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銅鳥獸紋壺

錯銅鳥獸紋壺是春秋晚期銅器,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後被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購回,現收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文物名稱

名稱】:錯銅鳥獸紋壺

基本介紹

【類別】:銅器
【年代】:春秋晚期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簡介】:
春秋晚期銅器,口徑13.6厘米,通高46.6厘米,重6.2千克。直口,長頸,圓肩,卵圓腹,直壁式圈足,肩兩側飾鋪首銜環耳一對。蓋微隆,上有四個環狀雲形鈕,與壺口以子母口扣合,壺身遍體錯嵌紅銅紋飾,以對三角紋組成格欄,中上至下分為七層,夔龍紋,鳳鳥紋,龍紋,幾何形鳳鳥紋,龍紋,鹿紋和鳳鳥紋,以及第七層的垂葉紋。蓋面亦錯嵌紅銅四分式雲紋。
這些紫紅色的圖案是鑲嵌而成的,原料並不是什麼貴重金屬,而是鑄造青銅器所必須的純銅,也就是紅銅。兩種基本相同的金屬材料何以能夠達到如此精彩的裝飾效果?原來,純銅色澤紫紅,延展性又好,易於鑲嵌;而青銅本身顏色青灰或呈金色,兩者的色彩和光澤均形成強烈反差,從而具有極佳的裝飾效果。中華祖先在兩千五六百年前就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把它套用到所鑄造的青銅器中。他們在素麵銅器上鑄造出凹槽,在這些凹槽中填嵌紅銅絲,大面積的花紋則二次澆鑄紅銅熔液;在填嵌完畢後再加以精心打磨。這一富有創新意識的工藝一經出現,便迅速在各地推廣。與此同時,人們還用黃金、白銀等等作鑲嵌材料;有的高級銅器上還鑲嵌綠松石、琉璃和寶石。
這件錯嵌鳥獸紋壺,通體錯嵌大面積紅銅紋飾,應是採用二次澆鑄紅銅的技法鑄造而成的。由於工藝相對複雜,目前發現的這類滿嵌花紋的銅器數量很少,更多的是在銅器上局部鑲嵌簡單的花紋。如保利藝術博物館的春秋時期錯銅獸紋尊缶,時代要略早於鳥獸紋壺,它的肩部用紅銅錯嵌四組瑞獸,每組兩個,一前一後,前者駐足回首,後者奮力追趕,兩者相互顧盼,憨態可掬,活潑可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