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通常高3-6米,最高可達25米;樹皮灰褐色,較薄,裂紋多而淺;嫩枝具4棱,被褐色短柔毛。
葉紙質或薄革質,長圓狀披針形、橢圓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7-16(21.5)厘米,12.5-6(11)厘米,頂端鈍或稀短尖,基部漸狹或短尖,兩面無毛或有時在下面有疏短柔毛;側脈7-11對,在下面凸起;葉柄長3-20毫米,無毛或有微柔毛。
花序被淡黃色柔毛,長達23厘米,寬達18厘米;花芳香,花梗長1-8毫米;花萼長3-4毫米,檐部稍擴大,裂片卵狀三角形,長0.5-1毫米;花冠白色或淺黃白色,長8-12毫米,冠管筒形,稍具5棱,內面無毛,裂片披針形,長3-4毫米,內面邊緣有淡黃色長柔毛;雄蕊著生於冠管的下部,花絲長或短,長0.5-5.5毫米,花葯長2.3-3毫米;花柱長或短於雄蕊,長1.8-6.5毫米,柱頭長1.5-3.5毫米,有時有黃白色長柔毛。蒴果近圓筒形或圓錐形,被短柔毛,長0.8-1.5厘米,徑3-7毫米,頂冠以宿存萼檐,果梗纖細;種子長圓形,長4-5毫米,周圍具翅。花、果期6月至翌年2月。
生長環境
要求冬暖夏涼,全年無霜,雨量充沛和一定的蔭蔽環境。月平均氣溫以15~20℃為宜。年降雨量1200mm以上,終年濕潤。對土壤的適應範圍較寬,但最好是通透性良好的酸性土壤,pH在4.5~6.0。
分布情況
原產於南美洲的厄瓜多、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地。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非洲等地亦有種植。中國雲南南部和台灣有種植。
主要價值
莖皮和根皮為提制奎寧 (quinine) 的主要原料,用於治療瘧疾,並有鎮痛解熱及局部麻醉的功用;奎寧還能增強子宮收縮,常用來引產;對於治療瘡疽、皮炎、皮癬都具有較好的療效。另從莖皮和根皮中提制的生物鹼奎尼丁可用於心房顫動陣發性心動過速和心房撲動等病症。莖皮和根皮的製劑又是苦味健胃劑和強壯藥。枝、葉煎水服可退燒。本種含奎寧量較高。
中藥材
【別名】奎寧樹
【來源】茜草科金雞納屬植物金雞納樹Cinchona ledgeriana Moens.,藥用其樹皮、葉中所含生物鹼。全年可采,從中提取生物鹼用。
【性味歸經】苦,寒。
【功能主治】抗瘧,退熱。用於瘧疾,高熱。
【用法用量】 1~3錢。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植物文化
金雞納·故事
[“金雞納”的故事:從本草到科學]
康熙信任西醫,多次由耶穌會傳教士羅德先(Bernard Rhodes,1645-1715)治病見效。1693年,康熙患瘧疾,服御醫藥無效。法國傳教士洪若翰(P.Joames Fontaney,1643-1710).葡萄牙傳教士劉應(Mgr Claudusde Visdel
ou,1656-1737)等獻上金雞納(cinchona),康熙服用後瘧疾速愈,金雞納從此被尊奉為“聖藥”。
諷刺的是,“金雞納”並不是歐洲醫學的發現。歐洲自己的本草藥物研究,要等到1785年維瑟林(Withering)的《毛地黃綜述》(An Account of the Foxglove)出版,才算有第一種“科學”靈藥。“金雞納樹皮”(Chinchona barks,Cinchona ledgeriahna)本來是秘魯印第安人的土著藥物。耶穌會教士在1632年左右從新大陸引入西班牙,傳教士將此藥呈奉給康熙,謂之“西洋”聖藥。其實它是與中草藥無異的土著本草,並非科學產物!
“金雞納”最初只是土著本草,但到了19世紀,經過大量新興的科學研究,它的有效成分奎寧(quinine)成為有現代科學根據的治瘧疾藥。先是1820年法國的化學家皮埃爾·佩爾蒂埃(Pierre Pelletier)與約瑟夫·卡文圖(Joseph Caventou)從“金雞納”分解出有效成分奎寧和金雞寧(cinchonine)兩種活性生物鹼(alkaloids);1880年外科醫生阿方斯·拉韋蘭(Alphonse Laveran)在阿爾及利亞用顯微鏡觀察到瘧疾病人血液的瘧原蟲(Plasmodium);1944年哈佛科學家羅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Woodward)與威廉·德林(William Doering)第一次成功以人工方法合成奎寧。這些化學、藥物學,病理學的發現,令原始的“金雞納”進化為治瘧疾的現代醫藥。
“金雞納”的故事,可用以說明中西醫學在19世紀是如何分道揚鑣的。在這之前,雖然西醫的解剖學、生理學已遠遠超前於中國,但單就治療而言,西醫並不比中醫更有辦法。威廉·卡倫(William Cullen,1710-1790)是18世紀最重要的醫家,他撰寫了一系列疾病分類學的專著,其貢獻與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相似。但他的治療方法未超過希氏醫學,無非是放血、催瀉和催吐,以及一些解熱發汗藥。對於大部分疾病的治療,卡倫是“毫不掩飾地悲觀”。在十七八世紀,有效的治療仍主要是像毛地黃和金雞納這些本草。而單就本草藥物而言,當時的西方醫學並無可與李時珍1578年寫成的《本草綱目》相比的學術著作。“金雞納”與瘧疾的科學研究,是19世紀西方醫學科學發達的縮影。
19世紀現代化學研究對醫學進步的影響,還可列舉兩個例子作為說明:麻醉藥與消毒化學劑的發明,令大型的外科手術變成通例,而西醫外科手術的成功,正是鴉片戰爭以後西式醫院在中國紮根的最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