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山

金黃山

通過公私合營和兼併,到1958年,東海煙廠成為蚌埠地區唯一的煙廠。 1960年2月,蚌埠捲菸廠“渡江”煙研製成功,並開始正式生產,投放市場。 1964年1月,經上級批准,東海煙廠更名為國營蚌埠捲菸廠。

金黃山金黃山
煙標:金黃山

出品:蚌埠捲菸廠

產期:20世紀90年代

包裝類型:卡標

蚌埠捲菸廠

蚌埠捲菸廠的前身是東海煙廠,建成廠於1944年5月1日。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3月9日東海煙廠奉命從蘇北遷入蚌埠,成為蚌埠捲菸廠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解放初,蚌埠有私營小煙廠37家,與其展開激烈的競爭成為東海煙廠的工作重點。艱苦奮鬥精神和良好的產品信譽成為競爭的有力武器,在與私營煙廠的競爭中,產銷量和市場占有份額居於領先地位。數年下來,私營小煙廠紛紛倒閉,東海煙廠進一步壯大。通過公私合營和兼併,到1958年,東海煙廠成為蚌埠地區唯一的煙廠。就在這一年,東海煙廠遷至蚌埠市南崗一路西段。廠區面積為57690平方米,設有制絲、卷制、包裝、機修車間和高中檔煙車間,擁有捲菸機42台、職工1748人,年生產能力16萬箱。

蚌煙人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日子。1958年10月17日,劉少奇來蚌埠視察了東海煙廠。劉主席高度讚揚了東海煙廠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當時東海煙廠剛開發成功廠史上第一個“甲一級”品牌——-“黃山”煙,劉主席品吸後,認為是極好的產品。劉主席回到北京後,經他親自向“中辦”“國辦”建議,“黃山”煙成了中南海的特供煙,並作為國家重大會議和接待外賓的招待用煙。此後,“黃山”煙特供中南海,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初期。

1960年2月,蚌埠捲菸廠“渡江”煙研製成功,並開始正式生產,投放市場。

1964年1月,經上級批准,東海煙廠更名為國營蚌埠捲菸廠。

1959年至1966年,蚌埠捲菸廠在計畫體制之下發展速度緩慢,產量產值幾經徘徊,到1965年時,產量僅為18萬箱。“文革”十年生產經營陷入混亂,企業產值出現了負增長。1977年3月29日是蚌埠捲菸廠歷史上最為痛苦的一天。下午5點35分,包裝車間和卷制車間因樓層加層超負荷,廠房倒塌,32名職工罹難,企業遭受巨大損失,全廠上下陷入深重的悲痛之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猶如一陣春風,使蚌埠捲菸廠這棵老樹煥發了青春。蚌埠捲菸廠邁入了改革與發展的快車道。建立了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各項管理制度,加強了生產經營管理,使捲菸生產大幅度增長,產品內在質量和裝潢也逐步提高,創出了一批部優、省優產品,其中“百壽”牌捲菸連續三年被國家輕工部評為優質產品。

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需要,1979年蚌埠捲菸廠開始第二次易地重建。新廠位於蚌埠市西區塗山路南,長征路與東海路之間,占地10萬多平方米,其中生產區占地7.6萬平方米,總投資2700萬元,1983年9月順利竣工投產。新廠房是以南斯拉夫“尼什煙廠”為模式設計的,採用了全空調、全除塵、全封閉生產方式。在生產區內設有生產車間、發電站、製冷站、機電站、工業循環水站等設施,引進了大量先進設備,並用三條自動化流水線把各道工序聯為一體。經過5年的改革與再創業,遷入新址的蚌埠捲菸廠在1983年度,產值利稅都創下了新的記錄,比歷史最高年份有了成倍的增長。這年產量為46.5萬箱,產值為2.8億元,稅利為1.74億元,一躍而成為蚌埠市乃至安徽省的稅利大戶。在蚌埠捲菸廠的面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一片光明的新天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