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蛇

金花蛇

金花蛇屬(學名:Chrysopelea)是蛇亞目游蛇科下的一個蛇屬,又稱為飛蛇,此蛇分泌毒性較輕的毒素,對人類甚少會造成重大威脅,但始終仍是毒蛇成員之一。金花蛇主要集中分布於東南亞、美拉尼西亞群島及印度。目前共有5個五種已被確認。 金花蛇又名美麗金花蛇,是中國罕見的輕毒性後溝牙毒蛇。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金花蛇 金花蛇

全長1000-1400毫米。尾長占1/3左右。背面黃綠色,有黑色橫斑及網紋,橫斑由黑色鱗片組成,網紋則由每一綠色鱗片中央的黑色縱紋綴成;腹鱗側棱外部分的前緣色黑,左右側棱中央部分色白,腹鱗與尾下鱗側棱處均有一黑點。頭背黑色有黃綠色斑紋,上唇緣黃綠色。眼較大,稍突出於頭背,眶前鱗1,眶後鱗2;上唇鱗9,3-3-3式或4-2 -3式;下唇鱗10,前5枚切前頷片。背鱗17-17-15行,中央數行微棱;腹鱗207-234,具側棱及缺凹;肛鱗二分;尾下鱗110-140對,亦具側棱及缺凹。

種群分布

分布於我國雲南、海南及福建均採到過標本,香港亦有記載。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

生活習性

金花蛇 金花蛇

生活于海拔550-1040米的熱帶、亞熱帶林中,常棲樹上。白晝活動,捕食蜥蜴、鳥、小型哺乳動物,也以蛇為食。卵生,6月間產卵6-12枚,卵長橢圓形。

金花蛇 金花蛇

金花蛇俗稱“飛蛇”,主要是因為它們會於高處地區彈跳穿梭,並在半空中作出類似飛翔的動作,因而得名。事實上此蛇當然不懂得飛行,它們只是利用身體肌肉的擺動,在空中作出短距離降落式的滑翔而已。當它們要進行“飛翔”時,它們會先爬行到高處,壓縮肌肉將身體壓得扁平(其身體寬度甚至可達身體水平高度的兩倍),藉此加強其降落時的空氣阻力,再將身體彈出,並滑翔至其目的地處。即使沒有翅膀之類的滑翔輔助器官或肢體,金花蛇的滑翔技巧仍可媲美鼯鼠或其他擅長滑翔的動物,甚至有更佳的表現。

金花蛇能以彈道學的原理,準確到達其滑翔的目的地;它們亦能在身處空中時,以擺動身體的方式,稍控制其飛行方向。根據芝加哥大學最近的一項科學研究認為,體型較短小的金花蛇,可以作出更遠的飛翔距離,故此得出總結:金花蛇的體型,與其飛行距離,是反比例關係。

保護

估計數量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採到的標本不超過10號,可見其數量在我國甚為稀少。

致危因素及現狀

本種在我國已知數量甚少,大規模毀林造田,砍伐樹木,其棲息環境日益減少,此蛇更難存活。

保護措施

①近年尚採到標本的只有雲南省,建議該省將金花蛇列為重點保護動物。②福建與海南省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組織力量調查是否有金花蛇的分布及其數量。③有金花蛇分布的地區應積極開展保護生物學研究,制訂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資料

金花蛇屬種類金花蛇屬共有五個物種已被確認,分別是:

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 Shaw, 1802)

天堂金花蛇(Chrysopelea paradisi, Boie & Boie, 1827)

孿斑金花蛇(Chrysopelea pelias, Linnaeus, 1758)

摩鹿加金花蛇(Chrysopelea rhodopleuron, Boie, 1827)

印度金花蛇(Chrysopelea taprobanica, Smith, 1943)

在上述五個物種中,首三種金花蛇較常被視為金花蛇屬的成員。而摩鹿加金花蛇及印度金花蛇則由於物種本身缺乏清晰資訊,因此其從屬問題尚有爭議的空間。

分類學

屬脊椎動物門、爬行綱、蛇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