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運城市下轄縣]

稷山[運城市下轄縣]
稷山[運城市下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稷山縣古稱“高涼邑”,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轄區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線處的山西省西南端,運城市正北端。東連新絳縣,西臨河津市,南靠稷王山和聞喜縣、萬榮縣接壤,北依呂梁山與鄉寧縣相連。 稷山縣是后稷故里,古屬冀川,春秋屬晉,戰國屬魏,唐屬絳州。稷山縣是山西省的文物大縣,境內代表文物有最大的祭祀后稷廟宇稷王廟和最大的土塑釋迦牟尼像。稷山縣是晉南商貿重鎮,素有“晉陝豫交界的小天津和旱碼頭”之稱。 稷山縣治在汾水北岸稷峰鎮。至2016年,縣域國土面積686平方公里,耕地58萬畝,下轄5個鎮、2個鄉、1個社區辦事處,全縣常住人口36.14萬。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稷山,“邑以稷山名,以后稷始播百穀於茲也”。

歷史沿革

稷山縣地圖 稷山縣地圖

春秋稱“稷”,屬晉。漢為河東郡聞喜縣地。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於今城關東南15千米置高涼縣、郡,隸東雍州。

西魏大統中年於今縣境置南汾州,郡徙治今河津市境。廢帝三年(554年)南汾州改勛州,北周升總管府。武成初年廢勛州,絳州治徙此。建德六年(577年)州、縣治徙今城關西南6千米吳城村。

隋開皇三年(583年)絳州治徙今新絳縣境,十八年(600年)高涼縣改稷山縣,徙治今城關,屬絳郡。唐先後屬絳州、絳郡、河中府。五代屬絳州。

宋屬絳州絳郡。金興定初年屬晉安府。元、明、清仍屬絳州。

民國初年廢州,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9年屬晉南區新絳分區,隸陝甘寧邊區。後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

1954年,運城、臨汾兩地區合併為晉南專署,縣隨。

1958年,稷山、河津兩縣和萬榮縣大部,以及鄉寧縣部分合併為稷山縣,屬晉南專署。

1959年,原萬榮縣劃歸稷山地盤分出。

1961年,河津縣析出;西坡、尉莊兩公社復歸鄉寧,稷山縣境恢復原貌。

1970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專署,後改為行政公署,縣屬運城行政公署。

2003年,運城地區撤地建市,稷山屬運城市。

行政區劃

至2014年,稷山縣轄5個鎮、2個鄉,分別是:稷峰鎮、西社鎮、化峪鎮、翟店鎮、清河鎮、蔡村鄉、太陽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稷山縣位於山西西南部,運城市正北端,距太原市410千米,距運城市85千米。東靠新絳縣,西臨河津市,南以稷王山和聞喜縣、萬榮縣接壤,北靠呂梁山與鄉寧縣相連。轄區南北長47.5公里,東西寬25公里,面積686.2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48′18″—111°54′4″,北緯35°22′48″—35°48′32″。

地形

稷山縣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北部呂梁南麓,山勢陡峻,主要山峰有文仲子洞、玉皇頂、馬頭山等,海拔均在1300米 以上,其中以玉皇頂為最高,海拔1618米;南部稷王山海拔1279米,峨嵋台地橫貫南部翟店、太陽等鄉鎮,海拔在500米上下,是臨汾盆地的一部分。

地貌

稷山縣境屬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區,地處山西台背斜,呂梁隆褶帶南側汾河地塹之中。區內以呂梁復背斜及南北兩條深大斷裂構成地貌特徵。根據地表形態、組成物質等條件又分為基岩中低山區、黃土丘陵區、沖湖積平原區、山前傾斜平原區。

氣候

稷山縣屬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一月零下4℃,七月27℃;年降雨量483毫米,霜凍期在十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220天。

水文

汾河是稷山縣主要河流,自東向西流經35個自然村,境內長25公里,水寬20至80米,水深0.5至1.5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3年轄區農用地面積為49295.7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1.81%,其中耕地面積37973.63公頃;建設用地面積為9857.8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36%,其中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為9147.99公頃;採礦用地面積為474.6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69%;交通用地面積為437.7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64%;水利用地面積為210.6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301%;其他建設用地總面積61.4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09%。其他土地面積為9493.8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3.83%。

礦藏資源

稷山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白雲岩、石灰岩、石英石、石英砂、雲母、蛭石、輝綠岩、磷灰岩等。鐵礦位於陳家山一帶,礦體儲量為55萬噸;白雲岩屬大型礦床,礦體層位穩定,規模大,質量好,為D級儲量7400萬噸;石灰岩礦層厚數百米,延長10千米,屬大型礦床;鉀長石、石英儲量在20萬噸以上,石英砂儲量150萬噸以上;礦泉水資源較豐富。

生物資源

野生植物主要有:喬木類的松、柏、山楸木、柞木、椴木、漆樹、核桃、梧桐、槐、榆、柳、楊、拐棗、椿、桑、等;灌木類的黃楊、條柳、荊條、黃花條、馬王刺、刺條、枸子木、膽條、冬青、酸棗等;另有青竹、苦竹、蒿草、香附子、鹼谷、草木棲、野苜蓿、紅台草、鹽蓬、甜苣、牛蒡、大米草、石崖菜等 。

野生動物主要有:狐狸、黃鼠狼、獾、野兔、松鼠、狼、烏鴉、野雞、貓頭鷹、布穀鳥等。

水利資源

轄區水資源豐富,總量為10292萬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31立方米。其中,洪水年徑流量3936萬立方米;清水年徑流量682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為4357萬立方米,補給量每年為4987萬立方米;汾河過境水年徑流量13.9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

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轄區共有112298戶,戶籍總人口為351676人,其中,城鎮人口115997人,鄉村人口235679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數為178964人,女性人數為172712人。出生人口為4168人,出生率為11.89‰;死亡人口為2343人,死亡率為6.68‰;自然增長率為5.21‰。從業人員有12582人,在崗職工有12167人。稷山縣居民以漢族為主,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轄區除漢族外分布有回族、滿族等少量少數民族。

交通

稷山縣交通便利,晉城至禹門口乾線公路橫穿縣境東西,大寧至臨猗幹線公路縱貫縣境南北,交匯城關。108國道4公里自東向西橫穿縣境,侯西鐵路與南同蒲鐵路在此交匯。基本實現村村通,形成三橋六路大循環的交通格局。至2012年,轄區公路總里程483公里,公路密度70.4公里/百平方公里。

經濟

2013年稷山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6.9億元,增長8.3%;財政收入完成4.06億元,增長7.6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67億元,增長12.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8.8億元,增長13.1%;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48億美元,增長167.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2億元,增長2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8872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7581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1.6億元,增長14.5%。稷山縣主要產業為:冶鐵、化肥、煉焦、紡織、金屬鎂、造紙、包裝、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水泥等。

第一產業

稷山縣耕地面積57.73萬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穀子、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豆類為主。轄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為板棗、紅提葡萄種植基地和山西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稷山縣被評為山西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已建成8個高標準新農村連片區,“一村一品”多點開花,湧現出板棗、核桃、鮮桃、大棚蔬菜、蛋雞養殖、中藥材、無公害葡萄等專業村。轄區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0306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08336萬元,林業產值1378萬元,牧業產值70543萬元,漁業產值50萬元。2013年,稷山縣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兩紅”(紅棗、紅提葡萄)生產效益明顯;畜牧業產值超過3億元;胃樂、后稷兩家公司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農副產品深加工產值達3億元以上,被農業部授予“中國農產品深加工十強縣”稱號。

第二產業

2013年稷山縣招商引資完成46.3億元,實施工業項目6項,總投資12.85億元,新增產值38.45億元,利稅2.94億元。

重工業:西社新型煤焦化循環經濟示範園區被省經信委確定為“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在全省108家工業園區中產值、效益排名第20位,在全省30個煤化工園區中進位第10,對財政的貢獻率達75%;大力開展了招商工作:陽煤集團的“3052”項目於2013年9月6日開工建設;中國電力投資集團50MW太陽能發電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中國鐵路勘探第一設計院和太原鐵路局建設的西社工業園區鐵路專運線項目列入省重點項目名單。

輕工業:翟店印刷包裝文化產業園區的森淼包裝等五大項目投產達效;高新技術園區的晉龍飼料科技研發中心項目產生效益;翟店第二屆包裝印刷貿易洽談會成功舉辦。

第三產業

2011年,稷山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億元,年均增長17.6%,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3.14億元,年均增長20.0%;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26億元,年均增長10.1%。金融保險業持續發展,2011年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46.5億元,年均增長13.4%;貸款餘額達21.2億元,年均增長3.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37.5億元,年均增長11.7%。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稷山縣系衛生紅旗模範縣,任全保的“長效麻醉劑”、“母痔基底擰化療法”和楊文水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花膿性骨髓炎醫療法”等研究成果獲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獎;稷山縣人民醫院是“二甲”醫院。至2013年,全縣共有醫療衛生單位19個,正式編制人員97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54人,醫療床位1725張,千人平均床位5.4張。

教育事業

轄區138所中國小校全部實現了標準化辦學;完成了中國小校舍安全覆蓋工程;在全省率先實現遠程教育信息化和“校校通”,其中,80餘所學校實現“班班通”,信息高速公路已通到稷王山中和呂梁山麓的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兩免一補”政策。2013年,稷山縣高考二本B類以上達線人數達到796人,比上年淨增93人,實現“五連增”。

社會保障

2011年,全縣共發放城鎮居民低保6250人,比2002年的1586人增加4664人,占城鎮人口總數由5.8%提高到8.4%;發放農村居民低保12522人,比2002年的3804人增加8718人,占農村人口總數由1.2%提高到3.9%;共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978萬元,比2002年的60餘萬元增長48.6倍,年均增長54.0%;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人數為29485人,比2002年的9300人增加20185人。

民生改善

2013年,稷山縣財政用於民生的投入達到8.2億元,增長10%,占到總支出的67%。3761名80歲以上老人領取長壽健康補貼;可容納1000餘名幼兒的稷王幼稚園主體完工;實現天眼工程全覆蓋;504套保障性住房全面竣工;縣老年公寓和康寧護理院投入使用;啟動實施了縣級公立醫院遠程會診,實現藥品“零差價”銷售,藥品價格平均下降20%;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全年新增就業615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259人,補貼就業困難大學生586人,公開招聘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77人;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啟動,平抑物價活動常態化。

城鄉建設

稷山佛閣寺 稷山佛閣寺

2013年,稷山縣“三城聯創”成效明顯:實施11項聯創達標工程,總投資達3.3億元,開展了文明縣城、衛生縣城、生態縣城創建活動,“省級文明縣城先進縣”榮譽稱號花落稷山;重點工程順利實施:總投資12.98億元,大佛北路、稷王路改造、體育路、文化路等城建基礎設施工程順利完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新增綠化面積27.8萬平方米,縣城綠化覆蓋率達到36.2%;交通能力全面提升:新修縣鄉村公路154公里,聞蒼線蔡村段二級公路順利通車,聞合高速聞蒼線太陽段、太陽至翟店的兩條二級公路連線線高標準建成,全縣七個鄉鎮全部建成了二級公路,縣城和鄉鎮之間實現二級公路全覆蓋,鄉鎮與鄉鎮之間實現等級公路全覆蓋;產城同建助力發展:翟店和西社兩個全省百強示範鎮城鎮化投資達1.42億元,鎮區綠化、道路、排水等設施得到了完善。

文化藝術

稷山縣有聞名的陽城走獸、高台花鼓等文化精品,形成了彩印包裝、仿古工藝、螺鈿漆器、楊趙燈籠等文化品牌。2012年,稷山縣圍繞建設稷王文化名城這一目標,大力發展具有稷山特色的先進文化,加快形成“一軸兩帶三圈”(稷王文化大中軸,歷史人文景觀帶、汾河谷農耕文化景觀帶,紙包裝文化產業圈、手工藝文化產業圈、文化旅遊產業圈)。

高蹺走獸

高蹺走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盛行於清朝雍正初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廟會活動中,經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由兩人表演的連體高蹺,將人與獸巧妙組合,精心裝扮,演繹神話傳說。

高台花鼓

稷山高台花鼓 稷山高台花鼓

稷山花鼓是中華鼓藝術的一種,早在唐代初期就已產生。它發源於民間,根植於民間,世代相傳,經久不衰,日臻完善。千百年來,稷山村村有打花鼓喜慶豐收,歡慶佳節的習俗。稷山花鼓在境域內汾南、汾北各有不同,其中以汾南東蒲的花鼓和汾北桐上的花鼓最為著名。2008年稷山(安福)高台花鼓入選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儀式前表演,成為奧運會開幕式儀式前表演中山西唯一的節目。

螺鈿漆器

螺鈿漆器 螺鈿漆器

稷山嵌螺鈿漆器製作技藝源於唐代嵌螺鈿製作技藝。有選型、制胎、設計圖案、髹漆、螺細鑲嵌、推光等幾十道工序,使用天然大漆、螺細(軟、硬)、貴金屬和木、紙等為原材料。作品漆面光潔,色調和諧,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螺鈿漆器主要分為三大系列:天然大漆胎螺鈿鑲嵌仿瓷器型產品;大漆鑲嵌螺鈿、金屬書法混合型產品;木胎、紙胎大漆鑲嵌螺鈿產品。“嵌螺鈿漆器傳統手工技藝”在2008、2009年先後入選“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物古蹟

稷山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頗多,青龍寺壁畫可與永樂宮壁畫相媲美;興化寺壁畫系“現存佛寺壁畫中最好一種”,已在北京故宮太和殿西廡展出多年;由山西省投資在馬村建成的“古墓研究中心”是完整的金代古墓群;“玉壁城”為既有文獻可參又有確切遺址存在的著名古戰場。

青龍寺

稷山青龍寺 稷山青龍寺

青龍寺在稷山縣西4千米的馬村。寺始建於唐龍朔二年(662年),元、明、清歷代均曾修葺或重建。現存建築是元、明時代的遺存,有前、後兩院,殿宇計8座。殿中有元至正、至元和明永樂題記,全殿壁畫的完成已在明初,技法純熟,線條剛勁。後大殿中辟畫有釋迦佛及眷屬、彌勒佛和脅侍菩薩等,其中多數畫面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所補繪重描,僅有少數畫面為元代原作。 稷山青龍寺元代壁畫,內容屬水陸畫範疇,以描寫各界神眾為主。

法王廟

法王廟 法王廟

法王廟位於稷山縣西二公里之南陽村西隅,該廟坐西向東,占地約3000餘平方米,現存殿宇十八間,舞台一座和一個清代補建的三間門樓。藝術和科學價值以舞台為最,據廟內碑文記載,建於明成化七年(1472年),系重檐十字歇山頂,上覆琉璃彩瓦,長14.5米,寬14.3米,梁架結構繁雜奇巧,斗拱裝飾古樸俏麗,是一座有元代遺風的明代建築。

大佛寺

大佛寺 大佛寺

佛閣寺位於縣城東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又名“清涼院”,因寺內有一巨佛,俗稱“大佛寺”。該寺始建於金代皇統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原寺規模較大,拾級而上,坡道兩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極多。因戰亂大部分建築遭毀,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正殿系樓閣式建築,殿內有一尊高20餘米,寬6.7米,保存完好的釋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閣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頂層,可瞻仰佛之整體。

宋金墓群

宋金墓群 宋金墓群

宋金墓群位於稷山縣城西四公里之馬村西南隅,是十四座仿木構建築且為四合院式的磚質雕花墓。各墓室磚質類同,結構各異,有窯洞式、樓閣式、宮殿式;分單檐、重檐、多重檐等。各墓室雕刻的門窗隔扇、滴水貓頭、禽獸花草、墓主夫婦、書童侍女和泥質套塑的“二十四孝”等裝飾各異。

稷王廟

稷山縣稷王廟 稷山縣稷王廟

稷王廟原稱后稷祠,始建於元至正五年(1345年)。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稷王廟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公布山西稷山稷王廟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稷王廟是一處專祀穀神后稷的廟宇。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占地面積10080平方米,南北長112米,東西寬99米。平面布局自前向後有:山門、獻殿、后稷樓、泮池、八卦亭、姜嫄殿等,兩側配有鍾、鼓樓。

名優特產

釀菜

釀菜是稷山縣的傳統菜餚,清末年間就已馳名河東。有一句順口溜:“稷山釀菜好,稷山釀菜香,不嘗釀菜味,枉來稷山城”。稷山縣不論城鎮還是鄉村,設宴待客席上少不了釀菜。特點:釀菜菜形如同切好的香腸片,像“金錢”一般漂浮在湯清見底的碗裡。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傳統風味特色名吃,始創於隋朝開皇年間,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考究。乾隆皇帝江南出巡,紀曉嵐向皇上介紹地方名吃稷山麻花,乾隆皇帝品嘗後稱道:“形如繩頭,香酥可口,出類拔萃,別具風味。”由此,稷山麻花被列為朝廷御餐食品。

板棗

稷山板棗 稷山板棗

稷山縣農特產以板棗為最,主要產於稷山縣的城關、化峪、下迪3個鄉鎮,素有“棗鄉”之稱。稷山板棗歷代為貢品,是十大名棗之首,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稷山板棗個大肥碩,色澤紅艷,肉厚核小,質地細密,含糖分多,久儲不乾。稷山板棗於1986年獲首屆農博會最高獎,1996年獲食博會金獎,2000年在紅棗交易會上獲金獎。

著名人物

裴耀卿,字煥之,唐代大臣。

姚天福,字君祥,元初名臣。

梁綱,字正夫,明代書法家。

王文在,字念堂,清代欽點探花。

姚奠中,原名豫泰,國學大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