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汾陽銘義中學,屬山西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代:1915年,地址:山西省汾陽市英雄中路。
1915年由華北基督教公理會創辦,其前身是1913年開辦的山西公立河汾中學,今發展為山西省汾陽中學。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學校就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沿陣地,湧現出大批革命志士。從創辦到1947年,汾陽中學畢業學生3000餘名,分布於全國各地,為中國的文明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校園創建於1915年,後屢有擴建。校址坐西朝東,總平面由南到北呈不規則形狀,占地面積2400O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國建築有9座,建築結構簡練,形制多樣,是我國傳統建築向現代建築過渡時期的典型作品。
沿革
山西私立銘義中學創建於1906 年,當時稱“汾州府中學堂”。1915 年基督教華北公理會與美國Carleton College在此基礎上創辦了銘義中學。1920年代,與汾陽崇德女校中學部合併,成為男女合校。抗日戰爭時期,銘義南遷,在四川金堂武廟成立了山西私立銘義中學金堂分校,1946 年停辦。日寇占領汾陽後,留在汾陽的銘義師生成立了“汾陽銘義宗教研究班”,名義上是宗教研究,實際上是講授中學課程。抗日勝利後,銘義得到恢復。1949 年,銘義與汾陽、文水、介休、孝義、尊德等中學合併,成立了山西省立汾陽中學。
抗日戰爭時期,銘義中學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歷程。1937 年7 月7 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再次出兵侵略中國。山西與河北緊鄰,迫近前線,形勢異常緊張。當時銘義校長是孫秉乾(孫子健),辦學嚴謹。8月,銘義照常開學上課。10 月底娘子關失守,太原吃緊,汾陽已是“黑雲壓城城欲摧”。11 月,銘義決定南遷山西稷山。當時已無火車,汽車,只能雇馬車運行李,師生則步行。途中,逃難的人擁擠不堪,經常遇見敵機掃射轟炸。到稷山後,學校設備十分簡陋,但很快開始複課。由於對時局估計不足,寒假時,學校又返回汾陽。一部分不願意返回汾陽的學生,由學校安排,過黃河到西安借讀銘賢中學,後隨銘賢步行翻越秦嶺到陝西沔縣,最後到四川金堂曾家寨。
銘義從稷山返回汾陽後不久,時局又趨緊張,學校決定西遷過柳林至綏德,最後到四川。孫校長剛把師生送出汾陽,準備料理一下,第二天出城。不料第二天日軍已開始炮轟汾陽,汾陽淪陷。孫校長只好化妝成商人,騎腳踏車離開汾陽。到四川後,在金堂找到武廟作校址,1939 年7 月正式招生。高中只招收高中一年級,高二和高三的同學仍在銘賢借讀。
抗日戰爭時期,銘義中學經費中斷,經濟拮据,能在金堂復校辦學實屬不易。學生中不少是戰區學生,無經濟來源,生活艱苦。學校許多工作都由學生自己擔任,如辦一伙食團,打掃教室,吹號等。學校形成了艱苦樸素,團結互助的風氣。
1945年抗戰勝利,1946年銘義中學金堂分校停辦。銘義在金堂辦學七年,培養學生近千人。這批學生15分布到全國各地,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