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中國銀的使用始於器物的裝飾。戰國時期就有在銅器上鑲嵌、裝飾金銀的金銀錯工藝。漢代稱銀為白金,除用作器物裝飾外,也有少量銀器,如碗、碟以及銀印等。十六國時已有用銀制的餐具。唐代是中國銀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國有銀作56處,主要產地有陝(今河南陝縣)、宣(今安徽宣城)、潤(今江蘇鎮江)、饒(今江西鄱陽)、衢(今浙江衢縣)、信(今江西上饒)等州。當時銀器生產分官作與行作兩種。前者屬官營的作坊院,後者為金銀行業的工匠作坊。銀器品種繁多,有碗、盤、杯、碟、盆、盒、壺、瓶、鍋、匜以及熏爐、熏球等。唐代銀器,形體豐盈,氣勢博大,紋飾繁密,富麗堂皇,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風貌,多為王公貴族們所享用,其中許多銀器是地方的貢品。不少銀器設計頗為巧妙。如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莊出土的一件唐代銀熏球,球體兩半有鉸鏈相連,開合自如;球內有一盛香料的小金碗,用套環與球體相連,不論球體如何轉動,小碗始終保持平穩,碗內香料不致翻倒,技藝精湛。宋代,銀器業也很發達,銀器形體比唐代的小巧,胎體輕薄,紋飾風格趨向寫實,並出現鏨刻詩文等題材。元代,瓷器廣泛使用,使銀器生產逐漸衰落,但宮廷中仍有不少銀器。元代朱碧山是著名的文人兼金銀工藝家,他製作的蝦杯、蟹杯、龍槎杯等均為傳世精品。明代,北京的銀絲鑲嵌已有較高水平。清代,宮廷有大量的銀餐具和銀炊具。康熙六十一年(1722),廣東向清廷貢奉的銀器有茶壺、燭剪、墨汁罐、匣、文具、耳挖等物,其中匣和文具來自歐洲。道光年間(1821~1850),御膳房的金銀用具多達3000餘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銀器生產,主要產地有北京、成都、上海、天津等。銀飾小知識
925純銀其實是指含銀量92.5%的銀質品。925代表銀的純度。這是純銀器的最低標準純度,就正如999黃金的純度一樣。因為足銀過於柔軟並且容易氧化,所以自從tiffany公司開創925銀以來,925銀就被國際公認為純銀。銀是一種活躍的金屬,容易與空氣中的硫起化學反應,使銀器會變黑。因此佩帶時儘量少與空氣接觸,不宜在化學氣體濃的場所佩帶。接觸硫磺香皂後,必須馬上揩乾。汗水中的氯化物對銀亦有影響。銀與金不能同配戴,會導致銀變黃。當然,即使不同時配載,時間久了,銀飾還是會氧化變色,無論是電鍍了還是沒有電鍍!所以喜愛銀飾的朋友一定要學會怎樣保養純銀,延長光亮時間,並且學會讓氧化變色的銀製品可以恢復光亮。原色的,拋光表面的,屬最簡單。用擦銀布擦拭就可以了。無拋光表面有縫隙的,用洗銀水清洗就可以了。電鍍過表面的,要用軟布擦拭,並且避免接觸化學性物品(比如沐浴液體,皂液,化學試劑,香水等)因為電鍍層非常薄,粗糙布的擦拭和化學性物品的損傷,都會影響表面的光亮。無論是何種材質的飾品,MM們最好在洗澡,睡覺的時候都要取下存放於乾燥的地方。純銀是極易變色的金屬,當然更應如此。原色純銀保證不會過敏,但是電鍍過白金或者其他貴金屬的,就無法保證了。銀飾品的區別
925銀
925銀:是指含銀92.5%的銀,在國際標準上被公認為純銀標準。100%的銀較軟,製作時不能成型,不便做成銀飾,而且比較容易“氧化”,俗稱“變色”素銀
素銀:925銀外鍍外鍍白銠(行業上稱白金),能夠最大可能的延緩銀在氧化或硫化情況下變黃變黑的特性。行業上把沒有外鍍白金的925銀稱為“素銀”,素銀在空氣中比較容易氧化。現在市面上出售的925銀有很大比例的產品為了降底成本,都是素銀。泰銀
泰銀:泰國特產,標準也是925的銀含量。外表缺乏光亮度,追求一種“古”“舊”的“古銀”效果。比起925銀外鍍白金的銀飾,由於大眾基礎不夠廣泛,相對925銀來講,價格要較底一些。藏銀
藏銀:一般不含銀的成分,是白銅(銅鎳合金)的雅稱,傳統上的藏銀為30%銀加上70%的銅,但即便是這樣傳統工藝的“藏銀”,現在市場上也已見不到了,大多以完全白銅替代。苗銀
苗銀:本身是指純銀,長久以來苗族地區的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但現在說的苗銀都並非純銀,其它主要成分是銅,含銀量不高。其主要特點是苗族地區手工打製作,圖案精美,富有寓意。銀器的鑑別
看顏色:純度愈高,銀色愈潔白,首飾表面看上去均勻發亮,有潤色。如果含鉛,首飾會呈現出青灰色;如含銅,首飾表面會顯得粗糙,顏色沒有潤澤感。掂重量:白銀密度較一般常見金屬略大,一般地講:“鋁質輕、銀質重、銅質不輕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對其是否為白銀做出初步判斷。若飾品體積較大而重量較輕,則可初步判斷該飾品屬其它金屬。查硬度:白銀硬度較銅低,而較鉛、錫大,可用大頭針劃首飾不起眼的地方進行測試,如針頭打滑,表面很難留下痕跡,則可判定為銅質飾品;如為鉛、錫質地,則痕跡很明顯、突出;如實物留有痕跡而又不太明顯,便可初步判定為白銀飾品。聽聲韻:純銀飾品擲地有聲,無彈力,聲響為“卟噠卟噠”。成色越低,聲音越低,若為銅質,其聲高且尖,韻聲急促而短;若為鉛、錫質地,則擲地聲音沉悶、短促,無彈力。老銀器識別
看銀器標款。清代產生的飾品上僅打有足銀款;民國時期製作的有China及工匠姓氏或編號款;上世紀六十年代前製作的此類飾品上均打有“silver”標誌;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製品上有silver及925款;上世紀九十年代後製作的多打925標誌。看銀器製作精細程度。清代及民國時期製作的銀器飾品,製作工藝都較精細;而建國初期製作的銀器飾品,均為老一代工匠製作,因而可見其無論使用哪種工藝,也都十分精美到位;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製作的,技藝已不如以前。
看銀器外觀。區別清、民國時期及建國初期所制銀器飾品,要仔細、綜合地看其外觀。清代及民國時期產生的飾品,均具時代痕跡,即所謂的包漿。建國初出口的此類飾品,雖僅有六十餘年,但已帶有歲月留痕。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製作的飾品,表面新亮。
看銀器飾品上所鑲的珠寶玉石。清代、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的飾品,無論是玉還是寶石,均為上好的材質。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製作的,其所鑲的珠寶玉石材質已大不如前,甚至有的用劣質品替代。如玉石非和田玉,翡翠非A貨,松石為用石粉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