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翏生盨

青銅翏生盨

青銅翏生盨,西周時期歷史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鎮江博物館。

基本信息

【名稱】:青銅翏生盨

【類別】:銅

青銅翏生盨青銅翏生盨

【時期】:西周

【文物現狀】:鎮江博物館

【文物級別】:一級文物

文物介紹

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盨名不見於《三禮》,其形由弇口圈足簋發展而來,用途亦同,宋代以來稱之為簋,至清末始將二者分開。盨的使用期很短暫,西周中期後段出現,西周晚期較為流行,春秋初期則基本消失。器形時代差異亦不很大,基本為橢方體、斂口、鼓腹、雙耳、圈足,蓋可卻置,有變化亦僅限於耳,足、蓋等部位。

翏生盨器形橢圓、有蓋、雙耳,連蓋通高21.4厘米,口徑15.3厘米×21.8厘米,蓋上之矩形鈕與底下之矩形足兩相對稱,全器飾平行棱脊紋,樸素而簡潔,而其所鑄銘文尤為重要。器、蓋內皆鑄銘,字數、內容完全相同,各6行50字。銘文記載盨的主人翏生跟隨周厲王(前857年—前842年)討伐南淮夷的重大事件。淮夷為商周時期的少數民族,是由許多邦國組成的民族共同體,居住在安徽、江蘇的淮河流域,因其地處周王室轄地之南,又稱南淮夷。面對強大的周人勢力,淮夷經常被迫稱臣,但亦常伺機反叛,尤以厲、宣時期反叛日趨頻繁。翏生隨厲王親率三軍出征,討伐角、津、桐、翏等淮夷重要之邦,殺死並俘虜了許多淮夷人,繳獲不少青銅器和兵器,得勝而歸。

翏生盨一件見諸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著錄,惜僅存器身,銘文鏽蝕不清;一件存於上海博物館。盨器流行短暫,出土及傳世亦稀少,有銘者更是鳳毛麟角,此件青銅翏生盨以其重要的銘文尤顯珍貴。西周晚期(厲王)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