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
![錫克模式](/img/7/ddf/nBnauM3X2UTMwATN2kzM3kjNyITMyQzM4kDMwADMwAzMxAzL5M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錫克打破了“計畫必須直接控制生產”的信條,指出了社會主義經濟中計畫與市場相結合的必要性,並從理論上作了深入論證。在《第三條道路》中,他指出:“單靠市場或單靠沒有市場的國民經濟計畫都不能保證經濟的有效和符合社會長遠利益的發展。”(O.錫克:《第三條道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頁)錫克認為,計畫和市場有機結合意味著兩者的相互滲透。一方面,市場信息應成為計畫制定的依據和執行的標準;另一方面,計畫不僅要為市場規定方向,而且還要對市場施加影響,以克服市場的盲目性。他區分了國民經濟中的微觀平衡與巨觀平衡後指出,微觀平衡是指產品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平衡,這些平衡應由市場價格機制來解決;巨觀平衡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首先是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的平衡,須通過有約束力的國民收入分配計畫來實現。錫克認為,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過程的有計畫控制,國家便可實現總供求的大體平衡,這樣既能保持經濟運行的計畫性,限制市場的自發性,克服巨觀上的紊亂現象,又能使價格機制的作用得到充分自由的發揮,從而形成有效的社會主義計畫性市場經濟。
特點
錫克認為,一定的利益矛盾作為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某種特徵仍然存在,這些矛盾成為了實現社會必要勞動耗費的障礙。這些矛盾在生產力發展的目前階段無法克服。
![錫克模式](/img/f/b8d/nBnauM3X1gTO2ATM4kzM3kjNyITMyQzM4kDMwADMwAzMxAzL5M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市場之所以不能被取代不僅是因為在技術上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困難,而且還因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企業與社會之間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利益矛盾。沒有市場,就不能保證企業有社會所需要的微觀生產結構,企業就不能靈活地根據需求的變化進行生產、積極主動地改進質量和生產新產品、最經濟地利用生產要素、最大困難地提高生產率和最有效地進行投資等。沒有市場,不僅自發的機制將消失,而且計畫和監督結構也不可能弄清具體的需求,不可能最有效和最靈活地組織生產,從而也就不可能具體地反映社會利益和保證社會利益的實現。
原則
錫克模式的主要原則:
第一,客觀經濟分配計畫,這是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
第二,企業的獨立性。企業是作為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商品生產者出現在市場上,它們根據市場上的價格情況自行作出生產和投資的決策,參加競爭。這裡就有一個所有制的問題。傳統的政治經濟學把國家所有制看成是所有制的最高形式,並把國有化看成是社會主義經濟走向成熟的表現。毫無疑問,國家所有制是與計畫經濟體制相聯繫的,隨著那種高度集中的計畫體制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矛盾,這種觀念也動搖了。五十年代初,南斯拉夫建立了自治社會主義的模式,從而奠定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的實踐基礎。之後,許多經濟學家從理論上論證了社會所有制的客觀必然性(例如愛·卡德爾、弗·布魯斯、本·沃德等)。錫克在一九八一年訪華期間說,他傾向於社會所有制,也即集體所有制。他指出,有的國家的經濟之所以出現困難,其癥結不在於社會所有制,而在於取消了巨觀經濟分配計畫,排斥了社會對企業必要的干預。
第三,市場的完善化。毫無疑問,社會主義經濟中必須引入真正的市場機制。但是絕不能照搬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的市場機制。錫克指出,市場仍有很大的局限性:1.市場今天不是,過去也從來不是一個完善的市場,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後期,它表現出由於壟斷而造成的嚴重不平等的缺點;2.市場本身不能說明市場的未來發展,市場反映的只是在過去的生產和分配基礎上出現的需求結構。對此,錫克提出市場機制完善化的兩大對策:反壟斷和加強市場透明度。錫克高度重視買方市場的重要性,指出這是市場機制發揮積極作用的一個必要條件,錫克構想了幾種反壟斷的措施。對於加強市場的透明度,錫克指出,社會主義企業的經營活動已不成為秘密,銀行在社會簿記方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同時預測工作也應成為減少市場盲目性的一個重要手段。
作為理論模式,錫克的構想同有計畫的商品經濟是一致的,人們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特別是關於企業獨立性與所有制問題和巨觀經濟分配計畫問題。一九七二年,錫克在西德出版了他著名的《第三條道路》一書。在這本書里,錫克指出,集中化的經濟體制一個必然的後果是政治上的專制,僅僅從個人崇拜上找原因而不分析體制的內在弊病,是簡單化的做法,無助於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
相關人物
![錫克模式](/img/2/6a7/nBnauM3X3IzNzcjN5YzM3kjNyITMyQzM4kDMwADMwAzMxAzL2M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奧塔·錫克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撰寫了大量著作。他的主要著作有:
《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1958年)
《經濟—利益—政治》(1962年)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和貨幣關係問題》(1962年)
《社會主義的計畫和市場》(1965年)
《捷克斯洛伐克的經濟改革》(1969年)
《民主和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和市場經濟》(1971年)和《第三條道路》(1972年)
現狀
![錫克模式](/img/3/a1f/nBnauM3X3IzNxIDNyADN3kjNyITMyQzM4kDMwADMwAzMxAzLwQ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但是,計畫經濟離不開計畫手段,沒有計畫也就談不上什麼計畫經濟,同樣,市場經濟也離不開市場,離開市場也就沒有市場經濟。在馬克思經典社會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沒有市場存在的計畫經濟,而在古典市場經濟中,則沒有計畫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人們習慣上把計畫與計畫經濟等同起來,把市場與市場經濟等同起來。從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對立中引伸出計畫與市場的對立。在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首先破除了把計畫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區分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標誌。提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分不在於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問題,認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的矛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從而使人們從教條式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框中解放出來。過去人們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出現混亂思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把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相混淆,把資源配置方式與生產關係相混淆,把馬克思的理論社會主義與現實社會主義制度相混淆。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明確提出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都是手段,沒有姓“社”和姓“資”的問題。正是把計畫和市場與社會基本制度相混同,一些學者便把社會主義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改革,看作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雷諾茲比較客觀地說道,社會主義在改革中更廣泛地運用市場關係“有時被西方作者歡呼為‘回到資本主義’這種說法有其真實的成分。這不過是社會主義經濟更加信賴市場關係和企業決策,比過去所做的可能更象資本主義一些。但是這種說法,其錯誤的成分也許更大些。這些經濟仍然是社會主義經濟,並未產生放棄公有制的問題,並未放棄政府對主要經濟發展綱要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