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蒼南縣誌記載,今之蒼南,春秋時為東越甌人地。
金鄉瀕海,遠古時,這裡是一片海洋。後隨海岸線的外移,逐浮出水面,首先浮出水面的是瀛嶺(今獅山)。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築城時發現的一塊碑碣中有“大地原從海上來”之讖語,也準確而藝術地道出了自然界滄海桑田之變遷。戰國時,先屬越,後屬楚。秦時隸屬閩中部。漢代至晉康前,先後屬閩越國、東海王轄地及回浦、章安、康寧、羅陽、安陽、安固等縣。太康四年(283)後,除很短時間屬安固、永嘉外,均屬平陽縣。平陽初名始陽,後曾稱橫陽,梁乾化四年(914)改名平陽。明洪武二十年(1387)築成城垣,置金鄉衛,為浙南海防要地,下轄蒲門、壯士、沙園3個所。金鄉鎮名,最早見於明隆慶(1567-1572)《平陽縣誌》。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鄉等沿海居民內遷十餘里。康熙九年(1670)復金鄉界,居民陸遷回。宣統三年(1911),易名金鎮鄉。
民國二十一年(1932),稱金鄉鎮。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第四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6月屬江南區,民國二十九年屬宜山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屬江南區,1950年5月屬金鄉區。1958年3月稱管理區,同年9月改稱大隊,屬金鄉人民公社。
1962年1月易名人民公社,屬金鄉區。1984年2月,建立金鄉鎮,轄大漁、石砰、炎亭、湖裡、老城、郊外6鄉。1985年2月屬金鄉區。1987年2月,為縣直屬鎮,轄湖裡、老城、郊外3個辦事處。2005年轄城區、郊外、老城、湖裡4個辦事處,61個行政村。全鎮總戶數20022戶,73105人。
2011年,撤銷炎亭鎮、大漁鎮、石砰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金鄉鎮。調整後,金鄉鎮轄7個居民區、79個行政村。鎮政府本駐迎旭路,後因建造原因部分遷至五一村。
2016年,調整金鄉鎮管轄範圍,增設大漁鎮、炎亭鎮。調整後,金鄉鎮轄石砰、城區、湖裡、老城、郊外等5個社區(7個居民區,6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搬遷至五一村文苑路,原址(方宅)騰空修繕金鄉博物館。
金鄉古稱瀛州,瀛洲系三國時代周瑜訓練水軍的“橫嶼船屯”範圍之內,屬“回浦地”。“小金鄉”浮起於唐末。250年後,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1129),建置了金舟鄉,隸屬於平陽縣。至於為什麼叫金舟鄉,有人說是金舟鄉從海面浮起時,有沉船之骸附金銀珠寶;有人認為是因為金舟鄉南面有金字山和復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從湧泉寺的興衰、黃泥岙的石馬、石翁仲陪葬飾物及梅嶺的摩崖石刻,可知唐末至宋期間已商賈雲集,逐漸繁榮。金鄉地域在三國時期,隸屬“羅陽縣”。清光緒廿年(1894),雲岩鄉鯨頭村村民在山麓挖掘墓壙時發現“朱曼妻地莂”,石質,刻有文字。“莂”就是“契約”和“契約”的古代用語,也就是朱曼買地安葬亡妻的地契。朱曼是晉鹹康四年(294)的立節都尉,可以推斷他當時是駐在鯨頭本附近的的。鯨頭離金鄉不過30多里地,可見晉時,這一帶地方已有人居住。此外,1997年6月調查發現了錢庫鎮桐橋村有古代石棚墓群。石棚墓又稱支石墓,普遍出現在新石器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這就佐證了遠在商周之前,已有先民在江南一帶生息,繁衍,把金鄉周邊地區的歷史向古代遠溯了上千年。至於現在的金鄉城內,那時是否時有海水衝擊或者時不時地被淹沒,無文字可考。
至陳後主禎明年間(587——589),金鄉北郊靈峰建有“金鰲寺”,俗名外寺,是金鄉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寺院;據乾隆年間縣誌記載,唐鹹通年間(860——874)在靈峰建凌雲寺(俗稱東寺)。始建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的金鄉梅峰湧泉寺和“四顧屏尼庵”,據傳,歷史上曾有過“一千和尚、八百尼姑”的鼎盛而名聞遐邇,後在清順治時焚毀於一旦。近期為保護歷史文物,已予以重新修建。在遷移古代墓壙時,發現被燒的屍骨,可作為“焚毀於一旦”之物證。可見金鄉周圍地勢較高的一些地區在商、周至晉、南北朝、隋、唐時,就陸續有人居住,至宋代已相當繁榮了。梅峰古道上的馬相公摩崖石刻確鑿地證明了那時有眾多商賈過往。
北宋時,縣以下置鄉、都。從北宋末至南宋金石文字等有關著述,已見“金舟鄉”,隸屬於平陽縣,是為“金鄉”之名由來之始。至於為何叫“金舟鄉”,據說是金鄉地域從海面浮起時,有沉船之骸附金銀珠寶;也有人猜度是“金舟鄉”南面有金字山和復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為抗禦倭寇侵擾,命信國公湯和在金舟鄉置衛築城,改稱金鄉衛。清順治十八年(1661),朝廷實行“禁海遷界”政策,金鄉蒲門一帶居民內遷十里,扦木為界,界外沿海房屋全部燒毀,居民一律從界外遷至界內。被遷之處,哀鴻遍野,漁鹽之利盡失。康熙九年(1670),朝廷下令“展界”,恢復金鄉等界外地,並稱金鄉衛為“金鄉寨”。後至清道光年間,有李庚的“金鎮圖記”。可見在清代時,並無“金鄉鎮”的名稱。
民國時,始有“金鄉鎮”之稱謂,一直延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基本不變。1981年,“平陽縣”析縣,新建“蒼南縣”,金鄉鎮隸屬“蒼南縣”。
金鄉鎮自北至東至南至西依次有巴艚、炎亭、石砰、大漁、小漁諸多漁港。鰻苗、對蝦、鰣魚、蝤蛑、黃花魚、梭子蟹等,應有盡有,以至於最名貴的黃唇魚(俗稱黃乾)也時有在菜市場出現(現在已極罕見)。海塗還有蟶子、花蛤、跳魚、岩奶、黃泥螺等鮮活味美的海產品。“塗頭跳魚燒菜乾”“清水蝤蛑爬菜籃”等順口民言,是海產品豐盛的真實寫照。
金鄉是抗倭的歷史名城。雖然,抗倭戰爭的高潮掀起於明代中葉的嘉靖年間,其代表人物為戚繼光。而序幕則在明代初葉的洪武年間,其代表人物即為湯和。湯和早於戚繼光160餘年。
抗倭,這是一場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長期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一件不可忽視的大事。
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在日本國內混戰中失敗的武士淪為海盜,他們在一部分封建主與寺院大地主的支持下,勾結我國的土豪、流氓、海盜,頻頻進行走私劫掠,成為我國沿海人民的一大禍害。
從史書上看,早在明代初年即有倭寇來犯的記載,明代中葉尤甚,其中嘉靖三十一年以後三、四年間,江浙軍民被殺害的達數十萬人。沿海地區以江蘇、浙江、福建受害最烈,波及山東、廣東。面對著倭寇的侵犯,沿海軍民奮起抗倭,演出了一幕幕威武悲壯的活劇,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
明代初年,對於外敵的入侵,在朝廷上層人物中,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出於民族大義,堅決予以抵禦,例如湯和。另一種則企圖利用外部的敵對勢力,為一己的私利和政治陰謀服務,當時的左丞相胡惟庸就是一例。胡惟庸引狼入室的可恥行徑,更加襯托出湯和抗倭的凜然正氣。
古鎮金鄉,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城稱衛以來,至今已六百餘年。歷經時世變亂,清代順治年間的十里遷界,衛城曾成為一片榛莽之地。後康熙時“展界”重建,主建築逐漸恢復。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國公湯和在金舟鄉置衛築城,改稱金鄉衛。明代的金鄉衛,統率平陽縣所有的水陸關寨,南至蒲門、壯士千戶所;北至沙園(現屬瑞安)、寧村(現屬於甌海)、海安(現屬樂清)千戶所。
金鄉衛共設十一寨、十五堠。
十一寨為:廟後寨、嶼門寨、巴艚寨、大岙寨、炎亭寨、大鑊寨、小鑊寨、石塘寨、石坪寨、大漁寨、小漁寨。
十五堠為:半塘堠、尖山堠、白崎堠、馬跡堠、鳳凰堠、猴頭堠、上洋堠、畢灣堠、東岡堠、嶺門堠、東山堠、蒙灣堠、蘭頭堠、巴艚山堠、奠山堠。
堠下還有許多墩。如現存的大煙墩山古煙墩,位於大漁鎮小岙村墩山巔,海拔約250米系明代抗倭的報警設施,占地面積100平方米,高約7米,極目海天,頗為壯觀。現保存基本完整,是明代抗倭鬥爭的珍貴實物。1988年列為蒼南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金鄉衛城牆周長9里30步,計1420餘丈,牆高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窩鋪43座。有城門四座,東,迎旭門;南,靖海門;西,來爽門;北,望京門。各設城樓。水門原有四座,現剩兩座。城體結構用不規則條石壘迭,內夯黃土和礫石。因歷史變故,今僅存部分城基、北、西城門和南、西水門及西水門之上的魁星閣。城牆外有完整的30至50米寬的護城河圍繞。城內小河通過水門與護城河相通。護城河上有吊橋。
衛城內衛廳前面有廣濟大倉和小倉,計廒二十餘間,收支衛所俸糧。衛廳在衛山(即獅山)上,設有瞭望台,既遠眺海防,又近廒倉。倉前倉後還設土地廟,意為土地公公保佑倉儲大事,平安無恙。
在農業方面,宋元的自然災害,或大風雨、或大水海溢,人們與自然界的抗爭,集中在築堤埭、建陡門上。
南宋孝淳熙八年(1181),金舟鄉廿二都夏口林仲彝主持興建“烏嶼陡門”,這是有志可考的最早陡門,地點在靈峰東北、馬鞍山以南的烏嶼山麓。並有銘文鐫刻於烏嶼山岩石上:“陵谷變遷、滄海桑田;人用智力,復歸其天。瀦之為淵,決之為川;澤潤斯民,於斯萬年。”二十七年之後,縣令汪季良偕同林仲彝之子林居雅,興築著名的陰均陡門,影響更為久遠。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們,建“陰勻廟”、立汪季良像以奉祀。
林居雅繼承父願,舍己居築堤,防鹽潮水澇,為耕耘創造良好的條件;為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城牆建成後的600多歷史中,金鄉很長一段時間,是個以農業為基礎,“工農商學兵”皆有的城鎮。城內的農民的其本良田均在城外四周,但由於人多地少,所以城內居民,除了務農,還有不少從事其他行業。
在手工業、輕工業方面,清代乾隆末,有殷氏南立公挈家遷居來金鄉後創製的殷大同蠟燭、菸絲品牌,曾聞名浙閩。陳榮斌、陳陶奄等在民國六年(1917)和八年先後創辦陳太和、同春醬園。打造了名聞遐邇的七星、甘露醬油等品牌。抗日戰爭時,金鄉還有振星醬園。1953年,同春醬園劃出部分資本與太和、振星、益利、聯春等醬園合併,建成金鄉釀造廠。頗負盛名的鞋靴頭盔製作,為江南垟之祖傳獨家手藝;此外,民國二十五年(1936)陳翔銓先生創辦的豐順碾米廠等均為當時推動金鄉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
在商業方面,潘氏家族、袁義成、胡廣和、余廣和、沈太豐等從事南北貨等買賣,生意興隆,財源不斷,富甲稱雄,在江南垟以至溫地區名聞遐邇。袁義成在富甲一方時,建造一批“布施墳”的善舉,至今傳為美談。
1949年四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首次進入金鄉。新中國成立後,生產力得到恢復與發展,但由於人均耕地僅有1分多,又限於當時的形勢,雖經努力,始終擺脫不了貧困與落後,1978年對16——40歲的人進行調查,待業人員達3757人,占總勞力的一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給金鄉人民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開放後,家庭工廠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金鄉人大膽探索,善於實踐,在全國率先實行浮動利率和掛戶經營方式,成為“溫州模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到1986年底,全鎮有2931戶,即總戶數的70%辦起了家庭工廠。掛戶的企業75家。其中獅山村的立新五金日用品廠,掛戶達242家,86年產值351萬元。南門金星的文具用品廠創辦最早,在經營管理上積累了許多新的經驗。金鄉科技服務公司等都是當時頗負盛名的掛戶企業。現在比較有名的金鄉企業主,絕大多數是當時家庭工業的主人,開始積累了“第一桶金”。
家庭工業的發展,需要向全國各地組織原料、推銷商品,反饋信息。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專業的供銷員,為各行各業採購原料,為千家萬戶推銷產品,搞活流通,傳播信息。他們為市場的開拓與發展,為金鄉“小商品、大市場”的形成,立下了汗馬功勞。以後,許多家庭工廠又採用了信函推銷的方式。1986年,每天經過金鄉郵局寄出的業務信,多達11萬封。據估算1981年至1987年,業務信總量達1億6千萬封。為了更好地為發展商品經濟服務,鎮政府及時引導組織成立了農村集鎮中第一家“科技信息協會”。
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激烈的市場競爭,逼使一些專業大戶,尋求新的開拓,以應付這場挑戰。最早是葉文貴聯合創辦了“金鄉延壓薄膜廠”。1985年又新建了包裝材料廠。繆存良、繆心寬在取得掛戶經營的“第一桶金”後,也開始創辦金鄉滌綸塑膠廠(溫州市新豐複合材料公司的前身)。以後杜成德、張祥富、林爾川等創辦不乾膠系列產品的龍頭企業“豐華實業公司”。這些都是隨著金鄉商品經濟的發展,起步較早的股份制私企。
金鄉人從“四小商品”起步,逐步壯大規模,形成了“複合材料、包裝印刷、塑膠薄膜、商標標識”等四大支柱產業和筆記本、
金鄉人以優良的聲譽和工藝,製作了江澤民主席訪美紀念章、亞運會、世界盃足球賽紀念章、駐港澳部隊、美、英、俄及聯合國維和部隊服飾徽章;以浙江省豐華實業公司為龍頭的不乾膠系列產品,幾乎主宰了全國各地的市場。以“富康”為龍頭的印刷業,也迅速形成規模,成為金鄉工業經濟的後起之秀。至2003年,被評為鎮十佳企業的是:……
六隨著金鄉經濟的全面發展,交通和郵電建設亦令人矚目。
在交通方面,古代的金鄉與外地的交往,十分不便。一是去南方必經的橫陽古道(包括梅峰古道),這條崎嶇的山道千百年來,一直是金鄉經小濩、沙坡、赤溪等地再至福建的必經之陸路。二是東面的海路。遼闊的海面上,南來北往本應是通行無阻的,但實際上以往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只有出沒風波里的小漁船,還不時有遭遇海盜襲擊的危險,再一條就是北面的江南運河與羊腸小道了。直至解放初期,去溫州,往往是半夜乘小船,經過四小時吱吱呀呀的劃漿,第二天凌晨到方岩下(現在的龍港),過渡,乘小河輪至平陽,上岸後從鋪南走到鋪北,再乘小輪船至瑞安南碼頭,過飛雲江,再穿過瑞安的一條中心長街至北端,再乘4小時內河輪船經溫瑞塘河至溫州。可謂千辛萬苦。那時去溫經商和一些在溫就讀的莘莘學子都有這種體會。
解放後,直至1973年,建成了靈溪至金鄉(炎亭)的首條公路。長44公里,路面4.5米。
1986年,金鄉至石砰公路建成。長3.7公里,路基6.5米,路面4.5米
1987年,龍港至金鄉的公路建成,長27.82公里,路基8.5米,路面7米。
礬山至金鄉50.75,路基6.5,路面4.5,建成時間1987。
2002年底,龍港至金鄉的龍金大道建成,寬30多米,基本上按高速高路的要求建設,路兩旁有鋁合金欄桿,路中間有花壇,間隔相向行駛的車輛。此大道建成,大大改善了金鄉的交通環境。
郵電方面,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設立金鄉郵政代辦所。民國23年(1934)成立金鄉鄉村電話代辦所。民國35年7月起,電話所兼辦電報業務。民國30年,鄉村電話代辦所改為鄉村電話分所。1954年設郵電營業處,1956年月11月改稱郵電支局。1970年,郵政、電信分開各設立支局。1974年重新合併。1978年以後,當地業務信激增。為適應社會需要,1984年,建成823平方米郵政生產用房,次年又建成1473平方米的四層郵電綜合樓。1987年,安裝開通1000門機電式縱橫制自動電話,1989年擴容1000門。
1990年,支局有職工89人,設有營業、封發、投遞、包裹、報務、話務、機務、辦公室8個班組,協管大漁、郊外,巴艚、炎亭、老城、新城、廠砰、大岙、內岙、合作、漁岙11個郵電代所,擔負金鄉區9個鄉鎮128個行政村的通信工作。有四十八路載波機1部,[1]有農村郵路15條,單程總長度266公里,共設信箱、信筒52個。全年寄發平信2015萬件(其中業務信函1992萬件),包裹12.07萬件,業務收入442.18萬元。
1998年投資1000多萬元新建了電信大樓,建築面積為5200平方米,同時引進價值2000多萬元美國5ESS程控交換設備10112門,並於同年6月安裝竣工投入運行。對電力設備進行了技術改造,發動機採用大功率的美國卡特發電機組,噪音遠遠少於污染指標。2000年7月,電信大樓落成,並正式開張營業。
金鄉鎮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兩個文明齊頭並進,協調發展。1987年,金鄉鎮成為第一個產值超億元鎮,浙江首批工業衛星鎮,是溫州市文明鎮。1993年以來連續被評為溫州市綜合經濟實力三十強鎮,並被列為溫州市現代化示範試點鎮、浙江省級中心鎮和面向21世紀的中國標牌包裝製作行銷中心。
(七)金鄉人文鼎盛,宋元以來,人才輩出。清代的《金鄉圖記》中有“世尚漁樵之業,俗尚淳良;向稱鄒魯之邦,民敦儒雅”。並言“山川秀美,昔聚賢才……”。元代金舟鄉鹹通里(現屬項橋)人陳高與何岳、林齊被乾隆時期的《平陽縣誌》譽為“瀛洲三傑”;宋代水軍將領陳文之子陳鰲、陳鶚均考中武狀元,先後僅相隔四年。兄弟狀元,至少在江南一帶,絕無僅有。兄弟狀元已成為千古流傳的一段佳話。此外,在軍事、政界、文學戲劇、教育、醫學、經濟、為民告貪、忠孝節義等諸多方面均出現了不少名人。
關於藝文方面,散文與詩詞創作的數量均很可觀。如夏克庵先生編纂的《金鄉志》(只有數萬字,比較簡要)中的就有《文昌閣記》、《金鄉困城記》等,而流傳下來的詩詞有數千首,最早的是見於林仲彝在建烏嶼陡門後,銘刻在烏嶼山摩崖上的詩。在漫長的歲月中,詩詞創作成就最高,作品最豐的,要首推陳高、何岳、林齊的“瀛州三傑”。在明洪武二十年建衛後至清康熙九年廢衛近三百年中。吟詩作賦的兩類人物:一是戍守衛城的部隊官兵,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吳川和丘一龍;二是衛城內的文人墨客,其中詩詞造詣較高的要算陳憲邦了。他“性情宕迭,文彩陸離”,“澈如寒潭映月,華彩如金谷飛霞”,單七言律詩就有百餘首。
歷史上隨著康、乾盛世的出現,金鄉人文薈粹也到了鼎盛時期,出現了以靈峰為中心的“文學社”;夏口的“少有園”;城內以“消俗園”為中心的顧氏兄弟詩人及夏梅泉一家的父子詩人,可謂“-秋日登高,仙人床名流作賦;西華硐,林泉托趣;吼球砰,花目邀朋。”“嘗鮮鱗之味,思奪宦情;采佳茗之香,歌驚客夢!”之後,鄭家樓的“粲花樓”亦璨若明珠。更值得一提的是,平陽在析縣前有五位女詩人,金鄉就占三位。一位是嘉定姑娘,遠嫁金鄉陳振孟為妻的錢惠纕;一位是殷執中的愛妾鄭蕙,她“幼徵玉燕,慧過金鑾。桃李映其濃姿,芷茝播其芳質”。可嘆的是才女命薄,死時僅二十三歲;還有一位是殷執中的小妾許瓊,亦有不少的詩詞問世。
在文化教育方面,金鄉有優秀的歷史傳統。據民國縣誌和坊下陳氏族譜記載,生於南宋嘉定年間陳力修,從小聰慧過人,就讀於太學(古代大學),以上舍第一人於紹定年間(1226——1230)赴京殿試,榜上有名,入仕多年,後榮歸故里,致力於教學,作崇文教院於靈峰。靈峰崇文教院是記載中金鄉歷史上最早的書院。鹹淳元年(1265)吳俊臣,字時衡,登進士入仕,解甲後於夏口築“明遠樓”,用於教學。明朝湯和在金鄉衛築城時,曾來夏口,親筆將“明遠樓”改為“文苑樓”。“文苑樓”遺址現為夏口村辦事處所在地。這也是記載中金鄉較早的教學樓之一。在清光緒二十年,有《金鄉文成碑記》,記述了師山書院的創建經過;記述了捐田出資獎勵貧困學生就讀和提供學業優秀者赴省京考讀路費及膳食之義舉,實可與現代的“希望工程”媲比。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徐迪秋創辦醒獅學堂於文昌閣,為金鄉國小辦學之始。
金鄉國小的發展史上,歷任校長、朱秋帆(蘇淵雷之外祖父)、黃群覺及至解放後的殷惠中、張立啟等,均先後在不同歷時期為金鄉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名華東師大教授、文史學家蘇淵雷少年時曾就讀於金鄉一小)。至1987,隨著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誕生金鄉二小。而金鄉中學最初始辦時,首招3個班,學生168人,借金鄉國小的分校(民間稱國小分校為“新學堂”)為校舍。1972年,開始招高一新生,後隨學生的增加,1973年,縣撥款拆除與“新學堂”相鄰的“關老廟”、“道人堂”,建成兩幢教師宿舍樓和禮堂、食堂、會議室。八十年代,鎮上商品經濟空前發展,教育事業備受有識之士關注,至1990年,社會各界人士、華僑、在校師生共損資80萬元,區鎮及縣委撥款45萬元拆除學校舊建築物,先後建成“實踐樓”、“求知樓”、“校友紀念館”、“知識長廊”等設施,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金鄉中學。此後金鄉又創辦了二中、三中。1992年,金鄉中學國中部劃歸金鄉三中,金鄉一中向高級中學過渡。1995年秋,經溫州市政府核准為蒼南縣金鄉高級中學,此時已有36個班。後因局限於校園占地範圍,難以容納班級數擴充,中共蒼南縣委、蒼南縣政府和中共金鄉鎮委、金鄉鎮政府為金鄉高級中學選址新建。新址擇西郊五一村
地段,占地108畝。新學校綜合樓於1996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其他建築設施在後幾年內逐步完善。(八)金鄉人雖“俗尚淳良,民敦儒雅”,但不乏鬥爭精神。北宋的彭仲剛,南宋的陳力修,為官時,均剛正不阿。彭仲剛在任上曾“自行削減州郡開支,規定商稅只取正錢”等利民措施,深受百姓愛戴。並在大門口貼上“報國正當無事日,監州不是徇情官”條幅,意為即使在國泰民安的和平時期,無緣沙場,但決不徇私枉法。後告老回家,仍不忘興辦教育。
金鄉人大都是明洪武年間抗倭官兵的後代。從洪武至嘉靖,中經200餘年,倭寇不時上岸劫掠,百姓深受其害,奮起抗擊。湯和奉命在浙江沿海59個衛城。金鄉衛城即其中之一。金鄉衛首任指揮使張候麒,也是金鄉張家最早的祖先,以抗擊倭寇,銘記在金鄉人的心中。金鄉陳家、李家、夏家、王家等家族的祖先,皆是明時抗倭的官兵。金鄉衛指揮僉事,察罕貼木兒,有勇有謀,在一次與炎亭登入的倭寇戰事中大勝,“擒斬甚眾”,成為抗倭史上的名篇。
在抗擊倭患中,戚繼光曾於嘉靖年間先後兩次帶兵到金鄉衛城、蒲門所部署抗倭,在離開浙東南之前,為鞏固已得勝利,留部分士兵在金鄉衛,實行軍墾屯田,寓兵於農。解放後,曾發現戚繼光在金鄉衛城西郊練兵時遺下的石質關防一枚——《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薊州永平定海總兵關防印》。金鄉人為紀念他在浙南平定倭寇,於上世紀90年代在獅山上建立戚繼光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以反清與收復寶島台灣著名的愛國將領鄭成功也曾一度在金鄉籌餉。
夏口書香門弟吳榮烈等控告黃梅貪贓實案,為清代平陽三大案之一。他們誓死抗爭,結果黃梅處斬,以勝訴告終。這段史實家喻戶曉,吳亦成了金鄉人勇於鬥爭、善於鬥爭的榜樣。
在近代史中,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金鄉國小師生上街遊行,宣傳演講,開展抵制日貨活動。1920年,陳式純、蘇淵雷等人在金鄉成立“反日救國會”。民國十五年(1926),平陽縣境內開始有共產黨人的活動。也就在這一年,金鄉人陳式純,在河南洛陽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江蘇省委委員,為了黨的事業奔走於河南、湖北、武漢、上海等省市,曾遭反動政府數次逮捕,最後一次是1932年10月關押於上海。1935年受折磨死於獄中。他的遺孀解放後也沒有要求政府給予特殊的照顧。一直住在第四巷口中所廟一間十多米的平房內,賣蠣灰度日。當然,黨並沒有忘記她丈夫對黨的事業的貢獻。60年代初,曾受黨中央的邀請,去北京受到了黨中央的領導接見和宴請。
1947年,平陽縣委派黃加斌、盧聲亮、蘇爾啟多次來金秘密活動,十一月成立金鄉國小黨小組。吳芳慶、殷惠中為正副組長。黨員發展至9人。(後由於史定樞錯案的發生當時縣委決定停止該黨小組活動。1948年八月縣委委派林克己同志到江南區接替黃加斌同志繼續開展黨的地下鬥爭。由陳明球、陳啟漢同志在金鄉太和醬園介紹蔡勤霖、林文浩、顧仁傑三同志入黨,並於1948年12月建立了金鄉黨支部,由林文浩任支部書記。從此黨的地下活動重新在金鄉札下了根。並於1949年六月上旬,在工人和貧苦農民中吸收新黨員。第一批入黨的有蔡益友、余乃西等,第二批有林紹剛、沈寶昌。並介紹殷惠中、章景麗二人重新入黨,七月份又介紹了施樹明、蔡勤水、郭志坤等同志入黨。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南京國民黨總統府,百萬在軍乘勝揮師南下,浙南地下武裝也奮起追剿國民黨殘兵。四月二十三日上午,一小股國民黨殘餘部隊從敖江向金鄉方向逃竄,在蔡里民兵追擊下進金鄉北門向南門方向逃跑。金鄉民兵聞訊追擊至南門大街發現一些敵兵還在街上覓食,村民陳玉龍一個箭步上前奪下敵兵槍枝,隨即扣動板機,打響了古城解放的第一槍!1949年4月23日,金鄉成為江南第一個宣告解放的重鎮。
解放後,在剿匪、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也有不少金鄉的兒女參戰,為捍衛祖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金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
改革開放後,在新的形勢力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邁向新的目標。“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風聲”,有志於開拓前行的全鎮人民,在改革開放、全面推進小康建設的新形勢下,與時俱進,創造出無愧於祖輩的更加輝煌的業績。
抗倭事記
金鄉衛設定前後,倭寇為患金鄉沿海,有三個階段特點:
一、洪武五年(1372)至嘉靖廿二年(1543),歷一百七十一年。這時期倭患特點,為“群盜竊海隅為奸利,都是乘不備為亂耳”。抗倭的對策,取劉基的軍衛法,築城置衛以防禦,使海疆有“備”而無“患”。因為倭寇是“乘不備”而擾亂的,所以,這時期騷擾特別頻繁。明太祖大明江山雖已打定,但還有“要害地”,必須“並海置衛”。
二、嘉靖廿三年(1544)至四十二年(1563),不到二十年,大規模侵入多次。這時期,由於土地兼併,軍衛制受破壞,內地奸商勾結海盜,倭寇侵犯特別猖獗。他們據海島設巢穴,大艦直入沿海內地,燒殺劫掠,無所不施其極,造成村落變廢墟,百姓罹大難。
三、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崇禎十五年(1642),近八十年。這時期,由於戚繼光給倭寇以毀滅性打擊,連續水陸交戰,基本上剿平殘寇,海上安靜。偶有騷擾,只是餘波而已。
倭寇侵擾金鄉海疆,前後歷二百七十年。二百七十年的倭患史,不僅當時村舍冷落,生靈塗炭,人口稀少,生產停滯,而且,也湧現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抗擊倭寇的戰役。
據記載:
洪武十六年(1383)倭寇侵犯金鄉、平陽,被官兵擊退。
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倭寇船數十隻包圍炎亭,金鄉衛指揮僉事察罕貼木兒,領兵抗禦,倭寇大潰。
建文三年(1401)十月,倭寇竄犯炎亭,殺守軍,偽裝官兵布陣海口,金鄉指揮僉事戴順中計戰死。
永樂九年(1411),倭寇侵犯金鄉、平陽。
永樂十五年(1417)倭寇侵犯金鄉,被出使西洋回國的中官張謙擊敗。
嘉靖二十七年(1548)倭船泊南麂山女兒礁、洞門、青奧。六月二十日,金鄉衛指揮吳川追攻於近山海洋,賊船撞礁覆沒,擒許棟、許社武二人。九月,朱紈討溫磐、南麂諸賊,連戰三月,大破之。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犯金鄉,被指揮王希禹、陳區擊敗。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倭寇船泊於南麂。十一月,經將軍嶺至蘆蒲,又從白沙至北港麻園。閏十一月初三,官兵出哨被襲,死60餘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三月,倭寇人南北港劫掠燒殺,三日後始退去,死者無數,一些地方無法春耕播種。
是年,設溫處參將,統陸兵九總,其中後營、中營、前營、珠明營、炎亭營五把總,分駐蒲壯所、金鄉、仙口、珠明嶺、炎亭等要衝,以防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瀕海余賊來犯,官兵迎戰於連嶼、陡橋、石坪,殺死敵人百餘。倭寇又侵犯石砰,被官軍殲滅。
鎮內方言
鎮內主要有蠻話(原住民方言)、金鄉話(吳語太湖片)、閩南話(閩語泉漳片)三種方言。
金鄉建衛前,通行蠻話(平陽土語)。建衛後,遷來浙北、蘇南等地的人,說的是吳語,各種吳語融合後,加上蠻話的影響,形成了最初的金鄉話。清朝,一大批閩南地區的移民來到溫州地區,主要在蒼南山區定居,他們帶來了閩南話。如今,金鄉鎮三種方言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
社區 | 方言 |
城區社區 | 金鄉話(多數)、蠻話(少數) |
老城社區 | 蠻話 |
郊外社區 | 蠻話 |
湖裡社區 | 閩南話 |
石砰社區 | 閩南話(多數)、蠻話(少數) |
鎮內文化
城池風貌,有清末民謠(金鄉話)代代相傳至今。民謠以自然數列為順序:
一亭二閣三牌坊,
四門五所六庵堂,
七井八巷九頂橋,
十字街口大倉橋。
一亭即為豐樂亭。豐樂亭原名消夏亭,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清順治遷界時,毀於兵火,重建後又遭遇颱風。鹹豐年間(1851——1861),西門余家昆仲助資再建,並改名豐樂亭。
二閣為文昌閣、魁星閣。兩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後毀於遷界。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建,1709年四月竣工。但文昌閣已在1948年元宵節毀於火災,現僅遺存石柱龍門。1964年金鄉國小在文昌閣原址蓋建教學大樓。至於現在北門外的文昌閣為民眾集資新建,非原址原貌。
魁星閣位於西水門洞上。閣前河道寬闊。閣內有魁星爺塑像,手執朱筆,腳踏鰲魚,筆點三元四方英才,形象栩栩如生,極逗文人遐想。80年代,又經地方賢士修葺,妥善保護,成為金鄉人民寶貴的歷史遺產。
三牌坊,分別在城西街北首伊家巷口、鳳儀街北安息日會西側和鳳儀橋南水作社旁。牌坊都是乾隆、嘉慶時欽賜,均屬貞潔牌坊。
四門是:東迎旭門,南靖海門,西來爽門,北望京門。
五所是衛城內五個千戶所。前所、後所、中所、左所、右所。
六庵堂,以宦隱庵為最。
宦隱庵原名“荷庵堂”,因庵中荷花池而得名,位於東門大嶼山(獅山)麓。明代衛族始遷祖王貴的七世孫——王之猷辭官退隱,居荷庵堂,改名“宦隱庵”。原庵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清乾隆、光緒年間兩度重修。近年有善男信女復修葺一新。正廳為木質平房,硬山頂,鳳頭屋脊。後廳新建,邊有廂樓。庵前古井一口,深丈余,水碧清,有“荷庵泉”志書。歷代文人墨客,游庵留詩甚多。
宦隱庵之外,另五所庵堂是:
圓通庵、福聚庵、玉泉庵、西林庵、水月堂。
七井,都是泉水,布於大嶼小嶼兩峰之下。大嶼山下有“三皇廟”、“玉泉庵”、“義倉南”、“廣濟廟”四口井,小嶼山峰下有“西林庵”、“萬善堂”、“沐泗廟”三口。此七井的位置排列像北斗,大嶼山下之四口為斗魁,小嶼山下之三口為斗杓。
八巷是劉基的“八卦乾坤布局”中的核心部分。八卦中有“一卦六爻”,建城時只有六條巷,後加馬巷、牛巷,共八條。保存完好。
九頂橋,架城內九曲河之上,分別有定遠橋、鳳儀橋、張家橋、魯公橋、木橋、大蒼橋、火神橋、驛館橋。(城內河道現均已成為地下暗溝,故九橋僅有遺址而已)。
大倉橋地處倉橋街、俞巷街、城西街、城北街之十字路口,歷來為鬧市。
行政規劃
城區、老城、湖裡、郊外
位於蒼南縣東部,距縣城23.3千米。面積43.55平方千米,人口7.40萬人(2008年末)。轄鳳凰、豐樂、球山、茶亭、七星、衛前、海晏7個居民區,金星、城中、五一、星光、獅山、黃坭岙、梅嶺腳、梅嶺頭、十八步、涼亭、甘溪、牛臥龍、龍蟠基、湖裡、珠梅嶺、倒橋、橋頭連、溪頭、瓦窯、前堡、張良山、坎頭、半浹連、河尾、鄭家樓、鄭家垟、南垟、東店包、黃金河、珠照垟、吳家堡、戴家堡、東埭頭、蔡家、東田、洪嶺下、池心、東山蔡、蘇家、前張、余莊、大橋頭、陽美、黃家宅、四代徐、林家硐、上乾頭、坊下、底店、湯鑒垟、上堡、馮店、河頭、大處基、靈峰、靈峰黃、夏八美、前半垟、後半垟、下澤湯、夏澤61個行政村。
1958年稱金鄉管理區。1961年改公社,1981年設鎮,1987年老城、郊外、湖裡三鄉併入。1997年,面積43.6平方千米,人口7.6萬。
石砰社區
位於蒼南縣東部,東面臨海,距縣城27千米。面積10平方千米,人口1.34萬人(2008年末)。轄坑南、坑東、鳳水灣、興漁、興澳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坑南村。 【沿革】1958年成立石砰管理區。1961年建公社,1984年設鄉。1997年,面積10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外湖、坑東、埠頭、坑南、宮後、橫山、北山、橋南、風水灣、拱橋10個行政村。
經濟發展
金鄉是“溫州模式”發源地之一,是蒼南縣經濟強鎮之一。改革開放以來,該鎮以浮動利率、掛戶經營等大膽的改革舉措名揚全國。20世紀80年代商品經濟剛起步時,金鄉人就廣發業務信做生意。網際網路出現後,又第一個建起鄉鎮網站,在網上發布企業信息搞經營,“中國數字第一鎮”之稱。1983年,評為“溫州市文明鎮”。1993年以來,連續數年列為溫州市綜合經濟實力30強鎮,進入千強鎮行列,並被列為溫州市現代化示範試點鎮。1981年,農民人均收入203元。1992年,工農業總產值224000萬元,財政收入5668.2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950元。2005年與2000年相比,國內生產總值由84943萬元增至126407萬元,增長48.81%;工農業總產值由147581萬元增至340175萬元,增長130.5%;財政收入由4000萬元增至7921萬元,增長98.03%;農民人均收入由4917元增至6350元,增長29.14%。2007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6.04億元,同比增長13.10%;工農業總產值43.62億元,同比增長13.89%,其中工業總產值42.75億元,同比增長14.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6億元,同比增長58.94%;外貿出口供貨值5.27億元,同比增長20.63%,其中外貿自營出口6017萬美元,同比增長39.61%;財政稅收8373萬元,同比增長19.12%,其中國稅收入5544萬元,同比增長19.17%,地稅收入2829萬元,同比增長19.02%;農民人均純收入7380元,同比增長8.00%。
“率先跨越”內動力顯著提升。深入實施產業布局規劃,推進產業集聚,開發商標印刷材料園區規模面積0.6886平方公里,入園企業計168家,工業總產值達22.42億元,園區規模效應初顯。狠抓工業項目,共落實供地項目3個,開工項目3個,供地率、開工率達到100%,5個續建項目全部竣工投產,竣工投產率達100%;積極推進工業性投資,完成工業性投資1.4938億元,完成年度計畫1.2億元的124.5%。加強技術改造,全鎮技改投入資金6031萬元,比2006增加2431萬元,增幅達67.5%,超額完成縣下達年度任務數的20%。強化品牌創建工作,新增市名牌產品1個,新增市級企業信息化試點企業1家,中國台掛曆禮品生產基地區域品牌優勢突出。做強優勢企業,培育大企業,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家,新增產值超5000萬元企業3家,新增產值超億元企業1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9.35億元,同比增長21.72%。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工作成效突出,規模以上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為0.1609噸標準煤,比去年下降7.37%。加大對重污染企業、行業的整治力度,基本完成對“十五小”造紙行業的整治工作,有2家紙廠實現污水“零排放”。
交通
該鎮過去對外交通,主要是直通方岩下的石板古道和木船水運。1973年,建成通往靈溪公路。1986年,金鄉至石坪公路建成。1987年,建成金鄉至龍港、金鄉至礬山公路。2002年,金鄉至龍港的龍金大道建成通車。2004年,投入500多萬元,建成通村公路7條計16.29公里。2005年,向外輻射的公路,有至石坪、炎亭、舥艚、大漁、礬山和至龍港、縣城公路與104國道連線,通往省外。全鎮設3個汽車站,擁有客貨運車500多輛,中型拖拉機150多輛。鎮內交通,有客運三輪車530輛。郵電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設立金鄉郵政代辦所。民國二十一年(1932),設金鄉至平陽無線電電報電路一條。民國二十三年(1934),成立金鄉鄉村電話代辦所。民國三十五年(1946)7月,電話所兼辦電報業務。民國三十年,鄉村電話代辦所改為鄉村電話分所。1954年設郵電營業所。1956年11月,改稱金鄉郵電支局。1984年,在南門建成823平方米郵政生產用房。翌年,建成1473平方米的4層郵電綜合樓。1987年,安裝開通機電式縱橫制自動機電話1000門,供電式記錄台400門。1989年,擴容自動交換機1000門,供電式記錄台120門。1998年,引進價值2000多萬元的美國5ESS程控交換設備10112門,於同年6月安裝竣工投入運行。並對電力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發動機採用大功率的美國卡特發電機組,噪音遠遠小於環境污染指標。1990年,有四十人路載波機1部,十二路載波機2部,三路載波機7部,長途電話半自動對端設備1部,漢字電傳機和備用55型電傳機各1部。2000年7月,投資1000多萬元在北門外新建的電信大樓落成,開張營業。1994年在鎮內增設移動基站一個;翌年新建行動電話B網,開設信道24個。至2005年,全鎮裝有固定電話18652部,行動電話21031部,網際網路7660多戶(入戶率為38.3%),其中寬頻4132戶。金鄉郵件轉運原先依附水運。1980年開通金鄉至平陽汽車郵路,1982年改開金鄉至溫州郵路。1990年,負擔金鄉區、鎮9個鄉鎮128個行政村的通信工作。有農村郵路15條單程總長度266公里,共設信箱、信筒52個。
商業
金鄉商業歷來較繁榮,是周邊4個鄉鎮的商貿中心。清代就出現了當鋪這一早期形式的金融業。清光緒年間(1875年左右),鎮上開設了殷大同典當和許永豐代當。民國時期開設的有傅宗源的永源昌、許式鵬的許允豐和江裕朋的大橋頭代當。
民國十三年(1924)上海至鰲江航線開闢後,市場日漸繁榮。民國後期,鎮上有南貨、綢布、百貨、醫藥、醬油、苧麻等各類商店200多家。
民國二十四年(1935)至三十六年(1947),鎮上開設的有陳太和、鮑亦遠、壬康錢莊。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4月設立中國人民銀行平陽縣支行金鄉營業所;同年10月,設立了金鄉、湖裡農村信用社。蒼南建縣後,先後設立了農業銀行營業所,工商、建設、
中國銀行辦事處,郵政儲蓄所和人民保險公司辦事處、人壽保險公司行銷服務部。1990年,鎮內有商店245家,小商品市場和專業市場各2個。
1988年6月,創辦金鄉農村金融服務社,1993年升格為金鄉城市信用社。1994年創辦金都農村金融服務社。還組建了銀洲、金鄉鎮農村合作基金會。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均先後於1999至2001年撤銷和併入農村信用社。2005年,共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分理處各1個,農村信用社及分社6個,郵政儲蓄所1個。年末,各項存款餘額65582萬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50716萬元,人均6917元;各項貸款餘額29444。全年,貨幣淨投放31459萬元,占全縣淨放的14.17%。
工業
民國時期工業,有釀造業、印刷業、糧食加工業和家庭工業。民國六年(1917)和八年,先後創辦太和、同春醬園,生產的甘露油、七星油,遠銷溫州、福建、台灣、香港。抗日戰爭期間又創辦振星醬園。民國二十四年(1935)前後,金鄉文具店備有腳踏園盤印刷機,印刷信箋、信封、帳冊、學生作業薄等。民國二十六年(1937)創辦了多家碾米廠,其中較大的長川碾米廠後改為豐順碾米廠,1956年公社合營後稱地方國營金鄉糧食加工廠。家庭加工業,主要是手搖機織制棉紗祙和花炮作坊。新中國成立後的1953年,同春醬園與太和、振星、益利、聯春等醬園合併為金鄉酒類釀造廠。1982年9月興建啤酒車間,翌年改名蒼南縣啤酒廠,既生產啤酒、又生產醬油、黃白酒。所產甘露油,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一級醬油標準;所產金舟城啤酒,1987年獲哈爾濱啤酒博覽會榮譽獎。20世紀70年代初,生產貝雕的金鄉工藝廠,曾被列為省定生產企業,其產品在1977年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列為國家名牌產品。
1967年,金鄉紙盒廠開始以鋁片製作毛主席語錄牌。1972年,金鄉商標塑化廠生產塑膠飯菜票。以後,鋁片、塑膠製品生產逐漸成為家庭的工副業。1977年,小塑膠、小五金生產從“地下”轉向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快速發展,逐步形成鋁質徽標、硬塑膠片、塑膠紅膜、絛綸商標的“四小”商品市場。1982年,列為溫州市十大小商品市場之一。1986年,全鎮家庭工廠2931家。1987年,成為溫州第一個產值超億元鎮、浙江省首批工業衛星鎮。1990年,全鎮企業和家庭工業產值達11147萬元。1992年,蒼南縣人民政府命名金鄉鎮為“商標文化城”。1995年以來,該鎮先後有蒼南四洋彩印廠、金鄉鳳凰彩印廠等開始從事掛曆生產,產品質量達到粵廣地區的先進水平。從此,逐漸開始從台掛曆銷售基地向生產基地轉變。1999年,完成印刷量1500萬色令,實現年產值3億元,利稅3000萬元以上。隨著生產的發展,形成了複合材料、包裝印刷、塑膠薄膜、商標標識四大支柱產業和筆記本、台掛曆、文具盒等3大全國性生產基地,成為浙江省級中心鎮和面向21世紀的中國標牌包裝製作行銷中心。2003年,與美國洛杉磯溫州商會會長李社潮、副會長潘松林簽訂協定投資近億元,建設占地230畝,建築面積121499平方米的“中國台掛曆商貿城”。2005年,全鎮以紙製品(包括不乾膠)、印刷品(包括台掛曆)、塑膠製品、文教用品為主的企業1934家,其中年營業額2000萬元以上的37家。全鎮工業總產值從1981年12531萬元,增到1992年16747萬元。2005年與2000年相比,工業總產值由140463萬元增至332436萬元,增長136.67%。鄉鎮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發展壯大,也培養造就了一批土生土長的企業家隊伍。如20世紀80年代聯合創辦金鄉延壓薄膜廠,後又集股創辦包裝材料廠的葉文貴,1987年當選為全國優秀農民企業家。
農業
該鎮耕地,以水田為主。民國時期,水稻種植是間作、一年兩熟制,產量很低,早稻畝產100公斤,晚稻畝產150公斤,算是“年成大豐熟”。新中國成立後,改間作為連作,單季改為雙季,高桿改為矮桿,常規稻改為雜交稻,產量大大提高。1981年,該鎮有耕地面積3116畝,其中水田2136畝,糧食總產量2121.15噸;1992年,耕地面積26996畝,其中水田23823畝,糧食總產量16413噸;農業總產值2780.29萬元。隨著城鎮建設和工業發展,耕地面積日漸減少,對此,該鎮開展土地整理和標準田建設,調整農業結構,加快科技興農,實施良種工程,改變種植模式,發展城郊型農業。2000年,在9個村建成1200畝標準田,修建機耕路5000米。全鎮耕地面積25350畝,其中水田22293畝,糧食總產量14534噸。畜牧業逐步向經營規模化、品種多樣化方向發展,蔬菜、甘蔗、水果、肉鴿、紐西蘭免、美蛙、中華鱉、珍珠蚌、淡水龍蝦等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繼續壯大。農業總產值7118萬元。2003年,形成了千畝經濟作物和淡水養殖基地、千畝獺兔養殖加工出口基地和千畝蔬菜生產基地。2004年,投入676萬元完成土地整理300畝,建成標準田7000畝,修建機耕路10公里。2005年,耕地面積24055畝,其中水田21578畝,糧食產量8088噸。是年,發展蔬菜6612畝、西瓜2708畝、甘蔗1390畝,生豬、牛、羊年末存欄數分別增加到3067頭、250頭和2734頭,獺兔6萬頭、家禽7萬多隻。全年農業總產值7749萬元,比2000年增長8.86%。
社會事業發展
教育該鎮教育事業歷來比較發達,早在清光緒十四年(1888),就創建了師山書院。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創辦金鄉鎮第一國小。民國三十四年(1945)三月,創立金鄉女子初等國小堂,為蒼南境內第一所女子學堂。1952年春,設立金鄉附中。1956年,開辦金鄉區中心國小附設幼稚園。1990年,全鎮共有國小5所,初級中學3所、中學2所。2005年,共有幼稚園17所,84個班級,在園幼兒2611人,教師148人,保育員105人;國小5所、職業中學1所、國中2所、高中2所,共有266個班級,在校學生12776人,教職員工831人,其中專任教師705人。學校占地面積96867平方米。文化該鎮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早在民國十一年(1922),就由宋亦祈、陳式純等人成立了新曦書報社,民國十七年改稱金鎮書報社。1952年,鎮內成立金鄉區文化站圖書館。1951年,在該鎮建立金鄉區文化站。1985年,在獅山公園創辦“園中園文化中心”,開展文化經營,1987年被評為省、市民眾文化先進單位。1989年,該鎮被浙江省首次文化站考評定級為省一級文化站。1990年春,鎮上出現了蒼南縣第一家卡拉OK廳。至2005年已發展到23家。迎會燈彩自民初金鄉建衛後,至今遺留下來一年兩次的廟會風習。
時為春耕前的清明節和秋收後的古歷九月半。兩次廟會,城內張燈結彩,爭奇鬥豔,歷來有東門拔大龍、南門扎大鳳、西門抬高閣、北門舞獅子的習慣。同時在廟會前後三天,進行物資交流,文藝表演,熱鬧非凡。金鄉的抬閣以高閣為主。高閣下盤是堅固木架,中豎鐵骨為龍心,直立三層,由高而低分別稱上盤、中盤、下盤。每盤由10歲左右的孩子裝扮成戲曲中的人物。各盤約3—5人,或坐或立或轉動、翻騰。孩子在四五米高的上盤做各種看似驚險的動作。
2007年新農村事業紮實推進。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生產監督機制,全年糧食作物面積為25417畝,比2006增加4%,糧食總產量9377.6噸,比去年減少3.43%,畜牧業增長勢頭看好。加強農業基地建設,經濟作物種植和淡水養殖、獺兔養殖加工出口、蔬菜及設施農業等三個千畝農業生產基地效益明顯,中華鱉繁殖場獲“省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產地”稱號,南洋種植場被列為市級扶貧示範基地,榜峰水產品加工廠創市百龍工程農業龍頭企業,並獲縣科技創新型企業稱號,“湯記碼頭”魚餅獲國家級綠色產品稱號及省特色農業博覽會金獎。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縣農業龍頭企業1家。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受教育人數達550多人次。加強村級規範化管理,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財務清理,61個村賬務進入鎮代理中心。
地理氣候
金鄉鎮氣候宜人,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主要自然災害:颱風。
名人
倪正茂
蒼南縣金鄉鎮人。現定居上海,上海大學法學院教授,兼上海社會科學院生命法研究中心主任。殷汝耕
殷汝耕(1889~1947),號亦(俠)農。浙江省平陽金鄉鎮人。殷汝驪之弟。中國的財稅官僚與近代政治家,並曾出任日本扶植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主席.
殷汝驪
殷汝驪(1883—1941),字鑄夫,號柱公,北洋軍閥與國民黨人聯合組成段祺瑞內閣,殷汝驪任財政部次長。民國11年,任《中華新報》經理,13年冬,受聘為河南省銀行總理。16年春,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鹽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