺存,其文化面貌的多樣性和複雜豐富的內涵為國內罕見。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晉昌故城”等,遺址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安西縣,是一處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的郡城遺址。據史料記載,鎖陽城始建於漢,興於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鎖陽城在漢代是敦煌郡冥安縣治所,唐為瓜州郡。後歷經戰亂,明王室閉關後遭廢棄。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城東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築,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齊地排列於一條線上。鎖陽城之名緣於城周圍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後人因物命名為鎖陽城。鎖陽城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諸方面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武德五年(62)設立瓜州,安史之亂後,吐蕃侵占河西一帶,瓜州於大曆十一年(776)陷落。後歷經唐末、五代、宋初的曹氏及張氏歸義軍時期,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西夏占領此地,仍名瓜州。西夏亡,州廢;明代更名苦峪城,宣德十年至正統六年(1411)重修;成化八年(1472)移哈密衛於此。弘治七年(1494)又有修繕。明末城廢。古代鎖陽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開闊的綠洲,是酒泉郡與西域聯繫的紐帶。周圍有幾十處古城、古墓、石窟、寺廟,保存規模尤以鎖陽城為最。鎖陽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總面積80萬平方米,內城總面積28萬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敵台、擂台等古代軍事設施。有專家認為,鎖陽城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創舉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是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