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清真寺

錦州清真寺

20世紀50年代,在遼寧省錦州市古塔區北二街清真寺胡同路西,有一歷史悠久,獨具一格的明代宮殿式建築群,這就是名震遼西的伊斯蘭8活動中心,著名的錦州老清真寺,明嘉靖二年(1523年)所建,創建人常雲山大伊瑪目。

基本信息

錦州市清真寺
地址:遼寧省錦州市天安里10號
郵編:121001
現任教長:馬繼英
現任學董:任紹明

簡介

20世紀50年代,在遼寧省錦州市古塔區北二街清真寺胡同路西,有一歷史悠久,獨具一格的明代宮殿式建築群,這就是名震遼西的伊斯蘭8活動中心,著名的錦州老清真寺,明嘉靖二年(1523年)所建,創建人常雲山大伊瑪目。追溯該寺的前身,據《錦縣誌略》記載:“清真寺俗呼禮拜寺,自明宣德間傳教至錦,入籍者僅十餘戶”。結合原南門外離陽宮東角門外修廟功德碑上記載廟院四至上刻有“東鄰禮拜寺"字樣,顯系建離陽宮之前已有清真寺多年,市內回族老人每每憶起清。真古寺時,還念念不忘“我們的清真古寺建在南門外火神廟東鄰駱駝店附近”。據記載錦縣古寺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以後由於關內穆斯林陸續來錦,人口不斷繁衍;清真古寺已不適應當時的情況,由大伊瑪日常雲山出面,疏通官府,用重金購買城內北街四方地一塊,重建清真寺,即解放後遼西地區著名的清真老寺。錦縣老清真寺占地面積為約4畝,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周圍徹有磚石結構圍牆,前後共分三進院落,建築考究,布局合理,建有沐浴室、教長室、講經堂、辦公室、禮拜殿、窯殿、抱廈、廚房、倉庫、對廳等共35間,建築面積為755平方米。在第一進院內,設大門一座,兩側配以角門,正面建有對廳三間,圓脊灰瓦,青磚砌牆,原為紅漆木雕隔扇門,後改做玻璃門窗,外面檐間懸有古木匾一方,題為:“最初無稱”,獻匾者姓名不詳,對廳南側建有小角門一座,北側建有異角飛檐,斗拱層疊,圓脊灰瓦,朱紅二門一座,並內套隔扇門四扇,門外兩側石雕獅鼓,頗為壯觀。二進院內系用對廳隔成中院,對廳南北檐下各懸修寺公德匾各一方,北側廊下豎有修寺功德石碑一座。院內西側為該寺的主體建築,禮拜殿和窯殿,屹立在二進院的西側,禮拜大殿屋頂為圓滾五脊,翹角飛檐。殿外東檐下南北兩側懸有“惟精唯一”和“俊路達天”古名匾各一方,殿正門上方懸有錦縣知縣襪陵馬鳴歧(回族)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獻的《真一》木匾一方。禮拜殿正門兩側抱柱上掛有錦縣知縣林陵馬鳴歧(回族)獻的木刻檻聯一付,題為:“溯主宰之本然,無始無終無形無像腐盪乎默運陰陽真造化”;“思聖道之中正,不偏不倚不爭不黨,洋洋乎維持宇宙大綱常”。禮拜殿三門前建有四面翹檐,底座石鼓的四根紅漆明柱構成的抱廈一座,小巧玲瓏,聯結在禮拜殿正門之前,廈內上方懸有回族愛國將領奉天總理營務翼長記名提督及色巴圖魯左寶貴歸真絕筆撰寫的“真主獨一”白底黑字巨匾一方,更顯得禮拜殿莊嚴肅穆,雄偉壯觀。禮拜殿內用木板鋪地,上覆草蓆和涼蓆、跪坐處白氈成行,為禮拜場所。殿內高大。寬敞明亮,禮拜殿深處右側前方置木製宣講台“敏拜爾”一座,上置木杖,為阿旬宣講教義之地。二進院右側首先映人眼帘的為阿旬用作辦公和講經的北講堂,起脊瓦房,寬敞明亮,其西鄰為高大的沐浴室,此房為前矮後高的磚木結構建築物,為適應浴室水蒸汽過多,疏通蒸汽而特殊設計的建築物。該浴室建於1922年,為二掌教任鶴亭和鄉老董樣所建。二進院的南側,和北講堂對峙的為南講堂,作辦公室和開會用。南講堂的東鄰為庫房兼廚房。西鄰為學員室,專供學員學習和住宿用。三進院的主要建築為和禮拜大殿西部聯結在一起的窯殿,即望月樓。該樓為二層四角飛檐,四面裝有紅漆隔扇,外置紅漆木質雕刻欄桿的精巧樓亭,樓頂翹角綴以銅製響鈴,每到晨昏,微風吹動,伴以鴉雀迴旋,確有出世之感。每年老爾林們為寬求新月,以確定封齋和開齋日期,都要登上此樓西望,以求新月的出現,然此種壯觀場面早在30年前就巳消失。三進院的禮拜大殿南側建有小巧玲殊的偏廈一座,分析當時建此偏廈的目的,可能是為防止禮拜殿獨設的南窗被風吹雨淋之故.虔誠的穆斯林老先輩為了美化清真寺的環境,在寺院內鋪設了中鑲卵石外擺條石的院內甬路,勇路兩側栽植榆樹牆,院內栽植刺梅、赤芍、蒼松、白楊、桑梨等,既美化了環境,也淨化了空氣,對建築物做了相應的陪襯,使清真寺更加莊嚴肅穆,幽雅清靜。解放後,為了保護古老的建築,經伊瑪目伍少明和穆華亭、白瑞亭、伍四亭、張文學各位阿旬及白俊銘、哈東閣、常海清等鄉老又改建和維修了一部分建築,重新美化了環境,彩繪了房檐門窗、由此這座老寺巳成為遼西地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一座大型老寺,每逢節日有大型宗教活動時,前來參加節日活動的穆斯林絡繹不絕,可惜這座具有50O多年歷史的珍貴寺院在“文革”中慘遭破壞,整個禮拜殿毀於一旦,其它建築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至今穆斯林憶起往事,異常痛心。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後,錦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經錦州市清真寺伊瑪目任少明和穆華亭、丁善華、穆瑞明、張文學各位阿訇及鄉老戴聲遠、王思林、曹德仁、常蔭亭、楊松林等代表著全市穆斯林和政府有關部門共同協商,古塔區政府為落實宗教政策,另擇天安里廢棄工廠一處,作為再建場地,由市房局撥款,通過緊張施工,經市清真寺籌建委員會常蔭亭鄉老的監督,指揮施工,僅用半年多的時間,於1983年初就全部竣工,同時院內配套的輔助工程也一齊竣工,於1983年4月16日在新建清真寺內舉行了“錦州市清真寺落成典禮大會”。新建的清真寺座落在市內古塔區天安里10號,占地面積為1.4畝,建築面積為473平方米。主體建禮拜殿系按伊斯蘭教特色和阿拉伯獨特風格設計的。整個建築為東西走向長方形,東西長為22米,南北為12米,正門向東開,門的上口為桃形拱旋,南北兩側和正面立窗均為桃形拱旋,每側七套視窗,兩側的東邊各設使角門一座。屋頂女兒牆內建築渾厚飽滿的綠色穹頂一個,頂端裝置不鏽鋼球體,一彎新月(白鋼製件)直插天空,標誌著伊斯蘭教特色。殿頂四角建綠色小穹頂各一。簇擁著中間綠光閃閃的巨大穹頂,這群穹頂在形象上相互呼應,在設計尺度上恰成對比,組成了豐富的天際線,設計這種穹頂含有一定的宗教意義,設計構思和藝術效果比較新穎,它的特點是既莊嚴肅穆而又突出了伊斯蘭教特色,從遠處眺望,使人一望便知此處就是清真寺。禮拜殿內寬敞明亮,一派淡雅柔和而又莊重的色彩,十組乳白色玉蘭花壁燈,猶如兩排光明的使者,整齊地裝置在南北兩側潔白的牆壁上。殿頂高懸八盞吊燈及四組日光燈,窯殿頂部裝置七火蓮花吊燈,它保證夜間禮拜殿內燈火通明,亮如白晝。禮拜殿地板一抹紫紅柒色,承塵為乳白色,頂棚鑲以有葵花圖案的白色鈣塑板。近年清真寺任少明伊瑪目施捨乜帖36O0多元為殿內地板上鋪設了綠色簇城地毯,張文學阿旬為就拜叩頭處用1600多元買了紫色海軍呢,這樣上下紅白綠相映,極為美觀。窯殿處有四根白色樑柱頂天立地,支撐著禮拜殿頂端.西面“米合拉布”處裝有名人書寫的經文字畫,上方懸有穆瑞明阿旬獻的電子石英大型壁鍾一個。米合拉布兩側懸有丁善華阿旬獻的有機玻璃大型經字畫各一副。殿內西北角設木質“敏拜爾”(宜講台)一座,系經總監工常蔭亭鄉老獨具匠心,精心設計的古典式講台,對禮拜用內起到了陪襯作用。窯殿裡邊兩根大柱上各懸掛北鎮縣張樹盧阿訇敬獻的乜的經字玻璃木框楹聯一副。窯殿前面南側柱前豎有丁善華阿訇敬獻的落地鍾一台。禮拜殿內各高大門窗均裝有落地長窗拉簾,均為張各魁阿訇乜帖。由於新址占地面積不多,難以另建婦女拜殿,僅在禮拜殿內開闢一角,內設四班,用屏風圍住,專供女鄉老禮拜用。除主體建築禮拜殿外,正南方建有高大瓦房11間,約計20O多平方米,計有辦公室、男浴室、女浴室、鍋爐間等。殿的北側建有簡易房一排,設有收發室、宿舍、殯儀室、灶房、倉庫等。除正常接待內外穆斯林來奪沐浴、禮拜外,還接待來寺舉辦紅白事情的一些事務,寺中準備了各種餐具和炊具及殯葬用具,專供穆斯林使用。清真寺管委會全體成員的想法是要把清真寺辦成既是宗教活動場所,也是全市回族人民活動的中心,管委會還安盡全力把它辦成一個為回民服務的生活中心,儘管管委會力量微弱,我們虔誠地祈求安拉裹助我們,賜給我們智慧和力量,讓我們用虔誠的也格把清真寺的教務處理好,把寺務管理好,為穆斯林服務好,從而為社會主義祖國的偉大“四化”建設貢獻力量。目前該寺有阿訇4人,滿拉1人,”學董25人。本坊教民3000戶,教民1000O人。該寺附屬團體有錦州市伊協清真寺管委會食品廠一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