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盨
古代食器。青銅製作。用來盛黍、稷、稻、梁等。橢圓形、斂口、兩耳、圈足或四足,有蓋。蓋上一般有四個矩形紐,仰置時成為帶四足的食器。銅盨在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沿用至春秋,到春秋後期逐漸消失。
銅盨。古代食器。青銅製作。用來盛黍、稷、稻、梁等。
古代食器。青銅製作。用來盛黍、稷、稻、梁等。橢圓形、斂口、兩耳、圈足或四足,有蓋。蓋上一般有四個矩形紐,仰置時成為帶四足的食器。銅盨在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沿用至春秋,到春秋後期逐漸消失。
盨是中國在古代盛食物的銅器,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來盛黍稷的禮器,從簋變化而來,西周中期偏晚的時候開始流行。
漢字 古籍解釋 禮器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 高11.8厘米,口徑24.8厘米,重2.5千克,橢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獸首雙耳,耳圈內似原銜有圓環,今已失,圈足正中...
簡介 解讀 評論青銅盨是漢族在古代盛食物的銅器,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來盛黍稷的禮器,從簋變化而來,西周中期偏晚的時候開始流行。
詞典釋義 器物簡介 禮器師克盨,西周時期盛黍、稷、稻、粱等的青銅容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規格 外形特徵 刻錄銘文 歷史意義 銘文拓片獸叔盨,文物,通高20.4厘米,口長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蓋深5.6厘米。
簡介樂季獻盨西周晚期高17.7公分,口徑25.318.3公分,底徑21.413.9公分,4035公克由簋演變而來的新器類----盨,與瓦紋器身,是西周中晚期的。
基本資料 器物簡介 器物功用 青銅器注青銅翏生盨,西周時期歷史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鎮江博物館。
基本信息 文物介紹西周師克盨是西周時期鑄造的青銅器,它較完整地記錄了一篇冊命辭的內容,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信息 文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