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中國銀的使用始於器物的裝飾。戰國時期就有在銅器上鑲嵌、裝飾金銀的金銀錯工藝。漢代稱銀為白金,除用作器物裝飾外,也有少量銀器,如碗、碟以及銀印等。十六國時已有用銀制的餐具。唐代是中國銀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國有銀作56處,主要產地有陝(今河南陝縣)、宣(今安徽宣城)、潤(今江蘇鎮江)、饒(今江西鄱陽)、衢(今浙江衢縣)、信(今江西上饒)等州。當時銀器生產分官作與行作兩種。前者屬官營的作坊院,後者為金銀行業的工匠作坊。銀器品種繁多,有碗、盤、杯、碟、盆、盒、壺、瓶、鍋、匜以及熏爐、熏球等。唐代銀器,形體豐盈,氣勢博大,紋飾繁密,富麗堂皇,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風貌,多為王公貴族們所享用,其中許多銀器是地方的貢品。不少銀器設計頗為巧妙。如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莊出土的一件唐代銀熏球,球體兩半有鉸鏈相連,開合自如;球內有一盛香料的小金碗,用套環與球體相連,不論球體如何轉動,小碗始終保持平穩,碗內香料不致翻倒,技藝精湛。宋代,銀器業也很發達,銀器形體比唐代的小巧,胎體輕薄,紋飾風格趨向寫實,並出現鏨刻詩文等題材。元代,瓷器廣泛使用,使銀器生產逐漸衰落,但宮廷中仍有不少銀器。元代朱碧山是著名的文人兼金銀工藝家,他製作的蝦杯、蟹杯、龍槎杯等均為傳世精品。明代,北京的銀絲鑲嵌已有較高水平。清代,宮廷有大量的銀餐具和銀炊具。康熙六十一年(1722),廣東向清廷貢奉的銀器有茶壺、燭剪、墨汁罐、匣、文具、耳挖等物,其中匣和文具來自歐洲。道光年間(1821~1850),御膳房的金銀用具多達3000餘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銀器生產,主要產地有北京、成都、上海、天津等。銀飾小知識
925純銀其實是指含銀量92.5%的銀質品。925代表銀的純度。這是純銀器的最低標準純度,就正如999黃金的純度一樣。因為足銀過於柔軟並且容易氧化,所以自從tiffany公司開創925銀以來,925銀就被國際公認為純銀。
銀飾品的區別
925銀
925銀:是指含銀92.5%的銀,在國際標準上被公認為純銀標準。100%的銀較軟,製作時不能成型,不便做成銀飾,而且比較容易“氧化”,俗稱“變色”素銀
素銀:925銀外鍍外鍍白銠(行業上稱白金),能夠最大可能的延緩銀在氧化或硫化情況下變黃變黑的特性。行業上把沒有外鍍白金的925銀稱為“素銀”,素銀在空氣中比較容易氧化。現在市面上出售的925銀有很大比例的產品為了降底成本,都是素銀。泰銀
泰銀:泰國特產,標準也是925的銀含量。外表缺乏光亮度,追求一種“古”“舊”的“古銀”效果。比起925銀外鍍白金的銀飾,由於大眾基礎不夠廣泛,相對925銀來講,價格要較底一些。藏銀

苗銀
苗銀:本身是指純銀,長久以來苗族地區的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但現在說的苗銀都並非純銀,其它主要成分是銅,含銀量不高。其主要特點是苗族地區手工打製作,圖案精美,富有寓意。銀器的鑑別
看顏色:純度愈高,銀色愈潔白,首飾表面看上去均勻發亮,有潤色。如果含鉛,首飾會呈現出青灰色;如含銅,首飾表面會顯得粗糙,顏色沒有潤澤感。掂重量:白銀密度較一般常見金屬略大,一般地講:“鋁質輕、銀質重、銅質不輕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對其是否為白銀做出初步判斷。若飾品體積較大而重量較輕,則可初步判斷該飾品屬其它金屬。查硬度:白銀硬度較銅低,而較鉛、錫大,可用大頭針劃首飾不起眼的地方進行測試,如針頭打滑,表面很難留下痕跡,則可判定為銅質飾品;如為鉛、錫質地,則痕跡很明顯、突出;如實物留有痕跡而又不太明顯,便可初步判定為白銀飾品。聽聲韻:純銀飾品擲地有聲,無彈力,聲響為“卟噠卟噠”。成色越低,聲音越低,若為銅質,其聲高且尖,韻聲急促而短;若為鉛、錫質地,則擲地聲音沉悶、短促,無彈力。老銀器識別
看銀器標款。清代產生的飾品上僅打有足銀款;民國時期製作的有China及工匠姓氏或編號款;上世紀六十年代前製作的此類飾品上均打有“silver”標誌;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製品上有silver及925款;上世紀九十年代後製作的多打925標誌。看銀器製作精細程度。清代及民國時期製作的銀器飾品,製作工藝都較精細;而建國初期製作的銀器飾品,均為老一代工匠製作,因而可見其無論使用哪種工藝,也都十分精美到位;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製作的,技藝已不如以前。
看銀器外觀。區別清、民國時期及建國初期所制銀器飾品,要仔細、綜合地看其外觀。清代及民國時期產生的飾品,均具時代痕跡,即所謂的包漿。建國初出口的此類飾品,雖僅有六十餘年,但已帶有歲月留痕。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製作的飾品,表面新亮。
看銀器飾品上所鑲的珠寶玉石。清代、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的飾品,無論是玉還是寶石,均為上好的材質。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製作的,其所鑲的珠寶玉石材質已大不如前,甚至有的用劣質品替代。如玉石非和田玉,翡翠非A貨,松石為用石粉壓制。
腐蝕原因

空氣污染的影響
銀標準電位準Ag+/Ag=0.799V。由於工業化發展和農村大量燃燒麥稈釋放出的滾滾濃煙都會使空氣中含硫氣體不斷增加,銀器在這種環境中,表面極易產生黑色或黃色膜層,而已經被氧化的銀暴露於含硫空氣時,薄膜也會轉變成硫化物而變色。化學反應如下:這些硫化物一旦附著於銀器表面,就會對器物造成損害,影響展出效果。濕度的影響
銀儘管被認為是不活潑的貴金屬,但易吸收大氣中的水分子,在表面形成水膜,空氣中的硫、氧、氯進入水膜生成難溶的硫化銀、氧化銀、氯化銀,在銀層表面產生腐蝕而引起變色。此外銀的表面越是粗糙,越易凝聚水分和進入腐蝕介質,引起變色。⑴早期銀器製作最常用的工藝有鑄造、錘揲、鏨刻、鏤空等,雖然豐富了文化內涵,但正是由於這些複雜的工藝反而使銀器變得粗糙,並增大了與空氣接觸的面積,銀器表面受腐蝕的幾率明顯增加。如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圓盤座銀碟,鈑金成型,雖然器身有幾處被氧化變黑,但整體依然保持了銀白色的光澤。而編織成形的金銀絲結條籠子,由於與空氣接觸表面積明顯增大,器身整體被氧化變黑,失去了銀白光亮的色澤。⑵大量銀器在被考古發現之前處在一個濕度比較高、相對密閉的環境中,空氣中的污染物易結合水蒸氣與銀表面接觸,隨著時間的延緩銀表面慢慢地就被腐蝕。因此,考古發掘的銀器表面大都比較灰暗。紫外光的影響
太陽及人造光源(如日光燈、水銀燈)中含有的紫外光對各種不同質地的文物都有老化作用,銀器也不例外。紫外光的波長為100納米~400納米(波長越短能量越高),分為:近紫外線UVA,遠紫外線UVB和超短紫外線UVC。當紫外光照射銀器表面的時候,銀原子捕獲高能量光子,從穩定的低能態躍遷進入不穩定高能態,表現為銀的離子化,最終加速銀的腐蝕變色。化學反應如下:電化學腐蝕
電化學腐蝕——不純的金屬或合金接觸到電解質溶液發生原電池反應引起的腐蝕。活動性比較強的金屬作原電池的負極,失去電子被氧化。世界上75%的銀來自含銀的銅、鉛、鋅和金礦的處理過程。古代勞動人民提煉銀通常採用的方法是灰吹法:使銀礦熔於鉛中,實現銀的富集;然後吹以空氣,使鉛氧化,氧化鉛入爐灰中,使銀分離出來。在提煉銀的過程中由於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銀的純度並不高,主要含有銅、鉛、鋅和金等雜質。這些雜質和銀具有不同的金屬活動性(ZnPb(H)CuAgAu)。當空氣中的硫化物與水分結合時,在銀的表面形成弱酸性(H2S、H2SO4)的電解質水膜,這些金屬雜質就會與銀形成電化學反應,加速銀器的腐蝕變色。其他因素
通過對法門寺博物館收藏的唐代銀器觀察,在其焊接點和焊線周圍都有不同程度的綠色物質生產。這是由於焊料中含有銅,銅在空氣中結合水分子和酸性物質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氧化銅和銅綠(鹼式碳酸銅)。銅綠一旦附著在銀器上,對器物的整體欣賞造成影響。一件器物被腐蝕並不是由於單個因素引起的,而是受到它當時所處的環境中各種複雜的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因此,為了能夠有效地保護銀器及減少不必要的腐蝕損害,我們應該著重分析器物發生腐蝕受損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進行必要的保護研究。銀器保養

銀器作用
據史料記載,隋唐時代我國北方牧民就發現,馬奶放在普通的瓷製器皿中,幾天就會變質發臭,然而銀碗裡的馬奶卻能較長時間不變質。由於銀具有如此獨特的性能,故銀被人們譽為“永久性的殺菌劑”。現代的醫學研究也證實了,銀器的殺菌機理是因為銀在水中可形成帶正電荷的銀離子,這些銀離子能將細菌吸附其上,令細菌賴以呼吸代謝的酶失去作用,使細菌無法生存。美國的學者曾做過如下試驗:將50加侖的污水(其中每毫升含7000多個大腸桿菌)經過3小時銀電極處理以後,污水中所有的大腸桿菌全部死亡。據研究,傷寒桿菌在銀片上只能活18小時,白喉桿菌在銀片上也只能活3天。由於銀的殺菌功效卓著,因而它在醫藥方面有著廣泛的用途。現代醫藥業將銀膠體沉澱在紗布、藥棉上製成銀紗布、銀藥棉,用以治療膿瘡、潰瘍等,其療效較好。在野外作業、勞動或其他原因而不慎負傷,如將隨身佩戴的銀首飾貼敷在傷口上,能有效地防止感染。 銀器驗毒之說不科學。雖然銀器的殺菌功能已得到肯定,但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銀器能驗毒之說卻是不科學的。因為銀器與有毒物質接觸,並不一定會變黑,只有在接觸含硫物質時,才能使銀器表面產生一層黑色的硫化銀而失去原有的光澤,但是含硫的物質卻不一定有毒。諸如雞蛋黃就含有較多的硫化物,銀器與蛋黃接觸不久即會變黑,而雞蛋是無毒的。劇毒的硫砷化物砒霜(三氧化二砷)含有微量硫元素,能夠被銀器檢驗出來。相反,化學劇毒物質氰化鉀、氰化鈉等,由於不含硫元素,也就不會使銀器變黑。所以說,銀器驗毒的說法是不科學的。品種和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