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從2007年8月開始,次貸危機爆發並向外擴散的起始階段。當時歐亞等已開發國家信貸緊縮,流動性短缺,次貸等金融市場的相關損失不斷披露。
2008年9月16日,美國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標誌著全球金融危機從美國本土加速惡化,全球蔓延。這時次貸危機的影響開始從信貸市場蔓延至股票市場、商品市場,從虛擬經濟蔓延至實體經濟,結果導致全球性金融危機。
從2009年初起,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市場開始企維回升,到了2009年夏末,美國及全球經濟也逐漸顯現出回暖的跡象。至此,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開始步入尾聲階段。
後遺症
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積極勢頭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市場信心,同時也留下了一些長期或者短期的後遺症。其主要表現在:
首先,金融危機使美歐各國出現日益嚴重的赤字問題。2008年秋天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都投入巨資穩定金融市場,隨後又陸續出台新的刺激計畫以拯救受到嚴重影響的實體經濟,如此巨額投入必然帶來財政壓力。根據美國白宮公布的預測,2009財年聯邦政府赤字將達近1.6萬億美元,遠高於2008財年的0.46萬億美元,而未來10年將累計達到9萬億美元。除美國外,其他經濟體也可能面臨類似問題,尤其是歐盟。作為多國聯合體,歐盟為保證經濟與貨幣聯盟穩定運行,規定各國財政赤字占當年GDP的比例不得超過3%,但現今已經有多個成員國越過了這條“紅線”,倘若部分國家財政赤字問題進一步嚴重,勢必影響整個歐盟的經濟穩定。
其次,金融危機或給一些國家留下通貨膨脹“後遺症”。金融危機爆發初期,各國政府都向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未來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金融機構惜貸局面也將有所改變,危機期間所注入的流動性可能大規模釋放出來,推動資產和商品價格上漲。一旦通脹趨勢明顯,貨幣當局將左右為難:如繼續保持低利率刺激經濟,通脹難以控制;如加息抑制通脹,則可能壓制剛剛出現的經濟復甦勢頭。
其三,金融危機導致保護主義抬頭。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經驗表明,在經濟危機期間搞保護主義,將令世界經濟雪上加霜。2008年危機爆發後,各國領導人在各種多邊場合公開表示抵制保護主義。但隨著經濟衰退時間的延長,部分國家還是濫用“反傾銷”等保護手段。
除此以外,一些國家還有自己的難題。如美國如何改變高消費、高借貸的經濟模式,歐洲如何改革僵化的福利體制刺激經濟活力,等等。
中國
用工荒
沿海地區多個城市幾乎同時爆出“用工荒”。浙江省人力資源市場2009年7月的供求報告顯示,企業總需求人數60.3萬人,求職總人數35.4萬人,用工缺口達25萬人。深圳市早在2009年4月起就從年初的崗位缺口轉為用工缺口,當時用工缺口2.3萬人,到6月用工缺口超過6萬人。
訂單突增與用工的矛盾
由於全球經濟回暖,導致訂單增多。但2009年外貿整體前景仍不樂觀,訂單增多也被普遍解讀為“有限回暖”。而“有限回暖”又使用工單位不敢輕易增加用工成本,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訂單尚不穩定,一年內的生產任務不平均,頻繁減員和招工難以避免。因此導致不少打工者不敢貿然前往。
而且薪酬待遇低也是打工者不願回來的原因。伴隨著近年來經濟發展以及國家4萬億元投資計畫的拉動,一些傳統勞務輸出地的就業機會增多,不少務工人員寧願留在當地找活兒乾,即使待遇低點兒,也不願再外出謀生。
過去,農民工基本只考慮收入問題,但危機中的大裁員讓他們意識到,工作的穩定更為重要。所以在選擇新工作時,他們考慮的因素開始增多,比如公司性質、發展前景、勞動保障等。
對應措施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副司長管濤提出:
第一,注意政策的長短期結合;
第二,保持政策的靈活性和前瞻性;
第三,加快突進經濟結構調整;
第四,注重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第五,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國更是要積極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