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金融泡沫是指一種或一系列的金融資產在經歷了一個連續的漲價之後,市場價格大於實際價格的經濟現象。金融泡沫就是經濟上的巨觀調空不當, 過度的投資引起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盲目追求經濟成長,使得國內投資規模急劇膨脹,導致虛假繁榮的一種假象。金融泡沫開始破滅時,主要特徵就是人們消費高漲,物價節節攀升,人有了錢就花,不儲蓄或極少儲蓄。
產生原因
金融泡沫
金融史研究人士宋鴻兵把這個過程比喻成“放水養魚”。銀行家們早已瞧出經濟過熱發展中出現的嚴重泡沫現象,這也是他們不斷放鬆銀根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整個過程形象地說就像銀行家在魚塘里養魚,當銀行家打開閥門向魚塘里放水時,就是在放鬆銀根,向經濟體大量注入貨幣,在得到大量金錢之後,各行各業的人就開始在金錢的誘惑之下日夜苦幹,努力創造財富,這個過程就像水塘里的魚兒使勁吸收各種養分,越長越肥。而當銀行家們看到收穫的時機成熟時,就會關上閥門,突然收緊銀根,從魚塘中開始抽水,這時魚塘里的多數魚兒,就只有絕望地等著被捕獲的命運。這中間的關鍵在於,如果一個國家建立了私有的中央銀行制度,貨幣發行權不過是控制在幾個最大的金融寡頭手中,這樣經濟發展與衰退和財富積累與蒸發,都將成為銀行家們“科學飼養”的必然結果。
破滅歷史
金融泡沫股市表現
在近現代世界經濟史上,金融泡沫曾經多次出現過,比較著名的有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狂熱(Dutch Tulip Mania)、1720年英國的南海公司泡沫(South Sea Bubble)、1929-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等。儘管這些事件前後相差幾百年,發生的地點也不同,但它們的成因、演變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卻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在20世紀末期,世界經濟又經歷了另一個巨大的金融泡沫。這個泡沫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日本的股票與房地產泡沫,它在1989年達到了頂點,日經指數曾達到38740點,到2002年年底則跌落至8579點,而現在的房地產價格只有高峰時的三分之一;另一部分是美歐的股票泡沫,美國道瓊斯指數與納斯達克指數分別從2000年初最高峰的11722.98點和5048.62點跌落到2002年底的8341點和1335點,7.5萬億美元的“財富”被蒸發了,而彭博歐洲50種藍籌股票指數由最高峰的5405點跌到2002年底的2500點左右。
重複自我的結論
發生的地點也不同,但它們的成因、演變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卻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經濟學家對歷次金融泡沫有過詳盡的探討,並總結出了很多值得借鑑的經驗。縱觀歷次金融泡沫的演變過程,難免讓人們得出歷史在不斷地重複自我的結論:
1、大多數人包括經濟學家、中央銀行官員均無法準確地預測股市暴跌。例如,作為20世紀美國最為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的歐文·費雪,在1929年股市暴跌之前14天還在預測股票會繼續上漲。格林斯潘也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中央銀行行長之一,當道瓊斯指數在1996年達到6000點的時候,他曾經潑過冷水,認為投資者存在著“非理性的過分樂觀”情緒,但在此後他改弦易轍,再也沒有提出類似的警告,聽任股票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在暴跌之前往往瀰漫著過於樂觀的情緒,投機盛行。市盈率是衡量股市是否偏離均衡價值的基本指標之一。從美國歷史上看,市盈率一般在8-20之間,平均為15,而到了2000年初,美國標準普爾500股票的市盈率超過了40,即便在股市下跌40%的現在,市盈率仍然超過了20。此外,有人認為一個國家股票市場的市值不應超過GDP的70%,而美國股市在最高潮的時期達到了140%。這些傳統的經驗指標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警示運用。投資者變成了投機行家,儘管他知道股票價格已經過高,但仍然決定買進,因為他相信股價會繼續上升,能夠把股票賣給下手。經濟學家把此時的投資者行為形象地比喻為“更大的傻瓜理論 (greater fool theory)”。
3、股市暴跌發生時的私人部門(個人與企業)債務比率往往很高。舉債意味著信心,而不切實際的信心意味著過度消費與不明智的投資。據經濟學家統計,美國私人部門淨儲蓄額占GDP的比重在 1960-1995年期間平均為1.4%,而2000年卻降到-6%左右。
4、股市暴跌往往發生在巨觀經濟狀況看起來很好的時候,這往往會讓大多數投資者猝不及防。在2000年初股票開始下跌的時候,世界經濟狀況很好,而美國正在進行著其歷史上最長的一次經濟成長期,看不出任何走下坡路的跡象。誰也不會想到泡沫破滅就在眼前。統計表明,在被深度套牢的投資者之中,大多數是在1998年之後入市的。
心理表現
金融行為學家發現,有這樣幾種心理問題在泡沫時期最容易發生:
1、“錨定效應”。大多數泡沫具有的典型特徵是,在最後一個階段到來前,價格和增值效應通常都會延續相當長時間,這使得投資者改變了預期,認為高價格是合理的。
2、“羊群效應”。即便很多精明的專業投資人,也總是試圖“與泡沫一起膨脹”,而不是努力避免泡沫,在價格上漲過程中,他們通常認為隨大溜比採取與眾不同的方法更安全,循規蹈矩比特立獨行犯錯誤的可能性更小。
3、認知失調。人們總是傾向選擇那些“可以堅定我們選擇”的觀點,比如,市場在瘋狂時期的特徵之一是,人們對定價過高的預警,總是不感興趣,甚至很憤怒。
4、災難忽略與災難放大。對於發生機率較小的負面事件,投資者總是僥倖的認為“很難發生在我身上”,而災難一旦發生,他又總是擔心“禍不單行,更大的災禍在後面”。
通脹不高金融泡沫照破
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美國M2同樣不高,到現在還是不高。美聯儲的貨幣報告顯示,2006年年底,M2餘額為7.0578萬億美元,截至2007年底,為7.4575萬億美元,到2012年年底不過區區的10.4761萬億美元——美國M2增速如此平穩,照樣發生了金融泡沫與次貸危機,根本原因就是那些亂七八糟的金融衍生品都沒有統計在內,而這些才是撬動美國資金的槓桿。看看美國的M3數據,就可以了解隱性貨幣有多瘋狂。多虧美聯儲資產規模不大,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廉價出口品,美國直到泡沫崩潰都沒有出現通脹。
很快,在國內市場,我們會看到債市、股市規模的擴張,看到國債期貨、債券衍生品等投資工具紛紛出爐。筆者並不反對金融創新,只想澄清一個事實,過多的金融創新會造成怪異的金融現象,通脹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債務風險與金融泡沫照樣會破裂。鑒於M2數量過大、原材料輸入性通脹加劇、金融創新轉嫁能力比美國低得多,中國的通脹風險比美國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