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金嵌松石樽

錯金嵌松石樽

錯金嵌松石樽(cuò jīn qiàn sōng shí zūn),戰國時期盛酒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文物規格

錯金嵌松石樽錯金嵌松石樽
錯金嵌松石樽,高15.3cm,寬12.2cm,重0.66kg。

形體特徵

樽筒形,有環扳,扳作鳥形,平底,三獸足,足上端為獸首。器通身以綠松石鑲嵌成菱形、三角形紋飾,再以細線菱形錯雜其間,細線菱形之上下角錯金為飾。

關鍵字

亦稱尊,初為青銅禮器的共名。1962年在山西省右玉縣大川村出土的銅器中就有二件銅樽,都有銘文,稱“銅溫酒樽”,並有“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的字樣。宋代將一種盛酒器或溫酒器稱為。玉樽多為清代陳設玉器中仿古類的一種。

錯金

古代金屬的細工裝飾技法之一,出現於春秋時期。因多用金銀絲,故也稱金銀錯或錯金銀。通常的做法是用金、銀或銅等金屬絲、片嵌入玉器或青銅器表面預先留好的凹槽中,形成圖案或文字,然後用錯石(磨石)錯平磨光。

鑲嵌中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線槽,將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鑲嵌工藝始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在春秋時期較盛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