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雙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金華雙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金華雙龍風景區位於海拔500-1312米之間,是一處以山嶽森林為背景,地下懸河、岩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觀光度假、康體休閒、海外朝聖等為主要旅遊活動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全區劃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大盤天、優遊園、仙鶴妍、尖峰山等六大景區,景區現規劃總面積為79.7平方公里。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稱"第三十六洞天金華山",是我國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又稱赤松山,相傳為晉時黃初平(號赤松子)修煉得道成仙處。

基本信息

簡介

金華雙龍風景區金華雙龍風景區
金華雙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北郊的金華山西南山麓,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年平均氣溫比城區低6℃,是一處以山嶽森林為背景,地下懸河、岩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觀光旅遊、康體休閒、避暑納涼、海外朝聖為主要功能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

特徵與發展

雙龍風景名勝區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尖峰山、赤松山、大盤天和家園里六大景區,其中雙龍洞和黃大仙為核心景區,主要景點為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桃源洞、金華觀和黃大仙祖宮等。雙龍風景名勝區的文字記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稱“第三十六洞天金華山”。宋朝名相王安石贊為“橫貫東南一道泉”。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四次遊歷金華山,對著名的“金華三洞”作了如下概括:“朝真以一隙天光為廳,冰壺以萬斛珠璣為異,而雙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雙龍風景名勝區所處的金華山算不上險峻奇絕,但由於早在東漢時期道教文化鼎盛,被稱為“江東名山”,與“五嶽”齊名,尤其是黃初平經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寫進《神仙傳》被尊為黃大仙后,“叱石成羊”的故事廣為傳播,金華山香火鼎盛,遊人絡繹不絕,成為名冠江南的道教名山和道教聖地。水石奇觀、洞中有洞臥船溯入的雙龍洞,銀瀑飛瀉、全國最大洞中瀑布的冰壺洞,深穹神異、一線幻天百禽朝聚的朝真洞及叱石成羊、福佑仙鄉、護宅生財的黃大仙,此“三洞一仙”被譽為“雙龍四絕”。從梁武帝蕭衍到明太祖朱元璋,曾有十六位帝王為金華山寺觀及高僧、道長、隱士賜匾額、領封誥或避難、駐蹕。古往今來,李白、王安石、蘇軾、陸游郁達夫黃賓虹等名人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朱鎔基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在雙龍留下足跡。

機構設定

雙龍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機構為金華雙龍風景旅遊區管理委員會,為金華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轄區內有 38 個行政村,二萬多人口,80平方公里。金華雙龍風景旅遊區管理委員會將按照“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實施“山上保護、山下開發”戰略,真正把雙龍風景名勝區保護好,管理好,建設好。

景區景點

1雙龍風景名勝區
雙龍風景名勝區 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雙龍洞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浙江省十佳美景樂園,地處金華市北郊,距城八公里。以洞奇石怪山青水秀及黃大仙文化聞名於世,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避暑休閒和修學朝聖勝地。葉聖陶先生所著的《記金華的雙龍洞》自50年代至今選入國小教材,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雙龍留下的美麗傳說和豐富的人文文化,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林海莽莽,湖泊如鏡。坐看旭日夕陽,聞聽鳥鳴仙鍾,欣賞玉樹秀松,其樂融融。

金華山雙龍風景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城北8公里西南山麓,唐代杜光庭洞天福 地記》稱"第三十六洞天金華山",是我國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又稱赤松山,相傳為晉時黃初平(號赤松子)修煉得道成仙處。至宋元祐六年(1091年),婺州太守祈雨北山,從此名聲大振,遊人不絕,譽滿東南。宋朝名相王安石贊為"橫貫東南一道泉"。現山、石、水、洞等勝景風貌依然,險、奇、秀、幽的景觀氣派猶存。
神奇的溶洞景觀、豐富的人文景觀、神秘的道教文化與森林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呈現了國家公園的雛型。
雙龍洞天仙境不僅是古代騷人墨客尋幽探勝的世外桃源,更是現代海外僑胞尋仙訪跡、朝覲膜拜的聖地。

金華雙龍風景區金華雙龍風景區
雙龍洞是金華山雙龍風景區的核心景點之一,位於景區中心。洞口兩側分懸鐘乳石,形如龍頭,非常逼真,故名雙龍洞。洞內泉水清澈,此水終年不涸,清澈見底,遊人夏天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故有"石勝太湖,水比三泉"(金山、惠山、虎跑)之贊。洞壁摩崖石刻"雙龍洞"三個大字,相傳唐人手筆。洞中壁"洞天"兩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手書。洞頂崖壁上一排橫字"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系近代著名書法家于右任的手筆。進洞,必須仰天平臥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內,臉面相距穴頂僅數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險。"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千尺橫樑壓水低,輕舟仰臥入回溪。"這正是雙龍洞的獨特誘人之處。其中"黃龍吐水"一景,深得近代文學大師郁達夫的讚賞,喻之為"盆景小瀑布"。

出雙龍洞,拾級而上,即至冰壺洞。洞口朝天,口小、肚大、身長,進洞如入壺中,故名。洞口石碑上刻一代文豪郭沫若游冰壺洞後賦詩。
從洞口至洞底,深達120餘米,有石階260多級。出雙龍洞登上鐵梯約二三十步,即可聽得洞中瀑布轟隆聲,如巨雷迴蕩,就到了冰壺洞下瀑。再走上數十級石階,則瀑聲更大,突然見一瀑布懸空傾瀉而下,從洞頂右側石隙中飛噴而出,高達20多米,其勢如萬馬奔騰。飛瀑落地,有似飛珠濺玉,流星飛舞,俄而滲入洞底,無形無蹤,令人驚嘆不已。沿石階曲折而上臨近飛瀑,頓覺涼風陣陣,霧氣蒙蒙。宋朝學士金履祥有詩云:"洞外煙雲膚寸台,洞中冰雪互尋飛。壺中日月憑誰記,水自飛蒙雲自歸。"
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得知後,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朝真洞,又名真人洞,相傳為黃大仙修煉得道處。洞高約10米,全長250米,曲折深長,崎嶇高曠,仿佛一巨大石拱橋洞,洞口有詩人汪志洛手跡"三十六洞天"。該洞由主洞與兩個小支洞組成。左側支洞,口小肚大,形似橫傾花瓶,故名"石花瓶";右側支洞,也肚大口小,但尾長,形似螺螄,故名"螺螄洞"。主洞內有"石棋盤"和"天池",相傳為當年仙人用水與弈棋之處。洞頂有一罕見大石樑,長達數丈,上有無數千奇百怪的鐘乳石,縱橫交錯,側垂懸掛,極為壯觀。朝真洞是個燥洞,可居人,傳說在此"修仙"或"隱居"者頗多。

金華雙龍風景區金華雙龍風景區
桃源洞位於雙龍洞西北約200米處,入口處的石壁上鐫刻著"桃源洞"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我國著名書法家姜東舒的手筆。相傳黃初平在金華山得道成仙,洞中泉瀑系來自黃大仙登真所在的小桃源,古人稱:"隔世桃源"。故名桃源洞。洞中開闢了取名夢仙廳、丹光廳、赤松廳3個石廳和兩個耳洞。洞體迂迴曲折,有上、中、下三宮,面積3000平方米,游道400餘米。洞中石筍懸空、石乳晶瑩、重重疊疊,姿態萬千,給人以:"眼前逢疑無路,跌宕前登別有天"的撲朔迷離之感。雙龍風景區共分:雙龍洞景區、黃大仙景區、尖峰山景區、優遊園景區、大盤山景區、仙鶴妍景區六大景區。
雙龍洞景區主要有五大景點:雙龍洞、冰壺洞、桃源洞、雙龍古堡、金華觀
黃大仙景區有:朝真洞、黃大仙祖宮、仙瀑洞、鹿田湖、鹿田書院
尖峰山景區:尖峰山
仙鶴妍景區
優遊園景區

大盤山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