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版錢幣概念
貨幣因質量缺陷導致的“殘次品”只能屬於殘次幣而不屬於錯版幣。古代錯版錢幣
錯版錢幣即為在我國古代製造錢幣的模具上出現了錯誤,導致製成的錢幣也出現了錯誤。現在錯版錢幣
繼日前西安驚現“錯版幣”後,廣州發現了大量“錯版幣”。邢先生擁有5張“錯版幣”,面額分別為100元、50元、10元、2元、1元,幾乎囊括了第四套人民幣紙幣,但經專家鑑定,這些都是次品幣,並沒有收藏價值。有專家曾多次表示,錯版人民幣不會有太大的升值空間,但是清楚的人畢竟是少數,還是有部分人上了騙子雙簧的當:先是一個人拿著錯版的人民幣詢問兌換地點,然後就有人上來說“錯版幣很有升值價值,收藏肯定賺錢”然後要求高價收購這張假幣,於是,受害者就相信了他們說的話,因此,受騙了。目前我國錢幣出廠必須經過7道嚴格的檢驗程式,所以出錯的機率在百萬分之一到千萬分之一之間。所以錢幣出現錯版還是很稀少的。
分類細說
錯版幣、殘幣、假幣,三者性質截然不同。但是一些錢幣收藏者,特別是初涉錢幣手藏的人對三者的區別缺乏明確的認識,往往把殘幣及假幣當作錯版幣收購收藏,走入收藏的誤區。錯版幣
金屬鑄幣要經過設計、制模及鑄造三個環節,所謂錯版幣,指在設計、制模或製版時出現錯誤的錢幣。這種錯版幣一經發現,多被政府有關部門明令收回銷毀,但往往有少量“漏網之魚”流入社會;也有發行後無法收回的情況。這些錯版幣便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珍品,因而備受錢幣收藏者的青睞。殘幣
所謂殘幣,指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殘次幣。金屬幣在鑄造時由於錢模的移動、翻轉或錢體的再次受壓等原因而形成不規範的產品;紙幣在印刷時由於紙張的摺疊、印墨的不均勻而形成有缺陷的產品。假幣
隨著錢幣收藏熱的出現和錢幣市場的繁榮,各種迎合收藏心理的假幣也應運而生,其中就包括偽造的錯版幣。造假者利用挖補、切割、改刻、圖象文字移置,水印倒移等手法製造出各種各樣的“錯版幣”,以牟取暴利。錯版幣一直受到錢幣收藏者的青睞,但並非所有的錯版幣收藏價值都很高。如我國清末民初各省都曾大量鑄造銀元和銅元,由於當時設計,制模人員的英語水平較低,在錢幣上往往出現英語字母漏寫或錯寫甚至張冠李戴的現象,像這類錯版幣收藏價值不太高。
殘幣一般沒有收藏價值。如果是正在流通的人民幣殘幣,我們不僅不能收藏,而且應當到專門的金融單位去兌換,以衛護人民幣的信譽。
偽造錯版幣,特別是偽造正在流通的人民幣錯版幣,是一種違法行為。如果遇到偽造的“錯版人民幣”。我們應該向有關部門反映,查找其來源,對造假者依法處理。
不宜收藏
近年來,隨著集幣熱的不斷興起,一些所謂的收藏價值極高的“錯版錢幣”吸引了不少初涉集幣領域的新手,尤其是在網際網路上,一枚“錯版錢幣”的叫價動輒數千元或上萬元,“錯版錢幣”真有那么高的收藏價值嗎?其實,在我國,人民幣所謂的“錯版”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印鈔廠印製鈔票時使用的印版、製造硬幣使用的鋼模等,都是一個整體,在印製過程中,絕對不可能出現局部圖案或文字倒置的問題。因此,也就更談不上所謂的“錯版”現象。目前市場上出現的一些所謂“錯版”幣,有變色、漏印、倒印、水印倒置等,絕大多數都是不法分子人為採用化學褪色、挖補、改刻等手段偽造出來的,集幣愛好者購買時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因為這樣的“錯版錢幣”沒有任何收藏價值。目前常見的偽造“錯版”幣大致有這么幾種:一是將紙幣中心的“壹佰”“伍拾”大寫改成倒置;二是將“100”“50”小寫改成倒置;三是將“中國人民銀行”改成倒置;四是將紙幣中的水印暗像改成倒置。此外,還有的將紙幣上的編號改成含有“88888”的“靚號”。
人民幣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和其他產品一樣,它在生產過程中要經過印刷、裁剪等多道工序,有時也會出現殘次品,但人民幣在出廠前都要經過非常嚴格的檢驗,殘次品堅決不出廠,由於人民幣印量巨大,有時難免會有極個別殘次品流出來,但它不屬於錯版幣。這種殘次品和郵票的錯版不同,郵票在設計或製版中出錯,發行後發現錯誤會及時收回,少量流入社會的則成為珍郵,如“全國山河一片紅”、“蔡倫公元前”等郵票。但殘次人民幣不是錯版幣,不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升值潛力,當然,集幣愛好者若有幸覓到這類與一般人民幣略有區別的殘次幣,作為趣味幣專題收藏倒也未嘗不可。
最後,筆者再次提醒集幣愛好者,你若碰到這類所屬的“錯版錢幣”要堅決迴避,因為“錯版錢幣”根本不宜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